新民生美术馆年底上海落成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004   最后更新:2014/04/20 19:58:55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colin2010 2014-04-20 19:58:55

来源:艺术财经微信


来源:《艺术财经》


曾经与卡塔尔公主SheikaAl-Mayassa、顶级画廊Lisson Gallery少东家Alex Logsdail并列被Artinfo评选为“全球三十岁以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十位艺术人物(The Art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Young Figures)”的许宇,2014年的初春在LEO XU PROJECTS的小洋房里为观众带来著名国际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莱斯特的个展《有墙隔耳》。现场幽默与怪诞交织在一起,而作为这个空间主人,许宇从美术馆到画廊成的成长也交织在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的发展之中。



人人都有的一颗主唱的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少年时代的许宇学习画画摄影、最大愿望是做一个摇滚乐手,想报考美院,那里能坚持绘画理想,更因为有太多优秀的摇滚乐手都是从美院系统走出来的。可是他在上海的重点高中文化课又太过优秀,于是许宇遵从了父母传统的思想,被保送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和西班牙语。


刚入大学的他算是活跃分子,班长、学生会、团委三位一体样样不落,“慢慢老师在课上看不到我了。除非他在课上感觉被快门咔的闪到了一下,老师很生气,说,你出去,后来的故事就是这样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许宇整天拿个照相机在外面拍照,和朋友玩音乐。


当时许宇在和还没出名的“顶楼上的马戏团”整日厮混,他们用他的名字写了首歌——《蓝宇》,歌词里唱着“蓝宇就是蓝色的雨,还有暴雨/阵雨/西班牙语”,然后歌曲就真冒出了一句西班牙语,哦,因为他是西语系的。年轻人游走于上海的街角弄堂,顶马的另类摇滚也演化成了市井小调。许宇组过乐队,吉他弹的有点糟糕,就做了主唱,“我写歌词我来唱。”尽管黄燎原说过人人都颗主唱的心,但当机会来了许宇发现自己的心里还是装着艺术。



你为什么要来美术馆?



2003年,尚在读大三的许宇给刚回国的徐冰做了上海展览的助手,那时年轻的许宇已经在风头正旺的平遥摄影节初露头角。


当毕业时校友们做翻译、做外贸拿着比普通毕业生高太多的工资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走入美术馆。应聘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助理策展的时候,面试官觉得他很奇怪,“一个学外语的人。为什么要来美术馆,你懂美术史吗,你懂当代艺术吗?”一系列的问题抛出后开出了一个低的离谱的工资,不过他觉得“只要工资够我买书买唱片就可以了。”最后许宇如愿以偿,结果证明他比当时更多的同事适合这份工作。


从接待来访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做翻译、做导游、写新闻稿、翻译画册、布展、安排物流、到联系公安、安排讲座、接待媒体,谈赞助,许宇把美术机构可以做的工作全部练了一遍。一年内翻译和编辑做了不下六七本书,协助策展也有五六个,在策展人顾振清手下的一年许宇受到了脱胎换骨的训练。


2005年在多伦美术馆做了一年后,同属一个文化系统的朱屺瞻艺术馆重新设立的当代的空间,找到了许宇。有些拒绝的许宇和美术馆的负责人来到当时上海最高的楼金茂大厦顶层的咖啡厅,对着窗外浦东的高楼跟他说:“这个是我看到的今天的上海,不是多伦美术馆顶楼的那个老城区的上海,我们要认清这个城市是什么样,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城市工作。”    当时许宇觉得这样的对话太过煽情,多年后每当他想做一番事业的时候,总会想起当时的场景,提醒自己时刻看懂周围的大环境,感受下大的时代。



京沪双城记



2006年许宇在朱屺瞻艺术馆独创了双个展,试图用更多元的方式思考艺术和这个城市的关系:展出郎静山、洪磊摄影作品让他们的山水隔空对话、做互动的试验的工作房、做舞蹈、做女性主义的讲座,做广州亚文化的交流。那时请窦唯过来演出,许宇只付得起演出费和路费。所有的器材都是朋友们从上海最好的酒吧里借出来的,搬了一整车的鼓,等场地布置好,他的胳膊已经被划了一个深深的口子。每周一次沙龙,每两周一次的双个展,让这里迅速成为在上海的文艺界的知名沙龙。不过一次做了迪斯科复古的演出后,抱有传统思想的美术馆的领导找到他:“我要用下流两个字来告诉你,这样的演出绝对诬蔑了艺术馆的名字。”


  带着无奈,许宇正式离开了美术馆系统,在奥运会来到北京前波画廊,参与一个国际画廊本土化的初创工作。见证了当代艺术大起大落,人走人来。期间他依旧坚持“做有趣的项目,做有趣的展览。能够启发自己能够启发别人。”回想起来第一次正式离开上海工作,突然有一个机会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家的群体,没有城市之间的隔阂,许宇觉得也不错。


2009年许宇回到上海参与了JamesCohan画廊(科恩画廊)在上海的建设工作,带来了更年轻的亚洲艺术家,让国外艺术家做的项目让中国人接受。那时候他代理的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展已经备受关注,在机场会有国外著名的策展人,媒体人向他打招呼。在这个行业里浸淫的越深,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也感受到了一些局限:“当我个人对很多艺术家特别兴趣的时候,会很苦恼我没有办法在这个平台展示他们,我必须得保证画廊的形象不会被我个人的形象所干扰。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东西。”开一家自己的画廊,似乎就此水到渠成。



Projects—更丰富的可能



2011年一个满足他对于当代艺术有着个人化的观点的小空间——Leo Xu Projects成立了,画廊名称可见端倪,以“Projects”之名取代“Gallery”,意味着许宇的画廊提供的是一种更活跃、更丰富、更直接的可能。一个200平米的小洋楼,三层,像一本书有起伏的篇章,即便内容精干也足够的精彩。不久后在许宇差两个月30岁的时候,他获得“全球三十岁以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十位艺术人物”的殊荣。


Leo Xu Projects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国际化的交流合作。荷兰艺术家Gabriel Lester的两件作品就参加了2013年的卡塞尔文献展,而代理的陈维、程然、崔洁等中国青年艺术家也多在国际机构、美术馆的展览中展出。许宇与艺术家之间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约束,依靠对艺术家的理解,以及一种浪漫主义的“为艺术家提供一些帮助”的情怀,许宇与艺术家保持着一种私人而严谨的关系。然而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也有内心的迷茫:全世界都在讲年轻的艺术家,藏家、美术馆、杂志,空间,品牌,走到哪都觉得年轻艺术家是比苹果手机都要流行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人给他讲明白这些青年人怎么样了,新的风格是什么,新的探索是什么。这时许宇会觉得心痛,“我很害怕年轻艺术家变成另外一种选手,变成了一到30岁职业生涯就结束的运动员。”


当我问及他心目中什么算合格的画廊主的时候,他觉得“最适合的人可能是有一点理想主义情节的人,稳重、以生意为核心的人。”毕竟画廊不是一个纯粹做艺术的空间,所以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特别的案例,“因为我做的很多东西是不切实际的。只是这期间我做了很多事情让他尽可能实际起来。我们在做的,只是厘清时代感、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他的轻描淡写,却让我们期待更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