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的东村》,考古北京东村艺术史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2224   最后更新:2014/04/12 09:41:59 by wangxiaoer97
[楼主] 毛边本 2014-04-12 09:41:59

来源:佩斯北京微信



“当代艺术的存在有赖于艺术概念的极度扩张。

极点不在周边处,在中心。

毛焰是极点艺术家,不是极限艺术家。

极限在周边处寻找,有使艺术概念崩塌的危险。极点在中心,导向无限。”

——韩东



在这个追求速度,先锋概念与感官冲击的时代,毛焰选择了一种驻守,一种下沉,沉入绘画的精髓、沉入情感的根源、沉入内心深处那个遗世独立的自我。托马斯、小山、小花、莫娜…在毛焰的肖像画中,除了这些名字,我们找不到任何个体的痕迹。他们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生命的载体,承载着人性最为纯粹的静默与挣扎。他们仿佛是在现实中迷失的灵魂,游离,飘荡,直到在毛焰的画面中定格,获得不朽。



毛焰1968年出生于湖南,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受其父亲影响,毛焰自幼学画,十几岁时已经掌握了极其娴熟的技法,以至于在考入美院之前就被称为天才。1991年从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后,毛焰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由此开始了对肖像画的持续探索。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曾在《写实主义的探险》一文中称毛焰刻画了“一个个表情正在消失的时代肖像”。



灰色调、敏感的造型以及斑驳的笔触,使毛焰的作品无论在自然光下还是展厅灯光下都不会丢失画面的细节和生动性。1995年前后,毛焰的绘画开始从常规的肖像画尺寸转向画面安静的小画,作品中张狂的火焰色、暖褐色逐渐被更冷静的灰色渗透,隐藏在画面的底子里。20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以卢森堡留学生托马斯为模特,一画十年。如今,这个系列依然在延续。托马斯的稳定形象使毛焰获得了一个不断深化绘画方式的途径,在一个熟悉的符号中,艺术家获得了一种古典情愫的安全感。观者只有不断地沉潜与细读,才能品味出画家在具象形体中蕴含的抽象思考,以及冷酷压抑背后的暗潮汹涌。近年来,一系列向戈雅、德拉克洛瓦等大师致敬的人像及静物作品奠定了毛焰艺术生涯的另一个高度,而女性人体肖像的创作亦体现出艺术家探索的全新方向。



毛焰探讨的不是“肖像”的意义而是“肖像画”的意义,是借用人物的轮廓和动作来完成线条、颜色、构图的实体化,是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探讨深幽微妙的人类精神世界。说到底,单纯的绘画不过是一个世界的再现方式,在这一点上,毛焰作品的意义不在开创,而在最准确的、不受时代杂音影响的传承。正如马修·柏利塞维兹所说的那样,“毛焰的创作完全不反映外部的世界。恰恰相反,他的主题,他的机敏,以及对大师的崇敬,如同栖息在暖阳下一般栖息在灰色调的内部,这一处所在正如艺术家所提及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温度’。”



毛焰的作品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其中包括2013佩斯北京的个展“毛焰”;201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面对面:中荷肖像画及室内绘画展”;2010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2009年上海美术馆的“意犹未尽:毛焰个展”;2008年巴西圣保罗国家美术馆的“中国:建构与解构”;200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BEIVUE美术馆的“今日中国”;以及2002年法国巴黎皮尔卡丹博物馆的“巴黎:北京”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