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伦・法罗基谈自身创作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53   最后更新:2014/04/08 18:14:47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babyqueen 2014-04-08 18:14:47

来源:长征空间微信


从2006年到2011年,6年时间已经足够张慧对自己的思考反复琢磨切磋。


张慧从2006年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架上绘画,并于当年10月,在长征空间推出个展“局部地区”。张慧认为艺术家工作相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就是“局部地区”,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打斗困窘,让他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工作体系。张慧曾一度在“局部地区”展览之前犹豫不决,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没有达到想要的深度。然而事实证明他是错误的,展览一开幕,他的作品便以其独特的故事性和深深隐藏的情感而广受好评。

上图为2006年个展“局部地区”中的一件作品。“局部地区”四个字取自于这样的一个故事:“胡同口有两个老太太在聊天儿,甲问乙:‘你说局部地区在哪儿啊?’乙答:‘什么局部地区?’甲说:‘天气预报上讲,局部地区不是刮风就是下雨,要不就是地震,’乙感慨:‘生活在局部地区的人真不容易啊!’”


也的确如此,张慧这些作品基本都是由故事衍生而成,比如“少年想去看海,他问旁边的老人怎么去?老人指着附近的那条小河说‘顺着他漂,尽头就是海’,少年顺着这条河漂下去,水渐渐地少了,淤泥淤住了少年,使他无法继续漂流,他望着眼前还在流动的细小水流,抠出双眼,轻轻地放在水流上,继续漂流……”除此之外,当时张慧绘画的背后除了故事,还有着不少类似于“灰色”的情感色彩。


此时的张慧还无法厘清自己那些作品中的情感究竟是从何而来,直至2011年,张慧在一次采访中才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历史分为两种,冷历史和暖历史,冷历史是知识,暖历史是记忆和情感。对待世界,两种历史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表述也不一样,我尊重这样的表述,我画这样的画”。


2008年,广州三年展,张慧的作品开始强调“扩大个体‘小我’的范围到‘我们’的范围,理清它的结构,并编织它与现实中周遭一切的关系,最后编码成视觉物象呈现出来。”结构和关系此时已经成为张慧视觉思考的主线。


2009年,此时的张慧继续探索“看”的意义和方法,他认为只有从“看”出发,才能创作出“个人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以及“带有个人角度发现的现实”。同年,长征空间个展“二十一层半”呈现了一系列艺术家“看”世界的角度——这其中还包括着现实并不存在却能推演出的虚拟的角度。


2010年,参加完“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的艺术家们,在北京和上海均有作品亮相,张慧也是其中之一(下图为张慧正在创作北京展出的作品)。这些作品从艺术行动中来,又成为了艺术行动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张慧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展出的作品和以后若干作品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年,张慧创作出了《新年快乐》,素材来自2009年拍摄的照片,他却在2010年北京第一场雪纷飞之时,在画布之上给它下了一场“真实存在又不存在”的雪,时间性的烙印逐步显现于作品之上。他开始相信“作品”本身不如“作品表达的关系”那么重要。作品画完第一遍,张慧总是安静地站立在作品前,感觉到了“作品开始向他提问”,他要“想办法回答”,于是开始第二遍、第三遍的推敲覆盖……

随着新的工作方法不断成熟,2010至2011年,张慧已经将过去几年的思考融汇在了一起。从自己的思维结构到作品之间的关系结构,从人类的基本情感到“看”的角度彻底揉捏重塑,他逐渐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又是独特的视觉思考体系。

至此,张慧架上工作渐入佳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