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汉斯将担任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瑞士馆策展人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963   最后更新:2014/03/11 10:11:58 by 号外号外
[楼主] babyqueen 2014-03-11 10:11:5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何妍婷


李杰

李杰   《多久?与友人和手绘布于浅水湾野餐》    塑膠彩布本    2006

导言:一个水桶、一件T恤、一张小桌、一个水杯、一盏台灯……李杰的作品总是“随意地”摆放在展厅内,这些琐碎而低调的生活用品,无法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似乎,这里展示的是生活,而非艺术。

  面对陌生人,李杰不善于言语,却十分亲切,当对话陷入冷场时,他会努力地担当起话题的发言者,力图营造和谐的气氛。另一方面,李杰擅长用作品述说故事,“如果可以说清楚,我就不会做作品了”。他的作品似乎有着某种特质,私密而开放,细腻而深刻,内心最柔软的一面总被触动。

手绘布,内心的报告

  1978年,李杰出生于香港。自幼就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在大学时选择了美术作为专业方向。李杰最初为人熟悉的作品是他从2001年开始创作的手绘布,最初的创作是,他在网上找了一张画面中有布的照片,按照照片里布的样子画出手绘布,并赋予照片一个想象的故事。有一次,他和朋友去野餐,无意中拿了自己画的布当野餐布使用,尽管当时是无意之举,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恰好消解了艺术品的特殊性时,他便创作了更多类似的布,比如《星期天下午:与友人和手绘布于西贡榕树澳野餐》,这些手绘布就像他的内心报告一样。他极尽简化绘画对象,只绘画布料的格纹,其单调及不特殊使绘画变成纯粹的手工活,将画作为艺术品的角色模糊掉。而这些手绘布在展览之后,被他“重返”生活中——把正在展览的手绘布取下作晚餐的桌布用;在威灵顿街头,把手绘布交给当地市民而不告之缘由,把这些个人化的创作融入到公共的空间中……手绘布,开始了李杰远离具象风格和画框的限制的同时,开启了他利用生活进行创作的方式。

  因为手绘布,李杰也一夜成名,成为香港艺坛的一名新星。在李杰的创作理念中,他深信那些“特别无用”的事和时光有其重要性。因此,他的艺术从来都持反对立场,提出抵抗主流价值观的信念和可能性。他的作品正反映了他的思考,他往往不善于解释自己的构思:“当我正在思考怎样做时,总是不懂得如何讲出来,但当我可以讲解时,作品已完成了。当我想清楚如何讲时,我就不会创作作品了。”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在评价李杰的作品时表示,来港至今我已一再被他的作品所感动,李杰看似毫不费劲就能把他对当代艺术的深刻体会与一些非常个人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从不妥协,但却又鼓励公众参与;私密的同时又开放,糅合西方及古代亚洲的文化传统;真正体现了在所有优秀艺术核心的最根本及美好的不确定性。

李杰个展“你。”展览现场

李杰  《一些有关美好生活的提议》  装置  2007

模糊界限,展览氛围的营造者

  相比解释一个概念,李杰更擅长描述某种氛围。对于他的展览,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李杰的展览,平淡中有着隽永的味道,其中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在近一两年,他的展览撇开图录、前言和作品说明,观众进入展厅后,看到的只是一件件的作品,而这些看似互不相关和毫不费力的作品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每一件作品的挑选和摆放我们都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李杰说道。而这样的安排与布置,使展览变得大而连贯,所营造的氛围也一致。正因李杰的作品与空间有着很大的关联,他的每个展览都变得独一无二的。而在他新近个展“你。”中,这样的理念被发挥到了极致,在作品展示空间中,没有任何关于展览及作品的文字。但在活动空间部分,有着他和策展人的访谈录像、他喜欢听的音乐、他喜欢看的书……在这个空间里,观众可以实实在在地进入到李杰的“时空”中。当被问到,“你。”这个展览有多少件作品时,李杰略有停顿之后,说道:“这是一个大型的装置作品,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件作品。”

  事实上他几乎所有个展的名字都很暧昧,更像喃喃自语,诸如“如何为庄尼陈设一间房子”“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亨利(你曾经这么低落过吗?)”“在纯洁里,我静静地追寻你”“每一口气” “某人唱着唤着你的名字。”“那只是一个冷颤。”……而在李杰代表香港参加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个展“你(你)。”亦是如此,“就像一个反照,语意上不知道是说别人还是说自己,就像对着一面镜子在跟自己说话一样,那一刻有种反照的效果。你,虽然很明确,但也很不明确到底是谁。”李杰说道。

  在展览中,李杰的作品间相对松散,而且小的作品摆放在展厅的角落里,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错过某件作品。在“你。”这个展览中,一组摆放在展厅角落的视频吸引了笔者的关注。视频中同时播放着正在焗烤的香肠,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景象,却让李杰联想到愤怒,“在家叮香肠的时候,听着焗炉发出哒哒哒的声音,看着这些香肠,慢慢地膨胀,就像人愤怒的情绪。香肠叮爆的过程跟人发怒的时候其实没什么区别。我做东西的方式是,有三个到十个不同的想法,但很多时候,这些想法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但忽然某一刻,这些想法就串到一起了。在叮香肠的时候,我就想着把这些就像在视频里一样,即使观众不知道这些是香肠也好,因为挺像皮肤或者人的某些东西。就像一个很温文的人,突然爆粗了。这是我从自身出发的,我永远也感受不到别人的情绪,在我最生气的时候,我是说不出话来的。出不了声和说不了话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当说不出话和说不了话,两样东西加起来,才是我最生气的时候。比如这件作品,如果放在展厅中间,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只有放在角落里,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李杰个展“你。”展览现场

李杰  《1, 2, 3, 4》  手绘布  现成物  尺寸无定  2011

生活在外面,创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大学毕业后,李杰与几位朋友在工业大厦合租了一个单位作为工作室。随着作品的规格越来越大,每个人需要的空间也越来越多,合租的艺术家陆续搬走。慢慢地,李杰也住进工业大厦的工作室里,变成工作和生活在一起。“这个阶段持续了7、8年,因为租金和空间问题,很多香港艺术家都是这样。”但工作即生活的方式及狭小的生存空间,让李杰倍感压抑。“在香港,我的所有生活就是创作,我会跟自己说外面的世界和自己无关。我在工业大厦创作、煮饭、睡觉,说的好听点,是建构自己的生活,但生活在外面。我真的不想构建一个故事来骗自己,后来我真的觉得是在骗自己。”

  在两年多前,李杰毅然选择到台北定居,“开始是跟台北很熟的朋友一起住,慢慢不知不觉地搬到了台北。”李杰表示,在台湾更加自在。工业大厦因为位于旧工业区,即使下到街上也是远离市井的偏僻之地。在台北,他住在永康街,有足够大的居住空间,创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下到楼下就可以看到家庭主妇在买菜,公寓对面是大安公园。”李杰在讲述这些时,可以感受到他曾经的纠结及现在的坦然。

  此次在牛棚艺术村展出的作品,都是李杰在台湾创作的新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而言,在台湾创作的作品更加“浓郁”,而这些都归功于在台北强烈的生活感,“我跟当地艺术圈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不过,去台北的重点不是为了发展事业,而是生活。台湾艺术圈的氛围不错,聊艺术之外,也喜欢聊时政。”

  随着名气的增大,李杰的行程越来越满,对于喜欢“宅”在家里的李杰而言,似有些痛苦,“除了艺博会,今年的展览活动已经安排满了,有些排到明年了。虽然说,我现在搬到台北,但我在台湾逗留的时间也不多。”这样满天飞的状态,李杰并不十分排斥,“在世界各地飞的时候”,因为各地的酒店都差不多,当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有各种的情绪出来,感受会很具体会。”这些不同的情绪也变成了他创作的来源,“如果我把艺术创作当作工作的话,可能会干不下去”,他笑着说道。

  在搬到台湾后,他的作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他早期的作品是没有人像的,在最近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慢慢看到人物在在他作品里的出现。人在他的作品里是很模糊的,可以看到一些,又看不到,所带来的故事性和叙事性就更强烈了,因为可以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M+策展助理马容元在形容李杰“是很文学性的一个人”,“但他不是用文字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视觉性的方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