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舒勇艺术大师的皮
发起人:hndyart  回复数:2   浏览数:1617   最后更新:2013/10/28 16:59:38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3-10-28 16:48:46

来源:财经网

注:本文为artnet大中华地区经理张然(以下简称“张”)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Philip Tinari(田霏宇,以下简称“Phil”)在798艺术区东八时区进行的一次采访。

张:首先恭喜您成为2014年纽约军械库(Armory Show)的中国焦点单元(China Focus)的策展人!军械库第一次做中国的Focus单元,您所承担的是很重要的一个责任。 您认为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你来担任这个特殊单元的策展人?首次亮相想展现什么?

  Phil:选择我可能是我的身份背景比较合适。我之前在巴塞尔工作时积攒了一些博览会的经验,做过编辑,并担任两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所以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吧。Focus这个形式比较特别, 我要选择十几家画廊, 然后,画廊是带着艺术家,这样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现在的一个面貌,所以层面比较多。并且,我先要想好艺术家,通过画廊展现他们的艺术。我想做的是集中梳理中国艺术的一个平台。我感觉美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理解起码是停留在2006年那段时间,更可怕的可能是他们的印象还只停留在1998年。当然,后来在纽约也办过单独的艺术家个展,像是老艾(艾未未)的巡回展啊,或者某些画廊做的展览,但没有一个系统。在一个面向大众的艺术平台集中地呈现中国艺术,其实已是很多年之前的事了。2006年,我在苏富比工作了一段时间,做过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 展现了300件左右的艺术品。那时纽约时报的艺评人写道,那个拍卖的预展是总结了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来发展的最大的展览。那么2014年这个中国Focus单元比那次(预展)还要集中很多。 我希望展览一些最新、最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 比如ON/OFF 这一代的艺术家,但同时也有黄锐、王克平等星星这一代的人。在博览会上最重要是作品, 但最终我还是希望可以来展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比较丰富全面的状况。

  张:大概会选多少间画廊?如何安排中国本土画廊和进驻中国的国际画廊的比例,如佩斯和lehmann Maupin?

  Phil:选择了15到20家画廊。按照一般的流程,我会首先理出一个艺术家的名单,和画廊的名单,或者是艺术家和代表他的画廊的一个名单。接下来一个一个去找他们谈,谈好了就开始想怎么分配空间。我觉得本土跟国际的比例不是特别重要,但肯定是有一个平衡。这是我们最敏感的一个地方:怎么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本土的画廊,以及怎么用一种不傲慢的方式来植入一些国际的画廊。其实,最终还是看艺术家,而这个单元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主题性。有了主题的线索,就不用像在巴塞尔主展厅那种摊位的分配方式,也不会突出艺术圈的权力关系。

  张:据悉一些西方博览会都选择今年呈现一个特殊的中国板块,比如Art Paris Art Fair。 为什么选择此时?作为老牌军械库,会有什么优势? 与往年形式相比有什么新的突破点?

  Phil:优势就是它在纽约。纽约是一个最好的艺术城市。在纽约做还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参加的人会特别多。另外,我觉得与其他博览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更像一个展览。大部分的展位会呈现出小型个展,而不是我们很熟悉的博览会里面有十几个展位的那种形式。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中心馆长Philip Tinari与artnet大中华地区经理张然于798艺术区东八时区

张:艺术对于中国来说是个相对新兴的产业,很大一部分的买家习惯从投资或投机的角度来购买艺术品,而不是纯粹的从对于艺术品的喜爱出发。这样市场的波动性就很大。您怎样看待这样国内艺术市场的成熟度、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Phil:我觉得这几年变化很大。2008年左右,投机的感觉比较明显。之后,中国和西方更多开始交融,这其实一个是中国艺术系统本身的发展,另一个是西方的国际艺术系统自身的变化。比如说,08年办的第一届Art HK是一个非常小的博览会,当时的趋势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廊想来探索这个市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政策使得香港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易平台。最后,也有博览会本身的需要,需要在世界的3个大区域都有一个身影。或者现在你可以看现在的苏富比和佳士得在国内拿到拍卖的资格,开始在境内办一些拍卖会,就是说他们也有市场的需要。那么对藏家来说,比如说我们的这些理事,去年成立了一个赞助理事会,在西方有一个比较长久的习惯,收藏艺术的人往往也是这些美术馆、艺术馆的捐款人,我们虽然是最早的一个国外的藏家慈善机构,但在近几年本土化的历程里面,也开始纳入国内藏家的力量,你可以看见他们的名字都在我们的那面墙上,人还是有点少,但是每年比每年要多一些。今年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新力量的出场,包括一些企业的收藏行为。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的构成和生态,每年都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健康。 年轻的藏家可能只买那些最便宜的东西,也需要一些企业和一些机构可以买一些艺术家重要的新作品,中间的每个级别都得有几个人在那儿。 还是需要各种力量才行。我还是挺乐观的,不能很着急吧。

  张:你认为中国在当前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Phil:我觉得中国在世界的当代艺术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挺高的了。当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市场因素。如果数字来看,比如主要的博览会有多少家中国的画廊,或者主要的拍卖会里面有几件中国的作品,这个比例可能还不是太高,也就5%到10%左右吧。但是,大家都意识到了中国的核心性,所以也在努力地学习、熟悉。接下来的这几年,应该会有更多展示中国艺术的机会。

  张:你的背景很独特——一方面是国际化,同时又见证了过去中国当代艺术成长最迅速的10年。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几年发展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未来最大的挑战又会是什么?

  Phil:过去就是资源少嘛,大家都在争一些有限的资源。比如台湾来了一位策展人在那时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事情,大家都在抢他的行程。这种模式持续到了06年,直到从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过来一个3辆大巴的团,一共八十几个人来到中国。那次我们才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等待这些人过来的阶段了。海外所受到的关注是一方面,当时国内也没有展览空间,也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就连寻找空间去作项目或生存都很艰难。但是,艰难本身对艺术创作本身是有帮助,那时产生了很多让人难忘的作品。现在相反的是艺术市场的职业化在快速扩展,导致更多机会和更多商业盈利模式的产生。但与此同时,问题出在内容这个层面。一旦这个系统比创作本身强大,就要警惕了。

  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798是一家地标性的国际艺术机构,自07年至今这几年做的非常成功。你们过去经历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战略目标是什么?

  Phil: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巩固的阶段。刚开馆的那段时间, 两个比利时人出于对艺术的激情而建立了这个当代艺术空间,。 那时侯没有人有条件建立这样规模的平台。最初难免有点大手大脚。我们现在已经建馆快六年了, 也经历过不同的阶段, 遇到各种问题,包括考虑不办了。 但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并且在公共话语权和专业领域里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这是无法否认的。那么怎么能以一种可持续性的模式把它继续做下去,是目前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没有要到中国别的城市去开分馆的计划,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能让这个地方自负盈亏,能够转起来。这也是很多民营美术馆和文化机构想的一个问题吧。我们每年其实都有很大的进步,来自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家族的赞助目前大约是花销的40%左右,剩下的60%都是我们通过很多不同的渠道得到。要说清楚的是,里面不包括艺术品的拍卖。我们每个展览之间都会留个空档,用来做一些商业活动,但这些不涉及我们的品牌,只是纯粹出租我们的空间。比如,我可以利用现在为期3天的珠宝博览会展期所产生的租金,用来做一个展览。所以在不影响核心业务的情况下去平衡一些这样的收入渠道,非常有趣。 场地、零售、赞助都是很重要的收入渠道。

  张:现在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很快,艺术方面的网络电商也越来越多,你怎么看待这一趋势?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又是如何来应对?

  Phil:我觉得这对艺术家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完全消除了信息落差。现在完全实现了实时传播。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资讯的来源非常多,包括各方面的,不论是创作本身的还是市场的。当然有了这种信息,再回头看没有信息的年代,觉得还是很奇怪的,也很遥远。所以这肯定是好事情。但是怎么把这些信息过滤,对所有的人都是很头痛的。我觉得美术馆比较好的一点是直接观察和物力展示,这种物理展示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我们都还是会相信作品的能量,还是要亲自来到现场来亲眼看作品的。我们可以用很多的社会媒体渠道或网站去跟我们的观众沟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来亲身感受。所以今年我们做的Tino(提诺塞格尔)的展览,是不允许任何的媒介化传播的。它完全是必须是通过亲自的一种交际才能感受的。

张:您自己也收藏艺术品吗?最近关注哪类艺术家比较多?

  Phil:算不上收藏,在关注吧。去年做ON/OFF艺术展的时候,我做了大量研究,也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跑了一圈,仔细地去熟悉 、了解艺术家。我觉得新的一代,所谓的ON/OFF这一代,非常有趣。我认为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真正的国际艺术家。我不是说在国际上有什么知名度啊,而是他们的这种艺术实践,吸收了很多不同的影响。就是因为数字化的趋势,所以感觉就是在这五年当中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语言。 其实很多非常好的艺术家,刚刚开始从事他们的成熟的艺术实践。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但我很期待,并且对中国艺术家的未来非常乐观。

  张: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9月26日开幕的3个展览中,像Tino Sehgal和Taryn Simon都是国际上受到瞩目并且在许多大型美术馆和机构做过个展的艺术家。在策划时选择这些西方艺术家您是如何考虑的?,想达到什么目的?

Tino和参与者

Phil: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给观众提供一个美学的体验。我们办这个机构不是为了弘扬艺术家,或让他们的市场价值变得更高。这次3场展览开幕时间都是9月26号,是因为接下来是十一黄金周,也是我们一年来人最多的一段时间。所以希望能有很多的人来关注。对于中国艺术家,我会考虑怎么用这个机构的力量去增加对于艺术家的关注度,所以我通常会挑选一些我觉得至关重要,但还没受到足够认可的、或获得足够关注度的艺术家。在选择海外艺术家的过程中,我想得更多是哪一些作品是放到北京以及中国这个环境里面,第一是能被理解,第二是,能起到一些小作用。比如说,把Tino的艺术放在我们这个非常物质化的状态里面,去能做一个完全不原意留下任何物质痕迹的一个展览,同时作品本身有自己的框架。Taryn也是这样,特别是这系列的作品,他用同样的方式去探索这么多不同的故事,其实你所需要的这些信息,就已经印在作品里面了。同时,对艺术没有那么多深刻了解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去学到一些东西,去了解一些东西。所以我不太想去做那种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得懂的展览。不管你是谁,你走进这个屋子,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把握作品基本的逻辑,那这个东西对你才能生效。

王克平作品

Phil:这就是我们机构的模式吧,因为这不同的空间,适合做不同的展览。2011年我刚来的时候,大家以为我们要关门,就拼命做很多很多的展览,几乎每个月都有开幕,甚至几个星期就有展览。这两年的一个变化,就是展示期间稍微长一点,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这样能够前来参观的人也多一些。其实我觉得这三个艺术家搭配得特别有趣。

  张:展望2014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会呈现给我们什么值得期待的展览?

  Phil:明年的展览我们其实全部都定下来了。第一个展览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70年代艺术家的个展,规模会非常大。同时,我们也在跟一些海外的机构沟通。明年夏天,我们会和一个从来没有跟中国做过当代艺术交流的国家合作一个交流项目。我们会做巴西现代主义的一个展览,同时将带着我们的展览前往圣保罗。这两个那么大的国家从来没有过当代艺术上的交流,是有一点奇怪。总之,明年国际的展览会比较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