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的独占与共享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544   最后更新:2013/07/09 13:46:26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蜡笔头 2013-07-09 13:46:26

来源:画廊杂志 作者:艾米丽亚•吉奥尔基



我们大可把Map Office视作一个不断移动的研究平台。来自法语国家的创始人古儒郎和林海华曾在巴黎学习建筑,他们1995年来香港之际,正值中国大陆政府的关键转型时期。两人作为移民的身份也体现在艺术研究中所用的语言系统之中。纵览两人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艺术创作,眼前不难呈现出一番多元异质景象:摄影,手绘或电脑绘画,拼贴画,影像纪录片或动画片,文字和出版物,生活用品或自然点滴,形形色色,任意组合。

针对城市和自然地区进化的研究,对中国和两人所生活的珠三角地区的格外关注,都能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而且每次都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正是两人的游牧性格决定了他们采用林林总总的技巧和方法,不依附于单一学科,拒绝妄下定论。

二人组得名于地图,我们很难想象地图只是对两地之间道路和连接的简单说明。
我们更愿意将地图视为艺术家生平和文化的体现,对身体和思想活动的概念叙事。高度个性化的地图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幅画或一段文字,但其最大的意义源自多重表征的融汇方式——展览。其结果就是以一套多元机制对当代社会的内生矛盾展开批判。展览在有意或无意的联想和相遇间穿行,营造出若干参考说明和厚重内容。至此,观众成为最终的主角。走进展览空间,他要亲临其境般将Map Office提供的物件重新调配,做出自己心中的专属地图。

在Map Office众多作品的背后,是艺术家与城市结构和周边环境建立有益关系的期许。对古儒郎和林海华而言,与环境的互动可以揭示其显著特点和条理之外的碎片,尤其是当地被遗忘的角落和人们利用它的方法,从而建构一个另类的社会缩影。

审视复杂的空间,记录所有难以察觉的细小差别,将其转换成各种展览形式,这就是Map Office给各国观众带来的体验。尽管不同展览在时空上相距甚远,但它们因两个标准而统一:建构异质景观和岛屿的概念。

景观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让有鲜明对比的物体和图像产生关联。Map Office显然借鉴了佛罗伦萨激进艺术团体的经验,后者的开山之作便是埃米利奥•安帕兹于197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的《意大利——全新国内版图》,一场颇具历史意义的展览。他们的初衷便是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不论在居所还是博物馆,都能打造一个内部空间,成为城市、社会和审美实验的研究室。

他们的个展《靠边走》。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一个跨学科项目。正如标题所述,我们为行动和另类轨迹创造新的可能,反对任何强加的标签。各异的装置和繁多的表演活动挤满了画廊。对香港飛躍道所做的城市研究,以批判性方式改变人们解读城市的方式,将街道带入展览空间。

有一间展厅的地面洒落着钢球轴承,与观众的脚步互动:遍布房间所有角落的不确定性和危险迫使观众既要自己脚下当心,也要免得被殃及池鱼。还有《蟹岛》,一个由装满了螃蟹的鱼缸由上至下搭成的塔状结构,模拟了当代大都市人满为患的居住场景,以及他们着迷于标准尺寸单元房的习俗。

装置作品《我的PRO故事:空间和材料》曾登上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透视图的方式呈现一系列小木质结构如何在香港码头集装箱所堆砌的人造景观中延续自我,而这港口一景也印在了《和波德莱尔回家》系列作品上。在每个空间内,你可以读到Map Office在珠三角所做的艺术研究,捕捉每一个“中国制造”标签后人和物永不停息的流动。

《沙漠岛屿》展览中,展厅中央放置了一个岛屿的三维复制品。该复制品象征着Map Office研究中的一些根本想法。岛屿如同权贵的包厢一样,给人们必要的距离来观察和研究现实,它就像艺术家/游牧民旅行的移动平台。同时,它也为所有想建造私属家庭景观的个人提供了靠泊之所。很多岛屿装置最终成为Map Office的装饰品,这也不足为奇。《沙漠岛屿》中的复制岛就映在画廊墙壁上101面镜子之中。

每面镜子都自成一岛,而混搭在一起又呈现群岛风貌,正如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千姿百态:秘密迁移,军管区和禁区,诸如此类。就像装置作品《只要享受风景》或《不停岛》一样,岛屿不仅代表了人们希望逃离现实、追求失乐园的梦想,也逼迫人们直面当下的恐惧,困扰和巨大反差。和艺术家一样,观众也手握萨拉马戈在《无名岛》中所描绘的船舵,寻找自我,也寻找自己在周遭多元空间中的位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