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6黑匣子实施“逃跑计划”
发起人:黑匣子临界实验室  回复数:8   浏览数:2400   最后更新:2012/12/24 18:26:26 by guest
[楼主] artspy 2012-12-17 13:39:55

表象的歧途——群展

展览日期:2012-12-15 至 2013-1-30
开幕酒会:2012年12月15日下午4:00
主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酒仙桥路798工厂2号院
策  展  人:付晓东
艺  术  家:侯勇 李大方 吕山 欧阳春 秦琦 申亮 王风华 王俊 王兴伟 王音 杨诘苍 张慧 韩建宇 黄静远 刘光光 刘洵 双飞艺术中心 王春黎 王荣植 商成祥 沙子鉴 唐乙

新闻稿: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将于2012 年12 月15 日推出由策展人付晓东策划的群展——“表象的歧途”, 代表了国内目前对图像语言学进行探索的绘画中生代艺术家。这次展览将分为两个展场: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侯勇,李大方,吕山川,欧阳春,秦琦,申亮,王风华,王俊,王兴伟,王音,杨诘苍,张慧),在圣之空间将同时展出较为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卞卡,韩建宇,黄静远,刘光光,刘洵,双飞艺术中心,王春黎,王荣植,商成祥,沙子鉴,唐乙)。这个展览试图通过对图形的表象研究,深入观察艺术家的个人化系统。表象从哲学之初就是人类在整体与碎片之间,在多重性与同一性之间,在显现与不可显现之间的不断思考和徘徊的问题之一。表象是再现的结果,是真实世界对自身的隐藏。艺术家将图形与话语进行修修补补,随机的搭建自己的表意共同体系统,短暂的搭成共识,又即刻分道扬镳,铺展出各自表达的歧途。

展览中的艺术家关注被图像所覆盖的语词之间的互换关系,图像成为了一种话语般的修辞。作品介于形式和内容之间,介于可视和可读之间,模仿和意指之间,展示和命名之间,重现和表述之间,图像如同文本般混合,彼此相互预设与纠缠,成为一个充满不稳定和多样性的结构。艺术家使绘画成为一种对绘画史的知识。艺术家抽取个人而具体的、局部而真实的经验,基于语言重组和个人体验而建造的极其个人化系统,通过作品来重新解释现象世界和艺术史评判。图像借助不同艺术家的个人系统重新回到语言世界中成为表象。他们审慎地使用表像,用模仿的方式捕捉可以辨识的图形并掩盖其本来的意指,使可见的东西变得不可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分离和互相照应的关系,使思想的连贯性与相似性更清晰的被挤压出来,呼应、溢出、激增,思想物化为绘画。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艺术家精心拆解形象自身所携带意义,再重新组合和建构,形象的意义被辗转腾挪,成为一首被解体的图形诗。作品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展现,被重新组织在一个个人化的逻辑体系内。形象随着自身原有的唯一链条的符号逻辑土崩瓦解,颠覆观看绘画作品的知识结构中的理解定式,用话语质疑图像的明确特征及习惯性命名,以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清空话语和图形的连贯性,使观看者的思维陷入吊诡之中。这也使我们期待这次展览将会是一次视觉表象的思维之旅。

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上篇 (2012 年12 月15 日至2013 年1 月30 日)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 下篇 (2012 年12 月15 日至2013 年1 月15 日)



[沙发:1楼] guest 2012-12-17 13:43:16
唐人部分质量比较好
[板凳:2楼] guest 2012-12-17 15:24:35
展览充分的表现了策展人的思维与理论水准。
[地板:3楼] guest 2012-12-17 15:52:57
观念的视觉的符号的都堆砌在一起,可见选择作品上并不清晰
[4楼] guest 2012-12-17 16:39:19
我明白了,不是画的问题。
[5楼] guest 2012-12-17 17:24:40
看来所谓的“策展”就是把自己代理或者熟识的艺术家搁到一块而已,付大妈一策展就露怯
[6楼] 第八日 2012-12-17 19:05:01

感谢汪民安老师为《表象的歧途》撰写的文章:

形象的游戏

                      文:汪民安  


如今,出现了一个形象大爆炸的时代。但是,吊诡的是,这个形象爆炸,并不是由绘画来完成的。或者说,在铺天盖地的形象生产中,绘画的地位变得无足轻重。有无数的机器、无数的技术、无数的专职人员(而非艺术家)在从事形象的生产(本雅明早就谈过了对形象进行机械复制的技术),这些形象生产似乎无所不能,看起来,它们逐渐取代了绘画的形象生产功能。所有这一切,使得绘画变得步履蹒跚:绘画如果不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对形象的生产,它存在的意义何在?正是在这里,人们真正地遭遇到了绘画的危机。人们总是说,绘画的潜能业已耗尽,艺术家甚至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绘画已经到了无画可画的地步,无形象可以生产的地步。为了试图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为了维护绘画的古老形象功能,人们殚精竭虑――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绘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象,不断地稀释自己的形象,直至形象趋于虚空。抽象画正是虚空的形象。它是形象反复稀释的结果。不断地将形象瓦解,扭曲,稀释,这是现代绘画的历程。这个使形象抽象化的过程,与其说是彻底地抛弃形象,不如说是以反形象的方式来维护形象。形象并没有消失,相反,它以一种反形象的方式得到强化。抽象画,这是对形象的最后眷念。它是绘画的形象欲望的最后权宜之计。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画,形象经历了一个从饱和到空洞的进程。问题是,在抽象画之后,人们如何对待形象?形象一旦被空洞化之后,它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再次出现?人们会像钟摆一样再次从抽象回摆到具体的形象吗?

不过,当前的绘画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对待形象的态度。形象重新出现在画布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回归,相反,它根据另一种方式得以思考。在此,人们对待形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与其说这些绘画是去致力于创造形象,不如说这些绘画是去和形象玩一场游戏。这个游戏有时候对形象进行无尽的嘲弄,反讽,在形象面前肆意地开一些无关大雅的玩笑;有时候又一本正经地对形象进行仿照,致意,模拟;有时候又装作恶狠狠地对形象进行诋毁,诬蔑,好像真的要置形象于死地。这场围绕着形象展开的绘画游戏,的确是将形象作为目标,但绝不是以塑造形象为目标,而是以戏弄、反思、置疑形象为目标。在此,绘画的荣耀不是因为它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而是因为它同既定的形象玩了一场愉快的游戏。

怎样玩弄这场有关形象的游戏?

这场游戏的道具,有时候是照片的形象;有时候是过去的绘画所创造的经典形象;有时候是各种著名形象的叠加;有时候是各种形象的瓦解和摧毁。因此,人们不再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性形象,没有符号化的形象,因此也看不到属于艺术家特有的专利形象。我们无法通过画布上的形象来辨识艺术家本人。对艺术家的辨识,只能通过他的风格,他的态度和气质,也即是,他的游戏精神――同形象所玩的游戏精神。

绘画围绕着形象而展开的游戏,一个重要的道具是照片。这种游戏并不是以绘画的方式将照片复制下来,其乐趣在于将照片转化成绘画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如何涂改照片,重组照片,嫁接不同的照片;对照片进行诈骗,歪曲,想像;如何对照片的歪曲进行再歪曲,或者,如何对照片的真实再强化,――通过这种种同照片交谈的方式,一方面暴露出照片的局限性,暴露照片本身的“虚假”和虚构――并不存在着一个“逼真”的无可置疑的照片现实;这些照片现实瞬间就能土崩瓦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绘画本身的虚构:绘画是在同照片玩弄游戏,是和照片在交换形象的游戏。它既不受到形象的折磨,也不受到现实的折磨,它甚至也不受到照片的折磨――没有谁打算将照片活生生地转换成绘画本身,也没有谁打算复制出照片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没有谁去捕捉照片本身的“真实”,当然,更谈不上去再现现实的真实――或许,这三十年中,中国当代绘画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趋势是对“真实”的摒弃,因此,也是对“再现”的摒弃――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写实绘画的摒弃。不过,有点讽刺意义的是,摒弃写实,却越来越多的是以写实性的照片为契机,艺术家用最为写实的照片道具,来摒弃最为写实的绘画,这是一个绘画吊诡。那么,绘画和照片为什么要玩弄一场形象交换的游戏?现在,将往昔的照片,用画布画出来,使得这些照片形象从过去的沉睡中复活了,并由此展开了自己的历史。如果说,照片本身在诉说着被拍摄对象的历史,那么,对照片的绘画则在诉说着这照片本身的历史。不仅如此,绘画和照片之间的形象交换游戏,是真和假的捉迷藏游戏。

绘画不仅同照片玩弄游戏,也同经典绘画玩弄游戏。同经典绘画的形象玩弄游戏。它们不断地回溯,不断地重写,不断地返归到经典绘画的形象和机制之中。绘画的目标,同样不是去创造形象,而是对绘画史上的形象进行反思,模拟,指涉,这是另一种形象交换游戏,不是同照片交换形象,而是同别的绘画交换形象。因此,绘画在这里是指向绘画本身,指向绘画历史本身。这是以一种反思绘画历史的方式来参与绘画历史。

如果不是同照片和先前的绘画交换形象,这种关于形象的游戏如何展开?这是直接对形象的摧毁。这同抽象画的目标并不相同。抽象画不是摧毁形象,而是将形象最大程度地虚空化,但是这种虚空化的形象也是一种形象,一种极端的形象,一种反形象的形象。人们还是意图在这种极端化的形象中去发现意义。但是,现在这种对形象的摧毁,则是完全拒绝形象,哪怕是抽象的形象,极端的形象和空洞的形象。那么,这些摧毁形象的绘画难道没有形象?它们有形象,但是,这种形象是以形象毁灭为目标的。这些形象,就是要让形象本身的神话坍塌,让形象负载的意义坍塌,最终让绘画的形象欲望和目标坍塌。于是,在最近的画面上,我们能看到大量的一圈一圈的圆圈,大量的夺目耀眼的光芒,大量的闪点式的星丛――它们和那种背负意义的需要阐释的抽象画不同,这些画并不令人感受到压力和复杂和隐晦,而是令人倍感眩晕――这些画放弃了意义,它们针对的是身体,而不是头脑、目光和记忆。

一种新的绘画,通过同照片交换形象,同过去的绘画交换形象,以及对形象的摧毁,达成了绘画共识:与形象进行游戏。

[7楼] guest 2012-12-17 19:15:51
够烂
[8楼] guest 2012-12-17 20:05:42
什么人策什么展,一目了然,成都双年展也会如此。
[9楼] 第八日 2012-12-17 20:32:50

引用guest的发言:
什么人策什么展,一目了然,成都双年展也会如此。

大概不会,成都双年展的性质和唐人画廊的绘画展有所不同,面貌自然不会相似。

 

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功能和属性,展览会越来越多元化,有不同的展览类型学,而不是只有一种单一正确的模式。

 

在某种角度上,我认为“第八日”也是一种展览形式,只不过它呈现在微博上和现场里,是转瞬即逝的。

[10楼] guest 2012-12-17 20:56:55
这样的展览还需策划?真奇怪。
[11楼] guest 2012-12-17 22:59:53
展览瞎鸡吧取个名字,根据亲疏关系网罗一堆艺术家,再找个狗屁不通的哲学混混写个文章,这他吗就是中国式策展
[12楼] guest 2012-12-18 00:14:02
哦,原来是付小东策划的,哈哈,哈。
[13楼] guest 2012-12-18 08:21:24
太雷同了不仅手法,二王和张突出,另张不应参加格格不入
[14楼] guest 2012-12-18 14:19:23
1来国内艺术家创作根本没有概念,认为随便做点什么个理论家瞎编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策站人组织起来尤其费劲。 2来国内理论书籍贫乏,又极易被被抄袭,策展人生存于知识贫乏和经济贫乏之间。3,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展览,卖货才是英雄, 诸君何必认真。
[15楼] guest 2012-12-18 14:45:20
付小东也挺不易的,一个女孩想在当代圈内混点名堂,理论基础又太差,英文也不好,只能这样了。
[16楼] guest 2012-12-18 20:56:03
王明安写的还好
[17楼] guest 2012-12-18 23:45:06
我也严重怀疑付小姐的能量
[18楼] guest 2012-12-19 00:44:41
人家大型展览做得也够多的了,你不怀疑谁?
[19楼] guest 2012-12-19 08:25:01
国内文盲+艺盲策展人到处横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