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观众当上帝 文/陶李坞美学博士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1   浏览数:1843   最后更新:2012/07/19 13:06:06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2-07-19 10:37:53

来源:艺讯中国 

 

图片来源:艾可画廊
李杰作品《A perfect day for a quiet friend.》(丙烯布本,咖啡,2008)及吕振光小幅绘画

2010年在香港奥沙画廊的“有你‧无我——从何兆基到邝镇禧”展中,吕振光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现成品”交予五十来位年轻艺术家,并由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度创作而成新作品,便已是有意识地主动触及某种脱胎于师承的微妙关系。而再追溯至2001年,吕振光为“伙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邀请自己的学生李杰成为“一流画厂”的首展艺术家,在香港本地艺术驻扎地揭开了这一后来持续十年的项目的序幕。这些都成为观察香港艺术家本土化创作发展的重要线索。

反观在上海艾可画廊首度参加双人联展的师生二人,本身便各具代表性。生于广东、长在香港、赴台湾求学后再度回港、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书的吕振光,创作格局上也经历了由写实风逐渐转向抽象的大体变革,此番在上海,又闻吕振光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香港比我好的艺术家有很多,不过大部分都是我学生。”确实,包括李杰、白双全、何兆基、林东鹏、梁志和在内的一批香港本地年轻艺术家皆出其门。 

李杰则刚刚获得香港艺博会“艺术世界之未来”大奖,又被甄选为明年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艺术家,然这些纷至沓来的名号未给他带来什么改变,其作品中标志性的淡然气质也依旧。艾可展览开幕前几日,他手边尚只有若干已完成的色块布面、几幅创作中的小画,仍是依赖着对空间的即时感知经验、在与展厅乃至周遭环境的日常接触中,构思当下的新展。 

同样,离开教职两年后未有新作的吕振光,也是提前来到上海,将艾可画廊新近拓展而得的0空间设为临时工作室,利用这一尚且处于毛胚状态的空间本身的特质(如墙面的纹理),完成了一系列与“抽象山水”旧作一脉相承的作品。虽然画廊特意为这一双人联展开辟了分隔两处的展厅,他们色调淡雅、日常气息浓郁的作品却交织在一起:李杰的手绘蓝布悬于吕振光作品对面的小窗前,吕振光的画则在展厅一角成为李杰日常陈设(setting)作品中的一个元素(见文首图)。光与空间,是展厅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对两位艺术家均有所熟悉的观者,自然能分辨,却也可寻着观看他们各自创作的新角度,于几分相似(简约、个人化、无目标性……)之下,去揣摩他们的创作风格乃至态度,与整个香港、甚至是华人当代艺术范畴内的位置,以及这样的艺术与以香港为代表的高节奏现代社会的关系。 

眼下,李杰刚刚离开香港前往台北,在那里建立起新的工作室、新的创作气场。在他对于台北这篇文化繁荣之地的溢美之辞中,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些师承之后的新的延续。

[沙发:1楼] babyqueen 2012-07-19 10:34:5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