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薇谈“英雄”展,及其他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3   浏览数:3940   最后更新:2012/06/15 22:39:56 by guest
[楼主] 宁静海 2012-06-12 11:59:48

来源:艺讯中国 

 

 
Lara Favaretto的《刹那纪念碑,之四》(Momentary Monument,卡塞尔),2012

在文献展大厅的入口处的,Julie Mehretus的作品《Mogamma》(四联绘画,2012)里的精致细节、线条和色块,把展览里的所有架上作品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由于空间狭窄,使得观众无法一眼看到这件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可观的全貌。当你走下楼梯,就会看到Thomas Bayrle的一系列由电力驱动的开放型机械装置,一到入口便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奇异的遭遇。而这可不是个机械式的密谋,这一系列想要展示的是,把有用功注入时间之后,似乎形成无用功的一种效果。大厅里似乎有一条秘密通道,那是Nalini Malani的六频录像和影剧——《寻找消失的血液》(In Search of Vanished Blood, 2012)似乎把整个大厅的深度扩展了。虽然Malani的作品立马会让人想到Hans-Peter Feldmann的影剧,然而Malani的作品更有一种玩乐式的建构,可是又带有些不祥。灯光划过,声音回响在展厅之中,那神秘的录像所创造出来的阴影,似乎将险恶置于整个展厅的上方。

 

在艺术火车站,要是没有见到一群人拉着荧光黄的绳子飘出飘进的话,你可能不会想到这是文献展的大看点。许多路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问道:“此地可有艺术?”在火车站,Janet Cardiff的声音作品很容易被人错过,但这却又是一件不可错过的作品,它无疑是观众感受到精彩行程的前提。尽管有许多服务人员递上来ipod和耳机,这都告诉你这是一个声音导览,但是可别认为你将获得是整个大展的全程导览。除了室内的这件作品之外,Janet Cardiff在雕塑公园还和她的伴侣George Bures Miller合作了一件户外作品。Cardiff的作品通过录像和音调平稳的独白,带你穿越整个内部主展厅。把你从楼下主展厅带出来的是一个铜管乐队,还有一些旋转着的芭蕾舞女演员,她们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这个火车站被当成人类运输点,至今还停着几辆车厢,暗示着这里曾经的独特叙述。当你走到展厅后部找到一个等待区,在那里你会看到一双男女随着音乐起舞,随后又消失不见。

 

在火车站的北翼,那里一直是作为火车进出的通道,但是那里也有好些不错的看点。Haris Epaminonda和Daniel Gustav利用整个旧空间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就坐落在这个卸货点上。尽管作品在其前身建筑之上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作品《夏末》(The End of Summer,2012)却是一件直接碰触人心的作品。克雷默(Cramer)和不知名的哈维尔(Javier)之间的通信串联起了整个空间,这些信件述说了他们在面对死亡的危机状态时的失败。展览中的其他作品被严格的固定在各自空间中,甚至某些素描和绘画都填塞在后部的柱子上,似乎暗喻了黑暗的过去。

 

继续沿着空间往里走,William Kentridge的《时间的拒绝》(The Refusal of Time,2012)也十分值得关注。这件作品是见过作品的参与者们讨论得最多的热点。尽管很多人对此次文献展天花乱坠的国际宣传一直保持着怀疑态度,但其成就确实值得称道。金属扩音器将声音进行了专门的导向和变形,这个装置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声调,而且五频录像上也有各自的叙述性特质。被称为“大象呼吸”(elephant-breathing)的机械被安放在大厅里,一进一出,有规律的低吟着。这件作品是文献展里观众所花时间最多的作品。

在外部空间, Lara Favaretto用大量的金属片堆成了一个废料堆,这是此次文献展所能见到的最大单体作品。

 

Javier Telléz的大体量作品《刹那纪念碑,之四》大致看来并不强。但是在空间一翼,艺术家搭建了一个洞穴,展示其录像装置,创造了一点迪士尼世界的经验。整个展场与保守的 Fridericianum和Neue Galerie相比,为整个展览生出了一些活力。

 

[沙发:1楼] 宁静海 2012-06-12 11:44:23

Julie Mehretus,《Mogamma(四联画)》,2012,局部

 

颜磊作品

 

Nalini Malani,《寻找消失的血液》,2012

 

Thomas Bayrle,《Sternmotor Hochemt》装置效果

 

Janet Cardiff在卡塞尔艺术火车站的作品声频行走静照

 

Haris Epaminonda与Daniel Gustav Cramer,《夏末》,2012

 

Michael Portnoy,《直觉27》(27 Gnosis),2012

 

William Kentridge,《时间的拒绝》,2012

 

Lava Favaretto,《刹那纪念碑,之四》(卡塞尔),2012

 

[板凳:2楼] guest 2012-06-12 12:27:20

编译 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卡塞尔文献展13:蓄意地混淆

 

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开幕。注意文献展的标识有微妙变化,而非大写的“Documenta 13” 

资料来源:www.thelocal.de

作为世界艺术日程上最为重大的艺术盛会之一,上周六(2012年6月9日)开幕的卡塞尔文献展期望着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吸引到75万人次的参观者。

围绕着这座城市的既定路线,来自55个不同国家的245位艺术家、科学家以及策展人贡献着他们的创造力,从比较常规的画廊、教堂到不那么经常展出作品的诸如电影院、户外等等,但凡能够呈现作品的场所几乎都被利用起来了。

参与其中的并不都是艺术家,一些人类学者、生物学家、理论家、工程师、政治家、催眠治疗家以及动物学者也被邀请到这场蓄意要探讨究竟“什么是艺术”的盛会。

参观者可以毫无挑战地在这里度过有趣而受教的一天,诚如艺术总监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所解释的“卡塞尔文献展试图蓄意地造成一种不舒服的,不完整的感觉,但又不至于令人感到紧张不安”。她补充道,“我认为混淆实际上很美妙。”

“在文献展上,这些参与者们做什么,展出什么,可能并不是艺术,”在美国出生的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接着说道,“其实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又不是艺术的边界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本届参展的艺术家熟面孔有:曾在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中让一些人和一群猪子在同一个房间生活的德国艺术家罗斯玛丽·特洛柯尔(Rosemarie Trockel);南非画家和电影制作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筑起了一座已经长满草坪的花园的中国艺术家宋冬;将一个堆肥箱带到文献展的Goodman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

总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创作会在卡塞尔呈现,但也有不尽如意的事情发生。比如原本是要在这一届文献展中展出El Chaco的,但这过于野心勃勃,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最重的陨石,总重量达37吨,最终这一方案只能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展出相关文献资料。

在黑森州的中心城市卡塞尔每五年举办一次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盛会,这一届开幕的当天,一早就迎来了德国总统高克(Joachim Gauck)亲临现场。在开启由参展博物馆之一的Fridericianum 博物馆主导的文献展之旅前,这位总统受到了等候已久的兴奋的艺术爱好者们的热烈欢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卡塞尔文献展首次在喀布尔(阿富汗首都)、开罗以及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开启了平行项目。在喀布尔将有一项展览、系列电影和一项相片拼贴活动的部分呈现,当然,这项相片拼贴活动的另一部分将在卡塞尔展出。据悉,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将持续至9月16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