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史密斯: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新”的东西出现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3   浏览数:2307   最后更新:2012/04/18 19:37:45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2-04-16 13:06:10
来源:艺术银行

英语中,前缀“Re”,表示再来一次的意思。“重新发电”是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本次主题的对应性和契合度可能是历届上海双年展之最,它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展望,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言。据这一届的策展人邱志杰介绍,主题展将由“溯源(Resources)”、“复兴(Revisit)”、“造化(Reform)”和“共和(Republic)”四个板块组成。这四个板块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以此形成一条主题链。细心者不难发现,这四个板块的英文名字都加上了“Re”的前缀,都有“重新”之意。

特别展则有“上海方舟”与“中山公园计划”:前者将会展示二战避难犹太人拍摄的上海老照片。这个特别展是对主题展中“共和”板块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致敬;后者将遍布中国城乡的中山公园作为“主角”,于上海双年展正式开幕时间,从闽西客家祠堂开始,在这里展示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家国记忆,然后向东到达闽南漳州、厦门、泉州城市群的各个中山公园,分别展示台湾艺术家和文化人在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创造能量。再向东穿越海峡,在台中、台北等城市的相关机构展示大陆艺术家的创作。最后在上海双年展举办期间回到上海中山公园。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理论框架在2月6日的尤伦斯北京站赢得了满堂喝彩,首次“挑大梁”的邱志杰是一个勤于思考的艺术家,面对此次的策展身份,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其中。从纸上到现实,项目实施起来可能并不如预期设想,“我可以在摩擦与碰撞中不断修改初衷,固执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团体合作,一定要明白聚力的能量才能最大,这样才能‘重新发电’吧?!”

采访就从江畔世博园的上海双年展新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暂名)的场地规划开始,换上“新身份”的邱老师一边用电脑向记者介绍场馆的实地情况,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做一些简单的数据记载。他说,如今70%的精力要用来当策展人,剩下的30%做回艺术家与老师。可是看他的专注程度,那30%很可能要打折扣。

记者:这是展馆的3D展示图?

邱志杰:艺术家做策展这一点好,对空间有数。这个空间太让人崩溃了,不见面是绝对不知道它有多震撼的——烟囱150米高,下面16米,上面5米,门从这里进去,有3个门。

记者:改造设计是谁做的?

邱志杰:上海的建筑师,世博会的时候也是这个人做的,这么高的墙,有26米的挑高。我在想要放哪个东西,要对谁这么好,比如说谁谁谁的大投影如果打在这里,我们就太捧他了(笑)。然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一些双年展永远是黄永石水、永远是蔡国强,能搞定大空间的艺术家实在不多,其实有时候策展人是没办法啊(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大型著名)。

记者:方案进行得怎么样了?

邱志杰:现在已经在排,刚刚给别的策展人发出去。上海双年展的画册我不会写“大块头”的长文章,就是画地图,一个主题展板块配一张。每张地图有若干条注解,一小段、一小段的,其他的策展人也会为我的地图写评论文章。

记者:这次做策展人对你来说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什么?

邱志杰:最刺激我的当然就是因为它像是重新开始的一个项目,虽然不是第一届,但是这次的搬家规模有点儿像一个崭新的开始。如果还在老馆做,基本上空间已经定下来了,像这次它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结构,同时还这么大,可以更自由的发挥空间想象力。当然风险也很大,困难也很大,工作量超大。但是这一次确定下来的一些东西就会影响到以后每一届上海双年展,等于是一个超级策展项目,这个非常刺激。

记者:可能就像您刚才讲的,该把哪块“地”划给哪个艺术家,这种事情需要跟别人商量吗?

邱志杰:当然要商量的,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谁,想象中能扛起大空间的人,这次却拿出来一个特别小的东西;包括资金能不能支持在这里做这么大的东西,都得核算。比如说做一个投影作品,这半年时间投影机是买还是租,这些都得想,一想搞不定算了,换几张画吧(笑),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应该尽量从完美里边去想象,再来现实里边抠,再用想象力反扑,这是一个不断讨价还价的过程,除了艺术家还有公众跟美术馆机构。

记者:招商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您考虑吗?

邱志杰:其实也需要。这个美术馆是新的,现在没有几个人,从上海美术馆把双展办调过来,美术馆的整个架子现在还正在搭建的过程中,可是事情已经开始。招商确实本来应该是美术馆的活,但是现在我脑子里面最焦虑的就是找赞助,因为钱再多都是不够用的。虽然这个面积以前是五千平米不到,现在是一万六,以前最高的空间七米,现在最高的空间26米,按体量算的话,很可能是四倍或者五倍。但是费用并不是简单的按三倍计算就足够,政府不可能给四、五倍的钱,可能给过去两、三倍的钱,所以很多地方还要找赞助。而且说实话,双年展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掏钱的,卡塞尔文献展都由德国铁路、德国银行等几家机构赞助的,完全由政府来掏钱是不对的,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其实我不太擅长做这种事情。写作与策展没有问题,分配空间是我的最大快感,想像观众从哪里走进来,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再看到什么……自己都会激动起来;懂艺术方面我当然没有问题,比一般策展人应该都要强很多;对付媒体我也没有问题,算是能说会道的;就是招商与找赞助这个真不行。我能做的就是把项目分成几块,哪个需要多少钱,做到豪华版需要多少钱,省着钱做起码需要多少钱。我把它切成几个模块,交给一些懂的朋友让他们帮忙,我只能做到这里了。

过去的外国策展人和艺术家来到中国,有点儿像来奇怪的国家冒个险,找刺激,同时也好回家乡作为资历。现在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财主,上海又是大家想像中世界上最有钱的城市之一,人们对中国的想象和要求完全不一样了。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时间太短。各个基金会和大机构的赞助申请在年底之前通常已经把今年的计划封闭了。所以我还是认为政府应该有更大的投入。

记者:对客流量有什么估算与期待?

邱志杰:《人民日报》有一个半版,说成都双年展“是人民的盛会”,一个月参观人数就达到了28万,成都双年展的宣传做得很好。一个月28万的客流量相当于上海双年展此前最多的参观人数,上海双年展过去都是27、28万,但都是两个月才能积累到。今年上海双年展会变成半年,加上搬家的因素,交通没有以前方便,但是新场馆很可能引起大家的好奇,加上城市馆等因素……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上有半年之久,我觉得上海双年展应该照着80万的目标去努力。过去是两个月28万,就算两个月25万,半年就应该有75万。与成都相比,上海的常住人口比成都多,旁边还有杭州、南京,这些都是非常有文化和艺术底蕴的城市,大学更多。第二点就是上海的外国人肯定是比成都多的,比如说这次的外国策展人同事宴斯·霍夫曼,他告诉我前三届双年展他都来看了,我问他谁给你出钱?他说自己来看的,是国际艺术圈的人自己会来看的,这是上海的优势。半年之久的展期,也不能用2个月的客流量乘以3这样计算,第一个月肯定人多,第二个月可能只有15万,最后一个月大家觉得快结束了,得赶紧去看,又会多起来,跟世博会是一样的,这样子算起来应该就有60来万。在半年期间我会不断地制造事件,让人回访上海双年展:9月底开幕,10月底可能有个新作品出现,到11月有一个晚会出现,到2月份又有一个事情出现。我的目标应该是这样的,冲着80万去的。

记者:9月底开幕,大概什么时候闭幕?

邱志杰:明年4月初。

记者:今年是2012年肯定是要好起来,政策对文化产业有利。

邱志杰:“六中全会”在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是大多数地方政府都还是“唯GDP主义”,导致地方对“文化”的理解是比较单一和片面的,其实中共中央讲了三件事: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文化服务产业,就是公益的部分,图书馆、美术馆的建设;第三才讲文化产业。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只片面抽取文化产业这个部分,地方上的反响就是搞多少个上市文化企业,搞多少个文化园区,搞多少个创意产业谷什么的,公益文化体系部分其实还是很被忽视。现在上面更新了部分意识与想法,各地到底会怎么来做,表现是不一样的。中国既然税这么高,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加大公益性的文化投入。如果不是因为税的问题,香港艺博会怎么会压倒上海艺博会呢?上海艺博会谁来啊?我知道有中国藏家买了西方大师的作品两百万,等到作品运到上海要提货的时候说税要七十几万,中国人不要了,这家画廊永远不会再来上海艺博会了。人家当然去香港,所以香港艺博会才办了四届,就把上海完全干掉了,明摆着就是税的问题。既然收这么高的税,当然应该有更大的投入,特别是在美术馆这种公益文化事业上面。

记者:我想讨论一下对上双的期望,从艺术家、展览作品等各方面讲起。

邱志杰:艺术家方面,跟以前策划展览的一贯思路比较接近,要有很大的大师,要有很年轻的年轻人,年轻到大学毕业十年之内或者说硕士毕业五年之内这个级别的。展览已经有框架了,4月底必须把名单定下来,6月份开始印画册收集资料,7月份开始做运输,因为要便宜的话必须走海运,海运最起码是45天。所以现在是最忙的时刻,要整合各种艺术家,频繁的见,深入地研究他们作品的可能性。接触艺术家的时候,一要询问他最近在想什么,最近做了什么,有的人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最美好的,一拍即合,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状态。北京的这次发布会很有效,不断地有艺术家来投稿、报方案,我跟他们说这个是要好多人的讨论才能决定的,跟他说你能不能再去发展哪个方面的,有这种互动;也有完全跟我这个主题搭不着边的,直接就问我能不能参展?也有这样的。

记者:目前来说,大家可能会很期待的有哪些名字?

邱志杰:目前不能公布名字,方案是已经被我跟联合策展人肯定了,还得艺委会讨论和首肯。因为有这个程序,在此之前我不能说艺术家的名字。

记者:整体预算大概是多少?

邱志杰:看豪华还是一般了。正常的应该在三千万左右才够。很省很省的话,要完成我所提出的所有的项目,至少需要2500万。少于这个数目,就需要砍项目了。因为当初我做计划是用三千万来预设的。如果赞助进来的多,能到3500万,那也不过是大家事情做得比较舒服一点,不那么对不起帮忙的朋友们而已。我看媒体报道说,成都双年展的投入是3600万元,找吕澎求证过了,羡慕得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