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收藏与展示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1   浏览数:2791   最后更新:2012/01/22 11:46:34 by 理论车间
[楼主] 萨三三 2012-01-18 11:30:11



石咏是留在大东方画村里的最后一批画家了


2011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潮湿阴冷。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画家石咏打了个寒颤,锁上工作室的门,到画村里四处逛逛。路上只有他一个人,画室大多已搬空了,放眼望去满街都是紧锁的铁门和转租的广告。作为最后一批留守画家,石咏明白,自己也呆不了多久了。



在正式开张三年后,曾号称“亚洲最大艺术家聚集地”的浦东新场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面临曲终人散,从顶峰时全国二三百名艺术家汇聚一堂,到如今只剩二三十人等待今年8月31日的最终搬迁。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大东方画村模式”为何消亡?记者对多位画家、业内人士、开发商以及政府部门进行采访后发现,很难将画村消失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但换而言之,所有人都应对此负责。画村的命运就如同当代艺术家集体命运的投影,夹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曲折前行,最终难逃再度漂泊的命运。 “企业只能成为艺术的救生艇,但不可能是远洋轮。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问题的根结所在,经济机构主导下的艺术集群发展模式,其得失值得人们反思。



【新闻背景】



楼市繁荣造就“画村”



千年古镇新场,道路两侧新建的高楼令人眩目。新城区主干道上,巨大的门廊上写着“新场”,而上面曾经还竖着“大东方”三字标牌,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画村的名字。



穿过门廊不远,一排漂亮的二层小楼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所在的社区,曾经被人称为“亚洲最大艺术家聚集地”。进入社区,可能因为即将过年,整个社区空空荡荡,除了清洁工外几乎看不到人。在知情者的指点下,记者找到了社区中心的艺术街,画村的核心区域,一条狭长的主干道,曾经坐落着上百家艺术工作室,如今却门可罗雀,放眼望去大多都已关闭,门口贴着“转租”的字条。



走进一家大门半开半闭的工作室,一位画家放下手中的画笔向记者问好。他叫石咏,上海画家,如今大多数时间都在闭门创作,记者是他多日来为数不多的访客。 “您来晚了,工作室都搬走了,没剩几家了。 ”石咏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批入住画村,也是将最后一批离开的艺术家,再过半年多,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从这里搬离,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即将成为历史。



2007年,大批新建小区在上海郊区出现,新场也不例外,大东方画村所在的社区也是楼市火爆的产物。但社区建成后销售一度遇冷,为了拉动人气,开发商决定建立一个艺术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以画家为主的艺术家,将一批小区商铺住宅免费提供给他们。短短几个月,大量艺术家赶来入住,最高峰时有两三百名艺术家,这一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因此在当时被称作“亚洲最大艺术园村”。



2008年到2009年是画村的黄金时期,石咏也是当年入住画村的首批艺术家之一。在“大东方画村”被称为艺术家“世外桃源”的年代,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形成一种非常好的艺术氛围,灵感在思想的交流中闪现。对于像石咏这样的画家而言,画村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给他们一个能够安心作画的地方,这点非常重要。


更多点击这里

看网给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欢迎关注看网~ 看网网址:http://www.kanzg.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