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80后艺术的殿堂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61   最后更新:2011/11/21 10:43:41 by colin2010
[楼主] 蜜蜂窝 2011-11-21 10:43:41
来源/深圳商报 文/梁瑛



2011年11月,接近尾声的第六届OCAT国际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以一场名为“明天,谁说了算?”的展览,将来自欧洲各国的来访艺术家在本次交流中的感悟呈现给大家。

“OCAT国际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是OCT当代艺术中心的一个常设性交流项目,它以当代视觉艺术为主体,每年邀请5名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策展人和研究者来此工作,进行艺术交流和项目创作成果展示。目的在于整合海内外当代文化资源,推动具有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之间有意义的对话,促进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

据了解,今年交流计划的应邀者分别是来自于英国的策划人Paula Orrell、德国艺术家Thomas Adebahr、斯洛文尼亚艺术家组合Nilka Oblak和Primoz Novak、荷兰艺术家Frank Havermans。四位艺术家根据他们在中国的体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不同的城市问题,并用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策展人根据他们的作品提炼出了本次展览的主题——“明天,谁说了算?”而这个主题也引发了更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次展览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特色,打破以往静态的展览格局。四位艺术家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对中国、对未来、对当代艺术的感悟。

观展人成为作品核心

相对于那些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艺术家,德国人Thomas Adebahr可以说是个中国通了。他曾8次到访中国,去年还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本雅明计划——关于大芬村复制的视觉样本”的展览。对于中国较为熟悉的他,在本次探索未来的展览中,有三个作品参展,分别为“有时候,一张床就是一张床”、“情况室”和“匣子”。

作品“有时候,一张床就是一张床”主要以非常有名的杀人犯的肖像为创作元素,Thomas Adebahr将69幅杀人犯的黑白肖像整齐地排列,并贴满了整面墙壁,同时也将这些肖像复制在了枕套和被套上,而床头柜上的一盏小灯将焦点聚集在了一本红皮书上,这是一本杀人犯生平资料汇编。整套设计以黑白为主调,用几个简单的物件构建出一个现场的空间。Thomas 想象中的观展方式并不是常规地站在这件装置作品前看,而是希望观众能够坐在床头,甚至躺在床上,阅读这本充满凶杀故事的资料。

如果说,上一件作品中的一张床只是在召唤观众坐下去,那么下一件作品“情况室”,就是在迫使观众弯下腰了,因为只有弯下腰,你才能发现这件作品的玄机。这是一件由钉在墙上的黑箱子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箱子的高度让人不得不弯下身子才能探得箱内情况,而当你俯身望进箱内时,你会看到一幅美国政府官员齐聚在一间小屋内一同观看拉登被捕情景的画面,但当你顺着图片内人物的目光望去,则会发现,自己便是他们聚焦的人物。因为箱子里的摄像头已经把你的影像捕捉到对面的小屏幕上,是不是很有趣呢?

同样,在作品“匣子”中,观众需要走进一个四周都有投影画面播放的空间。这些动画都以坐在观众席上的大学生为主角,画面内的大学生有的齐聚一堂摆出不同的姿势、有的纷纷离场、有的齐声欢笑、有的甚至嘘声一片,这些画面交错着在四面播放着,而观展者则成为了他们的中心,仿佛观展者自身才是身在舞台中央的人。

这三样作品都以独特的方式将观展者带入其中,在艺术家创造的空间里,观展者是众人的焦点也是这项作品的中心和主角。它打破了以往观展者只能以观众的角度欣赏作品的格局,巧妙地利用空间艺术的形式令观展者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赏和参与艺术。

与展品一起游走在展厅

Nilka Oblak和Primoz Novak是斯洛文尼亚的夫妻艺术家组合,他们常常作为作品的主角,运用不同的展现形式,幽默地对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和虚拟进行探索。这次的参展作品也同样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

名为“积极分子”的作品其实是几个举着口号的机器人,它在一个带轮的圆盘底座上装有超声波感应,圆盘中央竖起一根木条并贴上写有标语的纸板。整个展厅内共有四个机器人,它们不断地在观众身边徘徊,像是在进行无声的宣言并渴望得到关注。而当观展者走近时,超声波的感应便会令他们迅速地离开,像是在遵守某项规定、执行某项程序而被要求保持距离以避免发生冲突。

也正是这几个可爱的机器人使现场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观展者也有了和以往静态观展的不同感受,融入到展览中来。艺术展览总是在简洁的格局下、安静的展馆内进行,艺术所独有的高雅也成了一种难以接近的冷漠,而这些穿梭在展馆内的机器人却拉近了彼此间的空间感,让观展者能近距离的感受到艺术。

骑在单车上发现城市

从未来过深圳的荷兰艺术家Frank Havermans在中国的头几个星期是在自行车上度过的,他每天花两三个小时骑着自行车在深圳的路面上闲逛,并对深圳的建筑文化和城市规划研究进行细致的观察。

令Frank印象深刻的是这座年轻城市整齐的规划和发展速度,但给他创作灵感的却是这个整齐规划中的不和谐因素——城中村。他感慨道,虽然城中村的生活和深圳这座美丽的城市完全不同,但却自成体系。他认为,城中村密集地坐落在规整的高楼大厦之间有利于城市面貌保持差异性,同时它们也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历史。保留城中村,就是保留一段历史,让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一个城市的积淀。

在这样的感悟之下,他开始创作作品。首先是捡破烂和回收木材,然后重新使用这些垃圾作为艺术材料。他的作品主要是用回收的旧木头拼接制成,由木头组装成不规整形状。一根根长短不一的木条拼接后,形成了一种攻击性物件的形状,似枪支、又似飞机。而后它将这些木制的作品用交错的线悬挂于空中。

Frank说,选择使用纵横交错的线将它们吊起是受到城中村内杂乱的电线的启发。而这些带有攻击性的作品也预示着城市规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有着不同社会理想的群体将会不停歇地争夺土地和资源。由此,他也产生了对未来的疑问:未来的城市中心在哪里?未来的城市边缘在哪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