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勇气——“超有机”艺术家工作坊对话系列之《高中的血和内脏》
发起人:shirley_88  回复数:0   浏览数:1968   最后更新:2011/09/05 11:31:28 by shirley_88
[楼主] clclcl 2011-09-05 11:31:28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严潇潇




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地湖北白兆山,也曾被唤为“碧山”,还给后世留下了诗仙笔下的“碧山”究竟在湖北还在安徽的众说纷纭;而其实,峨眉山、钟南山等秀美之地都以“碧山”形象出现在李白诗中,究其具体所在反倒成了无关紧要之事。现今“碧山丰年庆”落址距黄山一小时车程的安徽黟县碧山乡,除了以丰富的徽州文化为基础,在我们看来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普遍象征出现:去碧山参加“丰年庆”,或许可被更具野心地诠释成一句“到农村去”的号召。这无形中又与李白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心水的世外之境称为“碧山”有着异曲同工的况味。

而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碧山共同体”的理念已藉由广州时代美术馆的碧山计划展、深圳圆筒艺术空间的“碧山计划——欧宁的乌托邦文本”两个展览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还将在本月底开幕的成都双年展以及明年的南京三年展上呈现,更进一步地,今年4月的《天南》创刊号也以“亚细亚故乡”为主题、在对中国乃至东部与南部亚洲地区乡村状况的陈述中流露出身为主编的欧宁对此的关注。

“碧山共同体”的联合发起人欧宁与左靖,也成为这一时空因缘下回到乡村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代表,他们多少怀着某种“田园将芜”的惆怅,面对的是自己生活历程中“去根化”的无奈。在过去的几年里,除了考察、反思乃至组织活动这一类典型的知识分子行为,欧宁与左靖也各自在这一带的乡间购置并修葺老屋,以“购买为保护”、也为自己此后每年在此工作半年的计划定下立脚点。

现场

8月26日至28日,包括“出地方:丰年祭仪式”、“源流考:徽州历史文化展览”、“黟县百工:调研项目展示”等项目在内的“碧山丰年庆”在相去不远的碧山、秀里以及黟县三地展开。碧山最大最老的祠堂及其所在的粮站作为活动及展示主场地之一、以新角色出现在乡村公共生活中。在这里,从各地取道黄山或杭州辗转而来的人们(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电影人、诗人、音乐人、媒体、志愿者等等)进行着某种程度的身份交融,在观看徽州传统祭祀仪式时也被本地民众所观看;集中了一些徽州民间手工艺人及产品的集市颇受欢迎,可惜仅在开幕时出现。

开幕当日民俗演出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碧山乃至邻村乡亲的蜂拥而至多少让当地治安部门略感不安,控制人流、限制入场等措施无疑与组织者原意背道而驰,在经过一番交涉后祠堂才得以敞开大门。整个“丰年庆”组织过程中,计划在现实中的磕碰不仅在所难免、且成为活动本身的一部分。而选择了乡间进行艺术项目,必然也需要面对更多的无常:一直与自然材料打交道的艺术家梁绍基每逢向人介绍自己在碧山的作品,便会说起改变计划的遗憾。原本于活动期间在黟县桃花源上游放竹筏投竹简、下游打捞的实地作品,却在丰年庆开始前几日由于当地出现意外后封停所有漂流项目而只能以录像形式展出;而这件《水之祭》,也只是付诸实施的五个方案之一,其他都尚且停留在展墙上的手绘图中。

两个粮库展场邀请了知名建筑师唐克扬设计,工期的仓促依然可见,却还是下了番功夫,利用当地建材、将砖墙双面抹上石灰并做旧来作为展墙,同时在墙的侧面依旧露出砖结构,在供展示的对象与影像间造就出具有间离效果的节奏来。不过,虽然这种间离效果可以提醒观者这并非北京上海的某间艺术机构,整体上依旧还是循了主流艺术体系的逻辑,多少让人想起其他一些近年来渐成气候的依托地方工业、农业旧址而起的艺术展示(平遥、连州等等)。倒是当地乡民对此颇感新鲜,在这个收割前的农闲时节,三五结伴而来、有些甚至一得闲便反复来到展厅,在作品间流连、用我们不懂的家乡话交流,对描绘农村生活生产的影像尤为兴趣,尽管他们对整个“丰年庆”究竟为何几乎没有多少了解。
本土

某种“还能怎样”的无奈,不仅存在于似曾相识的展厅中,更是在后两日的论坛与放映活动中弥漫开来。秀里影视村是著名电影制片人张震燕(张艺谋二十多年的电影及广告合作伙伴)与徽州著名工匠、电影布景师胡中权合作的“造景重生”,将近六十栋濒临坍塌消失的徽派民居、祠堂等老建筑被拆解移植至一片毗邻农田的近百亩土地上。这儿曾是《武侠外传》等影视剧的拍摄地,在大多数时间里以门票50元对游客开放。

诚然,秀里影视村的创始者对于挽救徽州建筑乃至整个文化的行动力与持续的投入令人激赏,这片仍在扩建中的影视村还是宛若精心打造的徽州村镇标本,至少目前还看不出与本地有血有肉的社会发展有多么紧密的联系。由于没有本地乡民会自费自发地来到影视村,“丰年庆”期间的论坛与纪录片放映也便是搬至异地的“内部交流会”,园内或开店或维护的零星本地人也没有意识到“丰年庆”活动正努力为他们的家乡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但也正是在秀里,我们有机会与当地人进行了偶发的深入沟通。几位八零后的年轻人的经历尤为另我们感慨:他们无论是在外求学返乡还是一直在黟县长大,在寻求创业时依然目光不够长远,紧盯一些在各地都不少见的手工艺品,反倒“无视”徽州本地细腻多样的民间产品。然而长谈下来却也发觉,一方面他们对此不敏感,另一方面,即便有心、他们也不知道何处可以拜师学艺。作为“碧山丰年庆”调研项目之一的“黟县百工”多少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然而却似乎还没有找到更好地到达他们的途径,哪怕正在粮库展厅内展出。

反而是晚间在县城里唯一的剧院——黟山电影院的演出以及作为闭幕活动的露天电影让当地人成为了观众的主体,在那些婺源傩戏、祁门目连戏与黄梅戏表演中,当地民间戏曲艺人展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生机。老旧的大礼堂内、粮站院内的露天空地上,专注看戏看电影的、随意走动的,竟与整个气氛产生了令人愉悦的和谐,来自广东海丰的民谣组合“五条人”也博得满堂彩。不夸张地说,三个晚上的文艺荟萃,几乎正是这首次“碧山丰年庆”最“亲民”之处。从“丰年庆”三日的耳闻目睹看来,返乡知识分子的努力,在当地乡民中多少仍是以一种“支离破碎”的形象出现。

若是要求更多

在会场的论坛上、私下的讨论间,耳闻“尝试”二字出现的频率颇高。“乌托邦”古而有之,要推进,自然会在现实的错综复杂中屡屡碰壁、不断磨合、甚至永无实现之日。更不消说进入一个不同的环境,更需要种种“尝试”来投石问路。

这次,碧山计划的特别项目“乡土中国学术研讨会”邀请到了几乎所有目前正在大陆与台湾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个人和团体,基本集合了学术与实践之间各层面的专家:何慧丽、胡项城、梁鸿、梁晓燕、吕新雨,以及来自台湾的吴音宁、徐兰香、谢英俊、王墨林等。一日之内上下午三场马拉松式的主题研讨,加上最后一天纪录片放映与交流,头脑风暴的主体是彼此的经验交换,其中,台湾近百年来的乡村社会运动历程被打上了高亮,然而一处的经验在另一处便不见得适用,尤其是台湾充满抗争性与行动力的社运传统,在大陆则鲜有所见。客家诗人、音乐人、也是美浓反水库运动发起者的钟永丰曾将“水库若修得,屎也可以吃得”这样的战斗性文字写进歌词中,台湾反农药运动总召集人、打碗花农场创始人徐兰香也在碧山数次惊讶大陆同胞们的“不抗争”,返乡劳作的知识分子、作家吴音宁着有心血之作《江湖在哪里:台湾农业观察》,他们所带来的实地碰撞异常真切,这也是本次“丰年庆”提供给参与者不可多得的收获之一。正如欧宁所表示的:“我们走到一起不是为了统一,而是为了差异。”

城市文化人构建起的知识系统与思维逻辑,显然与乡村尚有不小差异,要跨越彼此间的“鸿沟”,显然非一两次嘉年华之可为,也并非可以完全交由时间去安排,如何找到沟通、磨合与推进的方式,也正是最需要被慎重考虑、费心对待的。

进一步地,尽管青山碧水、阡陌如画的乡间很容易让习惯了城市的知识分子转而萌生开拓新乡建之路,后者需要时时面对的是内心深处“返乡”渴望的隐秘缘起,警惕的是某种可能存在的逃避心态,在一个纵观的大局上如何让即便带有“乌托邦”气质的尝试有持续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新乡建的当务之急。欧宁自己也曾多次在提及以泰国清迈乡间艺术实践的那种一厢情愿式的失误为鉴,有了这份心,计划年年举办的“碧山丰年庆”、以及连接起每次嘉年华的四季中在乡村的“尝试”,才更具有可期待的前景,而非只能廖寄于诗的“碧山”蜃景。



碧山粮站
图片来源 摄影:戴章伦



碧山祠堂
摄影:戴章伦



祠堂内景
图片来源 摄影:严潇潇



碧山的云门塔建于清乾隆年间



猪栏酒吧的开幕晚宴



黟山电影院是黟县唯一的一处公共文艺场所



黟县当地观众相当投入



祁门目连戏也出现在黟山电影院的舞台上



与会者抵达秀里影视村参加一天的活动



学术论坛现场



“碧山共同体”最初构想由欧宁写在一本Moleskin本子上



小马+橙子为“碧山丰年庆”设计制作的渔亭糕五字模具



观众在观看梁绍基《水之祭》影像记录



梁绍基《水之祭》竹简展示



展厅一角,正中为胡中权《徽州火桶》



诗人郑小光+寒玉《居住在乡村》(大事记、诗歌、录像)



作家梁鸿《梁庄在中国》书籍、摄影展示



当地乡民在观看展览



设计师朱小杰《供桌》



台湾知名建筑师谢英俊的《新栖所》概念展示



邱黯雄在碧山的在地设计《竹椅》



来自广东的民谣组合“五条人”在黟县演出



秀里影视村



秀里影视村



台湾反农药运动总召集人徐兰香老师与当地乡民交流各种农作与养生经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