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我了的一段对话!太好笑了!....笑疯了!!!
发起人:我就搞你啦  回复数:4   浏览数:2443   最后更新:2006/03/02 05:33:14 by
[楼主] 批评家 2006-03-01 06:49:10
艺术评论的语言模式

来源:艺术-思潮-当代


作者:陈粟裕
  文字的功能性在艺术评论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驾御文字,评论家中不乏高手,并且各有各的特色,或是优雅或是质朴或是严谨或是耍痞。然而,文字的不同风格往往形成同样的模式。正如写小说必须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一样。大多数的艺术评论也恪守着同样的规则。
  大凡在一篇评论的开头,首先交待的必是一个背景。此背景可大可小,大可至世界艺术发展趋势,小可至某一小流派的发展现状。正如评论中国画必谈中国画的改革,必谈诸多画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评论油画必谈现、当代种种流派、思潮,特别是与该艺术现象相连的思想更是大书特书,诚然,任何艺术现象的产生都不是无根之木,把艺术现象放在一定的土壤,一定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艺术现象的内涵。但在陈述背景的过程中,千人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大背景交待完后,一般是叙述个人经历,好在大多艺术家的经历都是不平凡 ,因而其艺术创作深受经历的影响,由此推论出艺术家创作出此等作品的必然性。其中重点强调心灵创伤,某某人对某的影响、个人思想的深邃,对某一信念的执著、思想发生变化的因素等等,总之在抬高其作品的地位同时,把作者也相应地吹捧一番。
  接下来则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这个环节倒是百花齐放,毕竟一千个群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评论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不同,着重点也不尽相同,遗憾的是评论家们往往谈及的不是本人感觉,总是要提到一些知名人士的观点,或是暗合某某名家的某某观点。因此在这一部分引文是最多的。抬了一系列的名人、名理论出来,不知是炫耀自己的思想与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是借着名人为自己壮胆。别人的东西一转手就成了自己的货,也还颇为划算。
  分析作品的特色也是不可少的。就艺术作品的一个局部、选材、色彩、笔法等细节都值得一一玩味。探讨一下作品的细节,使得全文有点有面,内容丰富,无奈在这个方面一些评论家喜欢跟班,著名评论家着眼于哪一点,他们也死抓住不放,力图在别人嚼过的甘蔗皮中嚼出一些新意。当然,著名评论家的眼光确实高明,他们强调的东西也确实具有代表性。其它人迷信权威,人云亦云,未免有一叶障目之嫌。众多人往同一个局部挖掘,其它的闪光点,恐怕还是只有评论大师去领头发现。
  末了,在文章的结束,一定要谈谈艺术作品,现象的影响,就算抬不到影响艺术史发展的高度,但影响一下比其低档的艺术还是绰绰有余的,顺带对艺术家本人进行一下鼓励,希望期再接再厉,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从以上对艺术评论基本模式的概括,不难看出,艺术评论的僵硬死板是由两点造成的,一点是观察艺术现象缺乏独特的视角。一点是大多数评论家过于谨慎,墨守前人或名家的观念,在自身的思想上没有创新。
  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评论,不能单单局限于一个时代或一个人的背景,不能把它的产生归结为时代或个人的必然。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将会打开一个全新的视域。一些研究史论研究哲学研究心理学之类的人士开始对评论的关注毫无疑问给评论带来了新鲜血液,视域的开阔,评论也会有新的前途。虽然这些仿佛是艺术创作的门外汉,会对艺术进行曲解,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该为大家所包容。对艺术新的诠释,对艺术创作本身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艺术创作主张多元化,艺术评论亦该如此。
  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成为其发展的源泉,对评论而言,创新不单单局限在角度,更是评论家自身思想的变革。通过种种方式加深、拓展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力,面对艺术品才可以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观点。从而打破艺术评论的固有模式,在变化中求新,在新思想中求变。评论家思想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带动评论的发展,艺术的发展。艺术评论的形式这个艺术思想的载体,本身就受着思想的制约。解放思想,必能由里而外打破那个约定俗成的模式,使艺术评论从形式到内容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