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醒VS石青:劳动光荣就是资本主义的营销方案?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5   浏览数:3117   最后更新:2011/07/30 21:05:00 by guest
[楼主] 蜜蜂窝 2011-07-22 15:51:09
来源:燃点网

文: 林白丽 Rebecca Catching 和 Jennifer Hall /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译: 顾灵




顶着38度的高温,500余名青年艺术人跻身M50桃浦大楼,为一探大张旗鼓的“未来的节日”之究竟。 M50桃浦大楼坐落于桃浦创意园,同在园中安家的还有没顶公司与香格纳画廊的艺库,园区东家与莫干山路M50一样都是上海纺织。

延续整个7月的节日项目吸引了40余位艺术家前来装点这一新兴艺术片区 (也许指望这次活动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入驻园区,1.8每平米每天的价格对于一个地处嘉定辖区不远的旧工厂而言并不便宜)。

这个节日的点子来自一群艺术家: 丁力,金锋,石青,杨振中,徐震和周啸虎,他们本人也均有作品参展,并同时展开一系列迥然相异的作品创作,其中还包括戏剧与音乐表演和讨论会。

总体而言,展览的能量与热情比作品的实际质量更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总不乏出类拔萃的作品。 如李富春的“嫁接”(2011),用骨头与牙签堆成的复杂雕塑; 和金锋的“1949-2011”,巨幅的整墙铅笔画描绘了如海潮般的人群挥舞红旗向着画面走来,确实捕捉到了当下的时代精神。

在桃浦大楼的一层,名为“逃生计划”的群展探讨了个人欲望的消失,参展艺术家丁力,金锋,殷漪, 毛一青,王巍,殷俊斐,郭瑞文,俞书航和冯彬,由TOF小组担纲策划。 这一展览思路清楚,考虑成熟,展品包括一只用渔网做成的巨大水滴状物,用剪碎的日记拼成的一张地毯,墙上标着一系列用科学管理与工厂手册的语调写就的逃生指南。

飞苹果的“绝对无题目”也让人印象深刻,一座由诸多不同角度的斜坡与墙面构成的木制装置,像是一名立体派艺术家用木料和厚纸板对洞穴的演绎版本。 在5308项目中,从屋顶垂下上百条羊皮纸飘带,作者是丁峻峰,王青,汤骋嘉,韦惠兰,齐心和张文; 混凝土搭出的峰峦叠嶂,海浪波涛,全揉在一片柔光里。

但正如“节日”展示艺术的宗旨,全场无处不见对单纯视觉艺术的逾越。 很多展览强调当代艺术的感知,实验与参与。

顶楼石青的“社会装饰研究所”探索了耳熟能详的艺术与资本的关系,大型的三角形木制结构靠着柱子,好像倾斜的橱窗,让混凝土不禁汗颜。 显然这一空间并非论坛,文献室或展厅,而是邀请"参观者在这儿成为清道夫,暴露在空无前"。 一个无体验的体验值得尝试,不是吗?

同样是探讨减少感官体验,另一实验性作品是来自胡介鸣的“黑匣子”。 观者被邀请进入一个全黑封闭的集装箱,箱内是当代舞者吴艳丹的即兴出演,这一作品探索了屏蔽视觉之后的感官体验。 录音设备在播出音乐的同时也会录制匣子中参与者的声响。

在一个高敞的空间中,夜已日小组用一系列昏暗的铝灯同样创造了一个黑匣子——现场的情形和牢房有些相似。 这一空间是对几星期前另一项目的纪念,在后者中艺术家们将自己锁在一个空间里与世隔绝地待了十天。 据知情人士透露,第一天刚结束他们就觉得无聊——但依然坚持声称在这期间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话。

其他的表演包括来自照骏园的实验爵士乐,和曾铎的表演作品,后者在一处十米高的脚手架上来回爬行,使劲拽着一根红色的长光绳游荡,有时还抓着天花板上的把手试图摇倒脚手架。

错过了开幕的朋友,仍有些项目持续整月开放。 “未来的节日——研讨会系列” 每逢周三下午两点开讲(仅限中文); 每逢周日下午两点至六点,一楼的放映厅会播映国内的独立影片,如李睿珺导演的《老驴头》,这部影片本月在纽约亚洲电影节也播映过。 影片讲述一名甘肃农民的一生,主人公拒绝将自家土地卖给化工厂开发商的故事。 另一部必看影片是来自邱炯炯的《姑奶奶》,影片纪录了樊其辉(碧浪达夫人)生命的最后一年,主人公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但因同性恋取向而开始异装演出,于2010年10月自杀去世。

桃浦大楼的展览与艺术活动会持续至7月31日,在接下来的九月份还会有一系列活动持续至10月。敬请关注微博更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