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文献》2011年第3期(总第71期)目录
发起人:美术文献  回复数:1   浏览数:2827   最后更新:2011/06/10 19:54:22 by guest
[楼主] ba-ba-ba 2011-06-10 16:37:44
(法新社孟买9日电) 自我流亡海外的印度艺术家胡森(M.F. Husain),今天在伦敦去世,享年95岁。他常被称为「印度毕加索」,是印度独立后时期艺坛最知名的人物。

胡森1915年9月17日出生于印度潘德普(pandharpur)的1个穆斯林家庭,在该市著名的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爵士艺术学院(Sir J. J. School ofArt)接受艺术训练。潘德普位于印度西部,距孟买(Mumbai)不远。

他先从替宝莱坞(Bollywood)手绘电影海报做起,不过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后,他在194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孟买前卫艺术家团体(Bombay ProgressiveArtists' Group)注意。

这群艺术家试图结合印度传统与现代西方前卫风格,为新诞生的国家创作新艺术。

胡森深具魅力的创作风格结合上层与大众文化,电影明星常和印度教男女神祇一起出现在他的画作中。他的作品曾在欧洲各地、纽约和东京等地展出。

他的首部电影「透过画家之眼」(暂译,ThroughThe Eyes Of A Painter)赢得1967年柏林影展(Berlin Film Festival)金熊奖。4年后,他在巴西圣保罗艺术双年展(Sao Paolo Art Biennial)中,认识西班牙画家兼雕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

胡森曾获颁一些印度平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甚至曾任印度国会上议院议员。他是印度价码最高的画家。

他的作品售价超过100万美元,欧洲艺术收藏家、宝莱坞明星和富有实业家都趋之若骛。

评论家柯恩(Nick Cohen)在2011年1至2月号的英国文化杂志「观点」(Standpoint)中撰文,称胡森是「艺术大老」,甚至表示「他可能是全球仍在世的最伟大艺术家」。

柯恩接着写道:「胡森具体展现他祖国的精神。他的作品充满印度的奋斗、乐观与荣耀。」

胡森自1970年代起,在一系列画作将受人崇敬的女神描绘成一丝不挂,这些作品1996年刊登于1本印地语杂志中,从那时起,他的争议名气就超越艺术名声。

尽管这些画在创作完成多年后才刊登在杂志上,却引发印度民族主义者震怒。有人对他提出刑事诉讼,极右派政治团体恣意破坏胡森的住处,以及展示他作品的艺廊。

他曾面临数百起不利于他的法院裁决,以及死亡威胁,包括有人悬赏要他的命。警方处于高度警戒,担心可能引发宗教暴力冲突。

胡森的画作「印度母亲」(Bharatmata)在2006年引发更进一步的争议,画中描绘1名裸女在整张印度地图上搔首弄姿,其身上还标示印度各省名称。

胡森后来逃离印度,在波斯湾地区和伦敦度过余生,并在伦敦拥有1间工作室。
(译者:中央社陈宜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