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颁奖——1998.5.4(行为作品回顾)
发起人:申云艺术家  回复数:1   浏览数:1966   最后更新:2011/05/05 11:15:00 by guest
[楼主] 修理匠 2011-05-04 01:56:00
折叠的平面
The folded plane


缘起
Origin
一张白纸平铺着只是个二维空间,如果对折一下,平铺的一半和折起的一半就构成了一个多维空间。纸还是纸,古人相信它是折起的,科学则认为它是平铺的。在折痕中,我们发现生活的微观意义。它背离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单向性,自绝于一个经典的唯美性的权力尺度。
今天我们都是异乡客,在别人的领地生活,随身带的物品终究都会舍弃,那什么是今天的我们无法失去的?是“自己”,犹如原始的,理性的,贪婪而脆弱的纸,在弯曲的时间里,在摧毁和重建中穿越的我们,能看清的就是“自己”越来越模糊的面貌——那个反复被折叠又展开的平面。我们要还它以自然,淳朴,新颖的常态。
用中科院费孝通先生话说“我看人看我”。艺术已植入个体生命与社会进程的根系深处,而此刻这个折叠的平面又藏在了记忆的第几层。
A piece of white paper is a two-dimensional space; it will be formed into a multi-dimensional space when it is folded once. However,the paper is still. The ancient believes it is folded while the science thinks it is unfolded. We read the microscopic meaning of life from the crease line, departs from the unidirectionality of the art works alienating itself in a classical and esthetical interest scale.
We are all the visitors who are living in other people’s places,and we will give up everything we are bringing eventually. What is something we cannot to lose for today?It is ‘oneself’as the original ,rational,greedy and fragile piece of paper. During the bent time, we are going through the destroyings and rebuildings and what we discern is the “self-face”like the folded and unfolded plane getting more and more blurred. We are intending to render the character of nature,artlessness and novelty back to the normal state.
“I look at people looking at me.”as Mr.Fei Xiaotong who is from Chinese academic of sciences says. The art is implanted into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depth of the social process roots. Which layer in our memory the folded plane is hiding?


折叠的平面配套学术内容
《折叠的平面》艺术展
《折叠的平面》画册出版
《折叠的平面》学术交流会
The folded plane supporting academic content
1, The folded plane art exhibition
2, The folded plane album published
3, The folded plane discussion

折叠的平面组织架构
The folded plane structure

出品人:
凌菲菲
Exhibitors:
Ling Feifei

策展人:
香瓜侠公社
Curator:
Chivalrous Cantaloup Commune

执行策划:
侯萍
Executive Curator:
Hou Ping

学术主持:
杭春晓
Academic leaders:
Hang Chunxiao

特邀批评:
Paul Devautour(法国)、白家峰
Invited critics:
Paul Devautour,Bai Jiafeng

特邀诗人:
布莱恩(美)
Invited poet:
Bradford Pace

折叠的平面拟邀请人员(以首字拼音为序)
The folded plane will invite artists

北京
Beijing
苍鑫 刘敏 马永峰 商亮 吴小军 尹朝阳

上海
Shanghai
金峰 没腿的马(小组) 王煜宏 向利庆 徐喆 张恩利

杭州
Hangzhou
徐世君 叶凌瀚

广州
Guangzhou
赵峥嵘

外国艺术家
Foreign artists
Barbara Anna Husar(奥地利) Christelle Herve(法国) Etienne Cliquet(法国) Matthieu Delourme(法国) Morvan Guenier(法国) NG(法国) Stéphane Steiner(法国)

主办单位
明圆文化艺术中心
Organizer
Mingyuan Art Center

协办单位
华人世界杂志社
习艺堂-上海国际艺术研究生院


展览时间
2011年5月10日- 5月31日
Exhibition time
2011.5.10-5.31
[沙发:1楼] 修理匠 2011-05-05 01:13:31



赵峥嵘作品
[板凳:2楼] 修理匠 2011-05-05 08:14:34



金锋作品
[地板:3楼] 修理匠 2011-05-05 12:22:34



叶凌瀚作品
[4楼] 修理匠 2011-05-05 12:25:23




商亮作品
[5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0:17



徐世君作品
[6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1:53



马永峰
给k.s的礼物
[7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2:40



尹朝阳作品
[8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3:45



向利庆作品
[9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4:58



刘敏作品
[10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5:56



王煜宏作品
[11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7:35


[attachment=291420]
没腿的马(声音装置海报)
[12楼] 修理匠 2011-05-05 13:59:23



Christelle Herve(法国)作品
[13楼] 修理匠 2011-05-05 14:00:36



Etienne Cliquet(法国)作品
[14楼] 修理匠 2011-05-05 14:01:36



张恩利作品
[15楼] 修理匠 2011-05-05 14:03:16



Matthieu Delourme(法国) 作品
[16楼] 修理匠 2011-05-06 01:32:25
当代艺术的高边疆
白家峰
莱昂纳多扮演的“盗梦者”科布正在训练新人“造梦者”阿里阿德涅,他告诉后者,在梦境中,一切规则存在的核心便是造梦者的意念,于是我们看到下一个镜头,大荧幕上繁华的城市街头,地面突然高高仰起,如同我们小时侯玩的折叠贺卡一般缓缓合上,带者楼房汽车与兀自漫步街头的行人一起向着我们压来……
这是去年年末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里的一个经典场景,也是我在接到这个展览的主题“折叠的平面”时脑海中反映出的第一个视觉图象。折叠的平面,这个概念本身源自一个用平面的纸片折出三维空间的动作,策展人的原意是指涉希望打开艺术观看与阐释的维度,从而在过程中重写或构造出艺术新的意义。在收到的学术阐释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张白纸平铺着只是个二维空间,如果对折一下,平铺的一半和折起的一半就构成了一个多维空间。纸还是纸,古人相信它是折起的,科学则认为它是平铺的。在折痕中,我们发现生活的微观意义。它背离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单向性,自绝于一个经典的唯美性的权力尺度。”可见,折叠的平面,折起的是针对单一审美维度的单向通道,因而,想必策展人的意图是把视野引入到那些在既有的当代艺术范畴之外的作品与案例,并提供一种转化的可能,折起一张白纸,很有诗意也很有象征意味的动作,让人想起了韩寒参加作文大赛时的成名作。应该说,这个切入点本身是非常艺术本位的。然而,前文中这个突然跳入我脑海的镜头却也折起了我对于这个话题新的思考。
今天,影响我们视觉经验的外部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异彩纷呈,自摄影以降、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数码技术、网络科技,一系列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视觉革命,不断推动着艺术领域自身的视觉改造与不断前行,而且,今天的文化娱乐项目所能够提供的综合性的感官体验,在极大地丰富、满足甚至是麻木了人们对于感官经验的预期。对从这个角度上说,艺术中单纯的审美问题,作为一种美学属性,其重要性的降低是可以预期的。艺术领域现存门类中的审美——反审美的道路作为艺术的自身需要在西方恰恰对应了与技术发展相当的一百多年历程,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暗示了两条伏线,其一是从材料语言到创作观念都有异以往的新艺术形态不断出现,其二则是在传统传做形态内部面对不断刷新的外部情境所作的自我“现代化”转型。当今天学术意义上的当代已经至少在专业圈内成为前沿的“正确性”时,后者的努力便面临着两套评价体系的共同要求,其一是传统技法与审美体系的“变法”,另一则是当代观念领域的自我定位。而对于转向当代的架上创作者而言,前者带来的心理预设与后者面临的艺术语言重构同样令人尴尬。事实上,今天不乏在传统写实语言上顶尖的架上艺术家在当代转型中不良于行的案例,而这种错位不是简单的承认抑或是并置所能解决的。今天,当我们在挖掘传统艺术形态的另一面时,不能简单的以一种形态的单向度去取代另一种形态的单向度,而折起的平面,显然也不能像阿德里阿涅梦境中的地平面那样生硬与突兀。这次展览,带来了大量运用新媒体元素与语言的观念作品,也包含了一批已经在当代架上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艺术家,他们中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与价值,有的则孩子啊榆树语言的生长过程中。希望他们的作品之间,抑或是作品内部的元素互动,能够给这次因折起而带来的相遇,带来更多多元与开放的视角。这是折叠的平面引发的第一层思考。
其次,我们今天已经觉得外延宽泛而内核模糊的“艺术”世界,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被折起的现实世界的小小一端?在传统与当代的二元对峙中,架上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在整个艺术领域内同样在被不断重复。记得一年前,同样在明园举行的“链接”展的研讨会上,批评家朱其感慨于当时热映的电影《阿凡达》,认为在技术与资本的合力之下,其所创造的文化商品所能提供的感官与精神的刺激(这里的“刺激”是中性概念)已经是艺术家个人或小团队所无法给予的了,换言之,除了呈现艺术体系内部的自我突破以外,那些试图通过媒体混搭、技术运用与综合感官的兴奋感调动来呈现的作品,同样面临着失语的问题。当一种综合呈现的视觉效果被用来传递内容时,它是前所未有而令人愉快地,而当一种综合呈现与视觉效果被用来传递一种观念与开放性时,它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无疑是不明所以的,这也就是当代艺术令人毁誉参半的“阐释”的存在之处。高技术所包装与生产的娱乐产品,已经并且正在不断地往人们的脑海中注入集体记忆的烙印,而由三维电影、网络游戏、互动体验等构成的今天都市人的娱乐生活,已经在当代艺术外延拓展的地平线上筑起了一道技术与技艺的“高边疆”。“高边疆”的概念,源自冷战后期的太空争夺,它形象地显示了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对于外太空的抢先开发,由此对后发国家的领土安全所形成的先发优势。而今天当代艺术在进行的拓界与合作时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高边疆。如果说,以往的摄影术是从西方艺术核心命题——写实入手,采取中间突破、四面开花的形式,将现代主义以来的西方艺术向着不断拓展媒介语言与表现形式、不断拓展艺术边界的道路前进的话,那么今天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相关媒介的艺术边缘门类,则是在今天艺术外延可能的生存领地上竖起了高高的行业规则,在呈现效果上让人难以逾越。于是,两端受迫的当代艺术便一方面如水银泻地,在不同的门类合作与挪用中寻找存在的抓手,一方面则相濡以沫(此处取其本意),在互相的观望、影响、砥砺中试图寻找独立存在的价值维度,在审美的精神愉悦,视觉的生产消费,文化的象征符号之间来回游走。折叠的平面中,当代艺术正在折角之处。
那么处在折角之中的当代艺术又要去向何方呢?前途似乎依然一片迷茫。行文至此,出于一种上下文之间的自然联想而不是“首尾呼应”的蹩脚技巧,我想有始有终地以一个“阿里阿德涅的线团”的故事作为结尾。神话里的阿里阿德涅是米诺斯国王的女儿,她给了来杀死怪兽米诺陶的英雄忒修斯一个线团,帮他走出了迷宫。今天的当代艺术,一则是身在红尘,不复“fine art ”式的纯粹与清高(其实这种纯粹与清高也从未真正存在),二则也是因为今天国内的当代艺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既不复对于西方历程的深入了解,更不乏对于自身历史“抢先制造”。而如果能够真正摆脱对西方艺术发展历程切片式地模仿与挪用,而从一个延续性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线索,解开那些时代因素与策略动机纠缠的死结,也许在内省的基础上,也就能够在面对媒材本身的工具理性与视觉内爆的无数碎片时,增加几分自信与从容。

Matthieu Delourme(法国)作品
[17楼] 修理匠 2011-05-07 00:56:16


[18楼] 修理匠 2011-05-07 08:43:57
折叠地图帝国
“我们仍然是莱布尼兹主义者,因为它总是弯曲,复制,折叠。”

德勒兹(1)
我们用来改变世界的工具帮助了解这个世界。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首先用暗箱来记录世界,后来发明的几何视角的规则完善了绘画,最后把个人视角作为新世界(文艺复兴时期)一种哲学,一个原则。最开始蒸汽机是在不需要人力的情况下用来发动机器,后来它已经完全颠覆了整个工业的结构,从而变革了社会(工业革命)。同样,主要为了提高改善工具而设计的信息技术工具早已通过模仿这些工具而产生。但很快,他们开发了一些新的和意想不到的用途,终于打乱了整个文化界。数字化工具开始借用熟悉的隐喻被直观地操作。视窗操作系统,桌面,文件,在所有这些直观的界面中,我们避免迷失方向。因此,我们使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图层,就像我们以前用铅笔在纸上画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逻辑层。但是反而不使用逻辑层,在不损害透明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覆盖重叠。这就是比喻倒置的时候,在数字化空间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视角,并提供一种描述现实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把增强的现实看作为添加到现实的信息层,在某种意义上的层。但是,为什么要把自己限制在单一的层里呢?现实在一楼,含义在二楼?为什么不像88层上海金茂大厦那样呢?

“世界是一个莱布尼兹世界,从最底层到最高层的两层叠合的世界。但你可以很容易想象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有着无限层的世界,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一个表面在不断滑动,楼层在不断再分配的世界,所以没有任何确定的分配,在这个世界里,归属和重叠是复杂的,因为结合点总是向量,这些向量都被赋予了力量。在莱布尼茨看来,这已经不再只是个自由的和持续的两层迷宫,而是一个分层的迷宫。这些层是互不相容的。栖息在这个世界意味着要发展一种有间隔的艺术。”(2)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迷宫看作是堆积层。每一层与其他层兼容,并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您可以显示或隐藏图层。我们不一定使用所有图层。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时候,从一层过渡到另一层总是可能的。现在可以把艺术理解为一群解读的人在一个层移动所涌现的资产。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在寻求间隔。他们无限地折叠和展开层,这就像博尔赫斯所想象的帝国地图,逐渐覆盖了整个世界。
“在那个帝国,制图艺术被推到如此完美的境界,仅仅一个省的地图占据了整个城市,而整个帝国的地图覆盖了整整一个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合理的地图不再给予人们满足感,地图绘制高校提出了帝国的地图,它描绘了帝国的规模,是与帝国同时逐步绘制的地图“。 (3)

如今,在地图绘制中使用的三维扫描仪能够按照每秒50000点的速度扫描城市。每个点的地理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是一个绝对的数值,扫描仪可以以5厘米的分辨率捕获建筑与一个正在以时速30码行驶的卡车。
折叠和加密的能力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主要是艺术家的工作。
Maria Wutz
(1)德勒兹,折叠,莱布尼茨和巴洛克 Minuit版,巴黎,1988年
(2)布鲁诺天堂,莱布尼茨:一个独特的相对的世界,文学杂志,1988年9月
(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L’Aleph和其他文献,1949年 -------------------------------------------------- ---------------- 翻译并引用博尔赫斯的一段话: “在那个帝国,制图艺术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仅仅一个省的地图占据了整个城市,而整个帝国的地图覆盖了整整一个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合理的地图不再给予人们满意感,地图绘制者突然想到了帝国的地图,它描绘了帝国的规模,是与帝国同时逐步绘制的地图“。




刘敏作品
[19楼] 修理匠 2011-05-07 12:15:31




张恩利作品
[20楼] 修理匠 2011-05-08 00:43:18







赵峥嵘作品
[21楼] 修理匠 2011-05-08 09:21:34






金锋作品
[22楼] 修理匠 2011-05-09 02:33:39





尹朝阳作品
[23楼] 修理匠 2011-05-12 00:06:22






Christelle Herve(法国)作品
[24楼] 修理匠 2011-05-13 07:44:30





徐世君作品
[25楼] 修理匠 2011-05-13 13:18:59






叶凌瀚作品
[26楼] guest 2011-05-14 03:39:43



[27楼] 修理匠 2011-05-14 16:57:36
折叠≠平面?
——关于“语言”的一次回溯

杭春晓

“折叠的平面”,与其说是对展览作品的描述,不如说是作品背后“观看方式”的阐释。它不再只是视觉领域中的问题,而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命题。作为命题,这个陈述可以还原为“(有一种)平面是折叠的”,亦可简化为“折叠是平面”。然而,在这样的句式中,我们会发现语言在概念形成中的局限,抑或说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经验,阻碍了我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因为,按词语通常的规定性,“折叠”与“平面”是一种悖论,两者无法构建判断的主语、宾语关系。那么,当两个看似悖论的词语组合为命题时,能够形成怎样的判断?对艺术的观看而言,它又有着怎样的启示?答案的起点,在于这对词语的悖论解析。
“折叠”,通常意义上以“平面”的存在为基础,并对“平面”构成破坏,使之成为空间。正如一张白纸,其平展状态可视为二维“平面”,通过折叠,这种二维性被改变为三维性,呈现为空间。就此而言,“折叠”与“平面”无法共存,其内在逻辑为:“平面”是“折叠”行为存在的前提,而“折叠”行为必然会破坏“平面”的存在方式。所以,在日常语言逻辑中,“折叠”与“平面”的悖论关系,显而易见。然而问题在于,语言在日常生存中构建的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世界?
答案,是否定的。语言帮助我们构建的世界,是历史的、他者的,是符号象征性的,是群体意志个体化的结果,并非我们自身正在面对的世界。而在由语言象征出的世界中,所有描述都由众多既定的认知结果来组合。于是,这些内容便成为我们自身认知“正在面对的世界”时的障碍,正如“折叠”与“平面”的悖论关系。但是,一旦我们发现了这种“悖论”,并因此回溯语言本身时,这种看似“错误”的判断,往往也会形成对语言自身进行反思的契机——对“遮蔽我们自己去发现世界”的语言世界的重新审视。就如同“折叠”与“平面”这两个词汇,它们在日常意义上的能指构建了我们关于世界的描绘,但一旦并列成为看似悖论的命题,就会引发我们展开关于日常语言意义的重新理解。比如,“平面”作为二维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语言世界的一种想象,那么作为想象存在的“平面”,其规定性就是他者定义,而非自明的存在。它与“折叠”的关系,是一种链条化的能指流动,无所谓真实与否、悖论与否。那么,通过如此的语言回溯,我们会发现“折叠”与“平面”的并置,似乎不再悖论,甚至恰恰相反,它们构成了一种超越语言象征的关乎世界的判断,抑或描述。而这种超越性,正是我们借以重新发现世界的起点。就此而言,看似“悖论”的并列,看似错误的命题,其真正的判断并非“折叠”与“平面”,而是我们克服语言世界所构建的认知障碍。
当克服这种障碍之后,我们重新回到那张被“折叠”的白纸,就会发现:被“折叠”的“平面”,不再构成悖论,甚至在语言的重审中成为认知的起点。那张白纸的弯曲,并没有改变它的平面性,它仍然是“平面”的铺展。只是,这种铺展会带给我们别样的体验,比如,关于平面弯曲后的距离改变,以及平面在折痕上的方向转换等等。这些体验,使得我们完成了一次新的认知,并因为这种认知而实现了自我的发现。此种感觉,就如同在习惯甚至麻木了的现代生活中,突然发现生活的存在。而突然发现生活,其背后就是突然发现我们,并因此将自己从习以为常的生活流中识别出来——将自己从他者中识别出来,正是思想者不懈探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往往是一次思想的转向,仿佛惊艳的转身后,我们的眼睛正视了我们的背影。
似乎,“折叠的平面”所制造的语言悖论,正是为了实现这种思想上惊艳的转身,并借此提醒我们关于认知经验的重新审视。其于艺术,亦然。它并非是对展出作品的归纳、描述,而是一种“观看方式”的提醒、启发。也就是说,艺术的价值,也是通过视觉实现思想上“惊艳的转身”。而在这一层面上,艺术就如同思想本身,只不过,它不是通过语言传达,而是通过视觉编码的重构来实现。何为视觉编码?即艺术家借以传达“惊艳转身”的视觉资源。只是,未经艺术家转换的视觉资源,因为缺乏了类似“折叠的平面”一般的语言悖论,而只是编码本身,故而无法实现“惊艳的转身”。但,经过艺术家视觉逻辑的重新构建,这些视觉资源就不再表现为日常语言象征中的世界影像,而显现为视觉编码的感官重建,并成为克服我们视觉惯性的新感官方式。正如“折叠”与“平面”并列之后,发生的对于“语言”的超越一样,艺术家通过类似的对惯性认知的视觉克服,也同样实现了对于日常视知觉的超越,并因此获得了与思想者相类似的精神体验——从他者的世界中将自己识别出来。面对这种“识别”,作为观者,需要的是一种凝视,就如同沉思“折叠”与“平面”的悖论一样。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主要来自法国和中国。他们分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在展览中的相会,亦如展览名称所暗示的一般,是欧亚大陆的“平面”被“折叠”后的结果。当然,这种理解,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空间超越,而是所有参展的艺术家,通过一场视觉盛宴,传达出不同文化下、不同时空中生活的人,共同而相似的“超越性”精神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以丰富的视觉手段实现为展览中的作品,也一定会引导观者走出日常惯性的认知障碍,在视觉的全新构建中发现自我,从而实现与艺术家们相类似的“超越”。于是,所有人都会因为这种“超越”,成为一个共同的被“折叠”的“平面”。




2011年4月26日于望京寓所
[28楼] 修理匠 2011-05-16 17:32:41



王煜宏作品
[29楼] 修理匠 2011-05-18 08:17:51





向利庆作品
[30楼] 修理匠 2011-05-19 12:49:50








吴小军作品
[31楼] 修理匠 2011-05-19 12:51:44







吴小军作品
[32楼] 修理匠 2011-05-21 00:02:11


[33楼] guest 2011-05-21 04:23:03
向利庆拿到画册了。
[34楼] 修理匠 2011-05-22 00:33:39


[35楼] 修理匠 2011-05-22 07:43:46


[36楼] guest 2011-05-24 03:27:36
几件影像和装置作品很棒.
[37楼] 修理匠 2011-05-25 06:57:10


[38楼] 修理匠 2011-05-26 07:48:4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