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资料——张培力(不断更新补充中)
发起人:马甲之死  回复数:59   浏览数:14877   最后更新:2009/08/07 11:04:38 by 小邓邓
[楼主] cenacena 2006-02-10 18:51:11
2月25日:陈箴个展(上海美术馆)
徐敏


  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对陈箴十年艺术生涯的一个呈现。所选的15件作品都有其生活背景与创作阶段的代表性。


  (一)90-93年:陈箴将创作重点放在对“人、物品、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上。“人的欲望导致了物品的泛滥;物品的泛滥侵犯了自然;自然的失衡对人类进行反抗与报复。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摘自陈箴笔记)


  这一时期,陈箴把“水”“土”“火”等自然成分放入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物质与自然对话的精神空间。并提醒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中的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作品:“祭坛-平衡/失衡”(No.8) ( L’Autel-L’Equilibre / Le Désequilibre ) ( Altar-Balance/Unbalance);“一个世界以内/外的世界”(No.4) (A World in/out of the World);“书架”(No.7) ( Bibliothèque ) (Bookcase)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二)93年底,经过一段时间在西方体验生活的陈箴渴望回中国吸取养料,他说:“只有当你认识了东方,并也了解了西方之后,才能真正确立你自己的观点。在审视世界的同时,也检验自我。”


  作品:“双圆桌”(No.3) (Round Table – side by side)是反映东西文化冲突、误会的题材。作者认为:在“永恒误会”的背后有着人们试图与希望了解别人与别国文化的良好愿望。


  作品:“社会调查”-上海(No.9) (Social Investigation-Shanghai n.1)是陈箴97年又一次回国时通过建筑发展史及摄影手法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三)主题性展览计划:陈箴除了在博物馆与画廊做展览以外,很注重参加一些有“主题”的展览。


  作品:“超越脆弱”(No.13) (Beyond the Vulnerability) (Un Village sans frontières)就是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巴西的一个慈善机构的协助下,与一些无家可归的儿童们共同生活,交流,并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指导他们通过对城市中由不同阶层而产生的六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破析、认识,以唤起他们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意识,同时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一个美好的家。


  作品中三十多幢用蜡烛搭成的小房子就是这些儿童们亲手制作而成的。同时展出的六幅草图记录了整个计划的进展过程。


  作品:“自然与人工产品-重译鲜花插在牛粪上”(No.1) (Le produit naturel) (Le produit artificial) “Natural and Artificial Products - Re: Translation of flowers on the bull shit”(A Chinese slang)也是一件在特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作品。


  十位艺术家分别被邀请在巴黎市中心的十个私家天井花园内做作品。主题是“私人通行”。陈箴将1400支塑料玫瑰花种植在2立方米的牛粪上犹如一块翻起耸立的土碑,对美与丑进行重新的评判,比如被认为“丑”的牛粪是有价值的自然养料,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则是毫无香味的人工产品。真与假;丑与美的倒错与矛盾的重叠,反映了当代人远离自然,成了现代城市的“软禁囚”以及自我满足的虚荣心而造成的“井底之蛙”的狭隘目光。


  (四)一个终年的计划—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二十五岁得了溶血性贫血的陈箴,对生命与时间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反省。他视疾病为宝贵的经历并将它转换成艺术创作的动力。99年他为艺术创作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一个终年的计划—我想成为一名医生。”2000年陈箴给他在意大利个展而创作的作品,为这一主体拉开了序幕。


  作品:“禅园”(No.10) (Zen Garden) 通过体内风景的展示,陈箴将中医中的“气”的“连贯”性与西医中的“局部”治疗法以重叠的形式出现构成了一个精神与肉体的对话空间。


  作品:“水晶体内风景”(No.11) (Crystal Landscape of Inner Body) 是将用水晶玻璃制成的11个人体主要内脏气管展示在一个特制的体检床上,构成了一幅晶莹透明的“水晶体内风景图”一方面它将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直接反射到内部,提示了社会与人体,内因与外因的互通作用,另外也呈现了生命的价值观及它的脆弱性。陈箴在笔记中写到:“得了病已经晚了,人最好是不要得病,这就是我的药方”。


  作品:“能野”(No.2) ( Field of Synergy )通过我们的视觉来体验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命能量的“磁场”。象征着无邪之光的儿童小床与充满金钱、权利、欲望、矛盾的成人世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用“床”这一既代表人体,同时也隐喻人世间悲欢离合,欲望、梦想的物体来将社会这一“大世界”与“人体”这一小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告诫人们在治疗人体疾病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社会病原的透析。


  作品:“音乐书架”(No.4) (Bibliothèque Musicale)(Musical Bookcase)“静能”(No.5) (Silence Energy)“拖把”(No.6) (Black Broom)“空茧”(No.12) (Empty Cocoon) ,这组小作品通过音响与物品的含义来突出一个“洗字”。从对人体的消毒、清洗(换血、灌肠)到对精神的净化与文化的洗涤。


  作品:“绝唱—舞身擂魂”(No.15) {Jue Chang – Dancing Body/Drumming Mind (The Last


  Song)}有无数只悬吊在空间里的“床鼓”与“椅鼓”而组成的一个大型装置作品,邀请观众们参与到其中,并用“手”击鼓的形式,来体验一种礼仪式的身心治疗法。用“击鼓”来驱烦解忧,平心安神,排泄毒气,回揽正气。“击鼓“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人体与灵魂的按摩治疗过程。
[沙发:1楼] 黄金荣 2006-02-10 19:03:04
支持陈老师!顶!
[板凳:2楼] 叮叮 2006-02-11 09:47:24
支持!
[地板:3楼] guest 2006-02-12 12:40:57
融超经验

陈箴

树动死,人动活;人动心不动
竹:九零年,也就是税,你离开中国四年之后才第一次在巴黎展出你的作品。那么在此之前的四年内你在干什么呢?
陈:我没有做任何艺术品。
竹:作为艺术家四年不工作!
陈:我是说我没有具体实现艺术作品。但我没有说不工作。相反我夜以继日地工作。可能这是我一生中工作最多,思想最集中的时刻。很少有人能理解。常时我的家眷还没有到巴黎,我孤身一人,生活极其简单,那时我不需要很多东西。在巴黎近郊的一间七平方米的佣人小屋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这样一过就是近四年!有时一个月内我不和任何人打电话,也没有任何人与我通讯.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生活么?一种真正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一生难得的密靖,密索。
竹:你好象在描写一种天堂生活,可实际生活哪有这么简单、轻松?我曾听说过你的拮据。
陈:这是个平衡问题。我曾对一个法国朋友说过这段时期的状态:论物质,我极为贫乏,而论这里(指脑袋)犹如一个"金库"。同时这也是一个选择问题。如果你身心都在物质以外,简陋与孤独倒带来一身清闲。
竹:你那时靠什么生活?
陈:第一年,我哥哥用他奖学金的节余资助我,可谓雪中送炭,一生难忘。接下的数年就靠夏季街头画像.我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三个月的工作足以使我余下的日子过得象个"皇上"。我这人不喜欢诉苦。离开中国当然有许多不便,但当时是三十年来第一次我做我自己的"老板"和"老爹",家里没上没下,生活没条没理,人事没大没小,(除了在街头被警察整了几次)具是一种全然的解脱与自由。这可能是我当时最得意的"艺术家状态"。
竹:老少不牵挂,又穷当益坚,可你实际上在干什么呢?
陈:当时我处于一个与我的过去"断裂"的阶段,同时又难以一下子进入法国社会,因此我经历了一个从学语言开始的转折阶段。当时,有两件事很重要:借学语言,研究西方艺术史及社会;用英、法文重读中国文化。
竹:与其他大多数中国前卫艺术家不同,你几乎没有带什么国内的"背景"出来,一切从头开始,从街头开始。这种状况经常是起步不易,然而一旦厚积薄发,就可能后来居上。你近年的发展是否证实了这点?
陈:我不知道我是否比一般的人走得快,但我知道我学步的时间比大多数人长得多。走路走得快是一招,但走路走得长更是一绝。二十岁时我喜欢短跑,如今我更爱长跑或"动而不跑"。
竹:我看你整天东奔西跑,还说不跑?
陈:这叫动,树动死,人动活。
竹:人动心亦动。
陈:"风动"?"竿动"?"旗动"?是你的心在动(佛教名典)。人在车里,身不动,心不躁,可车在行。这叫动而不动。如今这种创作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行万里路",就要争取做到身动心不动。
竹:你在说教。
陈:一点也没有。你知道,我现在和一大枇艺术家一样,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外面旅行和工作。如果你没有对此的"危机意识",这是一个很脆弱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或者你拒绝行动,或者你使之向正面转化。这是一个"被动的动",还是"积极的动"的问题。"融超经验"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运动状态,使你动而心不散,以动阔心。
融超经验:一种艺术观念

竹:一晃十年了。记得八六年底你赴法时我曾问你:"而立之年,离乡背井,这样重砌炉灶,不嫌太晚?",你答到:"走著瞧"。如今,出走了十年,又走了那么多国家,有何感怒?
陈:"走"字很妙。人一辈子如能真正领略"走"的涵义,大概已到了"中彻中悟"的境界。"闯江湖","长征","不见棺村不掉泪",甚至"避世"都牵涉到一个"走"的问题。当然,我这里的言外之意更是"精神出走"。
竹:"精神出走"?
陈:对,"精神出走".这是人生最玄妙的经历。要敢于"自我叛离",要勇于"背弃"自身的文化背景。"魂不守舍"实际上是某种到达创造能量极度活跃的临界状态。"走"的经历与创作的兴奋都与这种体验有关。当然,"精神出走"还牵涉到一个自我孤独问题。"开放与运动的自我孤独"是这些年来我得以"走",得以生存的支柱。
竹:今夭如果要你用一句话甚或一个词来概括你这"走"的体会的话……
陈:Transexperiences.用中文解释,可以是:融超经验,("Rong Chao Jing Yan",akind of"fusion-transcendence of experiences")。英、法文中本没有这词,但前缀:Trans,有"横过"、"贯通"、"超越"、"转移"及"到…的另一边"等涵义。这一前缀与"经验"、"经历"experiences)相组合,而且用复数形式,就构成了一种对离乡背井,四处奔波的人生复杂经历的既深刻又形象化的概括。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前缀与刚才的"走"很相通。
竹:是不是这"融超经验",一方面,就你自己而言,是对重叠与运动的人生不同阶段与事件的融会贯通及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就你与外界和"他人"(others)的关系及差异性而言,又成了显示个人素质与身份特征的一种新的"观念"?
陈:不仅如次,它还是一种"作为艺术观念的融超经验"(Transexperiences as a Concept of Art)。这不是一种纯观念性的观念(Pure Conceptual concept),而是一种混沌的体验式的观念(inpure experiential concept),一种承上启下,随机应变,累月经年,"一触即发"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手段。不仅如此,这种体验式的观念还牵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与生活联系,与他人打成一片。这与受毛时代"体验生活"的影响有关.因此,多年来,我还倾注了许多精力,努力自由运用英、法二门外语,力争与世界交流。我想,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技术,洲与洲及人种与人种的接触、交往,误会与冲突中显示出其最强有力的生命力。我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关系网"。"融超经验",既是自我作古,又与这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竹:从这一点看,"融超经验"是否可被认为亦是一种潜在的意识,这意识刺激你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的经历,同时"自然而然地"调控、运用着这些经历,并"无意识地"使之成为一种"内在逻辑"?
陈:可以这么认为.但"融超经验"作为一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经历的积累过程最反对的是将其理论化或机械化,因为它事实上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特征"。当我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时侯,恰恰是指用这"融超经验"去模糊艺术的理论化和条理化以及艺术家"风格"的理性化和机械化。至于"内在逻辑",中国人有用句名言:万变不离其中"和"以不变应万变"很能说明这问题。
竹:那么,就此而言,我们也可以认为"融超经验"是一种广义上的,对任何人都适应的"生活定义"。这和艺术有什么关系?这和你作为从东方文化背景出来的艺术家又有什么特殊关系呢?
陈:你的问题有悖论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融超经验"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悖论决定的。第一个问题触及的是,艺术的无界限性.艺术实际上与什么都有关,尤其是与生活及人。你的问题从反面证实了艺术的这一特征,点出了"融超经验"作为"艺术观念"宽泛包容性。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这从本质上提供了"事物潜在可能性"的广泛规律,成事在人。融超经验"对任何人都适用,包括犯人。第二个问题碰到是个人的内在因素,它一下子又成了"有限的"和"独特的"。它这回到了艺术最原始、最神秘的"密法"与"咒语"。就此而言,"融超经验"不是说一个人周游世界,见多识广之类的表面迹象,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精神孤独与生命重叠",一种"文化的无家可归者"状态:不属于任何人,又拥有一切,这种经验本身构成了一个世界。
作为创作手法的"短路现象"("short circuit")

竹:让我们来谈谈你的作品。一九九五年,你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厦创作的"圆桌",在我看来代表了你的工作正处在转折阶段,这一作品不仅体现了你惯用的灵活、多样而富有涵义地处理(divert) 转化(transform)现成品(Ready-made)及回收物(found object)的手法,而且你借助于极简单的造型语言,使得桌、椅这样平常的物品富有文化的、社会的、甚而政治的语言特征,而且不失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语言特征,你能就此谈谈吗?
陈:你知道,对一样东西的敏感常来自于生活中对其的观察和思考.一件好作品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我曾感叹,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缩影就是中国餐馆?而圆桌正是中国餐馆的一大特征.长期以来我就对"圆桌"现象加以注意.
竹:你想对圆桌进行"平反"?
陈:当然这不是创作"圆桌"的旨意,只是彼时彼刻想到了圆桌,意识到圆桌所涵的多种意义.它有被转换(transform)的潜力。
竹:椅子从哪里来?它们所扮演的角色?
陈:二十九张椅子是从五大洲收集来的.但这一作品的关键既不是椅子,也不是桌子,而是桌子和椅子的"关系".问题的要害是如何在它们"正常的"摆设中,创造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椅子被嵌人(embed)桌面,语言就出来了。
竹:这一作品涵义很深,造型语言非常简洁有力,同时它亦给我一种"理想化"的感觉;所有的人环绕看圆桌,大家均处在平等的水准上,皆大欢喜.
陈:你是乐观的。可你有没有想到,这个圆桌是不能入坐的?所有的椅子都被桌子锁住.难道桌子此地不是权力的象征?在联合国这样的背景中搞<
[4楼] huangzheng 2006-02-14 14:37:46
我觉得陈老师的精神很可贵,
zheng
[5楼] te3d 2006-02-18 08:54:05
也学红学一样,搞个陈学吧,可以制造出很多学术,养活一大批人。
[6楼] guest 2006-02-21 07:35:56
[quote]下面是引用te3d于2006-02-18 16:54发表的:
也学红学一样,搞个陈学吧,可以制造出很多学术,养活一大批人。[/quote]

作你的事吧,少下判断,多干实事
[7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13:41
上海美术馆明天展览。
布展时及今晚布展后。。。

双圆桌 - Round Table – side by side
[8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16:06
水晶体内风景 - Crystal Landscape of Inner Body
[9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17:27
能野 - Field of Synergy
[10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19:11
 祭坛-平衡/失衡 - L’Autel-L’Equilibre / Le Désequilibre
[11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20:55
禅园 - Zen Garden
[12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23:31
[13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25:35
绝唱—舞身擂魂-Jue Chang – Dancing Body/Drumming Mind
[14楼] 嘿鬼妹 2006-02-23 16:29:19
一些计划草稿。。。



以上作品图片不全。
展览开幕:2月24日,星期五,下午3.00
展览时间:2006/2/25 - 2006/3/19

欢迎莅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