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Rallou panagiotou希腊雕塑个展
发起人:蘑菇开花  回复数:0   浏览数:2145   最后更新:2010/07/27 14:34:42 by 蘑菇开花
[楼主] 猴粑粑 2010-07-27 14:34:42
在今天你要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每个人都休想逃脱阐释的任务,有时甚至比创作本身还显得重要:它是作品最后到达的码头,完不成观念海关的有效检测,创作价值就只能漂浮海上,永不落地。在创作方法和展览方式都有不同程度推进的今天,阐释系统看上去却越发被动,“深入阐释”不但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反而误解重重,恶性循环,观众和艺术家双方都不买帐。“理想”模式是最好能在几句话中就解读“清楚”的,能被共识的,被称之为“有效”。这是符合资本主义文化成本逻辑的,利益(意义)最大化的;媒体社会也需要这种简单的,快速的,准确的解读,符合新闻原则的;还有古典阐释学对意义的需要,现在主义对深层结构的需要,最后的结果就是:阐释是倒推的,是“被阐释”。


作为当代艺术存在的价值,我认为创作的公共性和交流可能首先要是被肯定的,问题在于把交流和阐释混为一谈。误解并不完全来自知识体系和理解的障碍,而是对阐释任务的认识差异:


作为可交流的,直接盘踞在艺术家意识地盘中的,不是被阐释二度经手的,我认为有两个部分:


1创作起点的叙述:艺术家的出发点实际是交流范围的界定,让别人知道你的创作任务在哪里。但容易产生的误解:1)起点被固化误解,认为就是这样,起点之所以是起点,其本身就是滑动的,游走的,弥散的,没谱的;2)起点被误认为结果,这也是观念艺术最反动的地方,阐释的恶果。


2创作下面的支撑物:类似冰山的水下部分,是冰山不至于侧翻的物理体积和重量,是玩具的内部填充物,是地表下的岩石结构,它们并不能代表你看见的最外部的视觉层面,只是坚实存在,作品建立时两者就混为一体,互相支持,阐释任务要迫使艺术家在外部和支撑物之间建立解读联系,带来的问题就是:1)后者就必须建立一套语言的阐释系统,这其实是另一类工作了,阐释技术的不成熟,勉强建立的解读关系必是挂一漏万,破绽百出;2)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艺术家要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硬伤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创作和借用理论本身的不完全重合;借助理论和观众知识结构和共识平台的不重合,互相不买单的结果形成的双重断裂:思路和理论的断裂;理论和观众认识的断裂,让“深入阐释”的努力在误解的陷阱越陷越深。


补充一下:日常语言的阐释解读看上似乎是高级的,能被理解的,实际上在一个创作系统里,这些日常语言都被不同程度的重新注释,这也是哲学的任务,看上去阐释者和观看者皆大欢喜,其实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文学修辞对作品的解读,比喻,类比什么的,诗意是有点甜的,但不解渴,也不推进。



来源: 文字仓库的BLO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