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阿特】车又姬:记忆的箱子个展现场
发起人:art-bob  回复数:1   浏览数:2303   最后更新:2010/06/27 00:19:37 by art-bob
[楼主] press 2010-06-27 00:04:48
话题:建筑学批评与生产方式的结合(概述历程)
时间:6月26日
地点:老挝万象
主讲人:王家浩

胡志明小道路边社 按
针对一个看起来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社会订件”,王家浩通过建筑界创作和评论的角度来谈,因为建筑界本身就是深入地介入社会生产的。与艺术生产方式区别在于:建筑是:建筑师+业主+施工人员+使用者,一起构成的集体。建筑师必须直接解决问题,不可能说这个建筑最后做出来是没有,它的可能性来自“不可能”。
[沙发:1楼] press 2010-06-26 18:29:31
王家浩:建筑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擅长把建筑学讨论和艺术史讨论混在一起。疏理起来,建筑生产系统和艺术系统差不多。但现在需要分清两者的区别,才能进一步讨论。建筑学讨论经过了三个阶段:
1,批评家和建筑师站在同一个战壕,批评家完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工作,建筑师希望打破复古,建立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图像符号,比如我们要古希腊式的建筑,你们要巴洛克式的……这时建筑史的写作还被包含在艺术史写作中的;

2,1920年左右,有人跳出来说,建筑不能按照原来iconic model(符号模式)书写自身历史,反对图像化,不是把建筑作为一张画来看。柯布西埃把静态的概念变成流动的,空间这时才真正成为建筑本质,部分建筑批评家不满足于把建筑史的书写归纳到艺术史写作模式,把之前未被书写的部分收进来。1920年之后,才有独立出来的建筑批评。反对分期化:有人把现代建筑创新归结为历史延续(老)、(底层架空——手法上的变化),另一批人相信新技术能带来一个崭新的社会。
这时候出现了“空间决定论”——解决空间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这里的空间不仅是指物质形态的空间,更是要指向社会组织形态的,也就是要以空间来探讨社会组织的变革。
举例,柯布西埃的“政治立场”——建筑统一一切——建筑乌托邦
[板凳:2楼] press 2010-06-26 18:29:57
3 二战后,反面乌托邦。
反面乌托邦和乌托邦相反的地方在于,它是告诉你,如果我们按照现在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会出现哪些哪些灾难。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建筑行动主义——意大利左派批评家塔弗里,建筑意识形态批判:在资本主义系统内部生产,无论如何都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建筑无法实现政治宣言/目标。所以建筑师应该积极在这个制度下寻找新的主体。
建筑在城市——城市是资本主义载体——建筑无法突破资本主义系统

[problematic:“建筑师面对物/环境”变成了一个平面几何学问题]
[柯布西埃是最成功地利用几何平面图这个中介而达成“物”的结果,他面对的不是最终的建筑物,而是中间环节。]

80年代,埃森曼抵抗商业机制是利用艺术的自治性(为艺术而艺术?)他的全部操作空间就是图纸,不以人为中心,而是强调图纸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可大可小的独立宇宙。

4 90年代末,以库哈斯为代表,建筑师强调建筑与社会的关系——projection,建筑与社会存在相互投射的关系。
Project,项目/投射
[地板:3楼] press 2010-06-26 18:30:18
王家浩认为建筑学批评与生产方式结合得最紧密,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回溯——从过去发现现在没有的方案。那么问题就是:如何回溯?
[4楼] press 2010-06-26 18:30:35
中国建筑批评和建筑创作这几年受到了展出机制非常大的影响,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尽管西方虽然也有展示制度,但还是主要在于直接解决社会生产当中的问题,中国的建筑界不是这样,而是把社会生产中的问题滤掉,直接把展示制度拿过来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