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eijing 2010//the:artist:network--OPEN CALL
发起人:Artist_Network  回复数:0   浏览数:1739   最后更新:2010/03/24 17:19:23 by Artist_Network
[楼主] ba-ba-ba 2010-03-24 17:19:23
《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撰文称,我们为“@”起了“蜗牛”、“小老鼠”等不同昵称的做法,正是该符号重要性的最好例证。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肖恩


求本溯源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将“@”比喻为“蜗牛”,而挪威人更愿意称之为“小猪尾巴”,德国人则认为这是“猴尾巴”。中国网民将其称为“小老鼠”,俄罗斯人认为它更像一只狗,而芬兰人则认为它是一只小睡猫。

作为键盘上的一个符号,“@”是电子邮件地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有上千万的网民无意识地使用这个字符,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却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范例,并将之收录到该馆的建筑与设计收藏集中。“@”在设计界所获得的此项殊荣,堪与获得百老汇的托尼奖或好莱坞的奥斯卡奖相媲美。

这可能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键盘上的符号可以荣登艺术最高殿堂?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的设计以及含义的变迁中找到答案。

没有人知道“@”出现的确切时间。有一个说法是,该符号出现于六世纪或七世纪,是“ad”的缩写符号,“ad”在拉丁语中是“在”(at)或者“向”(toward)的意思。当时的文献称,这个符号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将“a”和“d”合写形成的。另有说法称,该符号最初是十六世纪在威尼斯出现的,是当地商人所用测量工具双耳壶的缩写。

不管起源怎样,“@”于1885年被放到Underwood推出的首台打字机键盘上,主要是作为财务文件中比率的缩写。但是,直到1971年,美国软件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将之用于电脑间彼此发送的第一个邮件地址之后,这个符号才得以明确和流行。

汤姆林森当时在科技公司BBN(Bolt, Beranek & Newman)工作,BBN正在为美国国防部开发一个通讯网络,汤姆林森负责信息服务开发。当确定在邮件地址前半部分采用用户名、后半部分采用电脑名之后,汤姆林森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说明某个用户在某台电脑上的字符。而“@”不仅具有类似的作用,而且用得也很少,因此刚好可以用于阐释新的含义。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成为数字时代的超新星,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这仍无法解释为什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之选入设计收藏集。


艺术价值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全部收藏有17.5万多件,有近2.8万件属于建筑和设计集,这些收藏包括二十世纪的部分名车和椅子以及现代建筑鼻祖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档案。只有在获得了由25名建筑和设计专家所组成的收藏品收购委员会的批准后,新的藏品才能进入收藏集。该委员会每三至四个月开一次会,确保每个新入册的藏品符合所有标准,这包括是否在形式和功能方面更胜一筹,是否体现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确定优秀设计时所必须具备的清晰、诚实和简洁的艺术价值?是否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创新性如何?“如果从来没有设计或制造出这个物品,世界是否将变得有缺憾?”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资深馆长保拉·安东内里(Paola Antonelli)表示。

对“@”的评价如何?按照安东内里的说法是相当完美。汤姆林森为这个一度是财务符号的字符赋予了新的含义,但并没有曲改它的原始含义,这就象他事先查阅了现代艺术博物馆关于形式、功能、价值、文化影响和创新等所有条款一样。安东内里认为,我们为“@”起了“蜗牛”、“小猪尾巴”等不同昵称的做法,正是该符号重要性的最好例证。

饶是如此,但“@”何以成为设计经典?毕竟,新的“@”符号的外表与旧的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这也不是椅子、汽车或者建筑设计图等在博物馆中常见的实际的物品。而这正是安东内里所欣赏的地方。首先,新旧“@”都分别在手写体和计算机代码领域同样实现了化繁为简的功能。安东内里认为,这体现了艺术设计的“高雅与经济性”,这是现代艺术博物馆最为看重的两个特点,尤其是目前经济衰退和环境恶化,重新赋予原有物品新的含义可能比新设计更为聪明的情况下,经济性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时代性也是现代艺术博物馆看重的标准之一。新的“@”紧随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性,更恰恰在于它不是一件实际的物品。安东内里称:“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总是与时代同步,当今的设计更多地强调美学和道德含义,并不需要一定是一件实际物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