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巴塞尔用特别展览来庆祝第一个“艺术巴塞尔周末”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0   浏览数:2103   最后更新:2009/06/12 10:50:57 by 活泼
[楼主] smallpillow 2009-06-12 10:50:57
美展,完美结束。该拿奖的拿奖,该评教授的评教授,该评副教授的评副教授,该评讲师的评讲师,该长工资的长工资,该得奖的都拿到了,美展给我们的意义变了……
中国现代美术与世界现代美术的距离也许不只是一点点。然而那许多的“点”中,我们管中窥豹到的国际水准的艺术,是可笑的。大师,教授,研导,博导,帽子下面的艺术显然不够有力。再说研究生,博士生,这一群新兴的中国艺术上层建筑,能在世界级的艺术展览上独当一面的恐怕不是凤毛麟角而是百里无一。再说考评水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是“综合能力”所谓综合就是背弃“有红有专”的人才客观性,拿自己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画可以没有色彩感觉,雕塑可以造型不准,只要外语比专业翻译差比不学外语的强口气就可以称自己“综合”了。病态!
我的担心在于对年轻孩子的观念误导上。我的学生,从考上美院的第一天起就对**美展报有憧憬,觉得那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后来一次次的被当炮灰,初选,中选,后选,惨淡落罢,身心不言而知。 参展作品的“真实”性是值得质疑的,美术展览,工艺美术作品的选跋标准具体化的有点戏剧性了吧,**大师参展作品居然和市场上同类型的商品外貌一致。**教授因为教学课程“紧张”参展作品的草图就交给学生和助手全全打理,甚至到参展当天本人与其个人作品也是初见。摄影类作品的选拔,似乎只有阳光版,路灯版,火柴版,图片的入围。难道真实的世界不曾今有雨水,暴风和阴霾?评委的资格谁来定义,谁才是上帝之手?
鲁迅先生说:“艺术可以反映真实,但艺术家不能作大便!”这个基本的审美取向被颠覆,是民族的悲哀!许多艺术走到今天,“性”主题不合理的存在,艺术家一搞创作就是自慰,就是同性恋,就是噬血婴孩,就是怪怖和残忍。艺术反映“真.善”的美的初衷死亡了。
“美展”落幕。大量相关媒体,文字,期刊。为虚伪世界增色添花,为投机者架设芸薹。然而更多的不被神眷顾的艺术世界的畅想者,像杂草般倔强的生长起来了。798.莫干山M50号.宋庄……在国际当代艺术的土壤里根生,壮大,独树一帜——“中国精神”!
其实美展可以名副其实,可以成就许多人的梦想,可以真实的反映我们多灾多难但美丽依旧的祖国,可以用美的手笔描绘来之不易的诗意生活……怎么做?是因该有更多人去思考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