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麦肯锡也太牛了,居然预测到cctv元宵大火
发起人:art88  回复数:0   浏览数:2673   最后更新:2009/02/10 00:50:26 by art88
[楼主] 往往说 2009-02-10 00:50:26
艺术新贵
通常,在岁末都要做个盘点,在年初都要搞个展望。可是说来道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有点乏味。诸如昆斯、赫斯特和翠西这类大碗,是今后将被写入美术史的显赫人物,再提起就落了窠臼。这是个骑在神七上的时代,艺术家的崛起速度飞快。w的镜头正是在搜寻、聚焦这些新近的潮人,尽量提供一个前沿的视角。这些新贵们都具备了当代艺术非常看重的特质:多元文化、经历传奇、时尚拉风、同性取向、荒谬激进等等。他们的气质符合这个时代的秉性,因而也得到了这个时代给予的丰厚的犒赏。

Aernout Mik 艾尔诺•米克
1962年出生于荷兰,现工作和生活在阿姆斯特丹

Aernout Mik享誉国际,他的影像作品总是根据半想象的灾难展开叙述,以制造异常和不合逻辑为特色,令人不安,引起对于真实发生的不确定性。他从未给观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去弄明白他们正在看什么,但是通过对不合理的仪式和程序的重复,屏幕上的行为逐渐显得似是而非,甚而振振有词。Mik探讨了当社会规则被打乱和灾难发生时,人群在这种压力下的行为。他的影像包含了装置、表演、建筑、摄影等多种艺术手段,结合了敏锐的荒谬和与世界大事离奇的联系,具有挑战性和不安感。

“暴乱”是单一屏幕的影像作品。画面移动缓慢得令人沮丧,故事中有示威者、恐怖分子、卫兵和人群,似乎是暴乱的场面。每个参与者的作用是由服装表示: balaclavas帽、短夹克、shemagh围巾和士兵的制服。虽然划分了角色,但是控制和控受似乎是相互交换的。在观看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场游戏被设定为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Mik的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出现在屏幕上呈现的那些情景。他的影像装置创造了与观众互动的空间,通过一些手段使得观众的移动、站位都能反映到影片里。事实上,一个人的存在和反应,本身就构成了其他观众的一部分观看体验。Mik的装置经常侵略画廊的实际空间。

“平行的角落(Parallel Corner)”,以多重视点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四个连贯屏幕的投射,在真实的空间里创造一个真实事件的感觉。所有的屏幕都在描述同一个事件,但是各个角度都稍有不同,因而呈现出在每个照相机框架之外发生的活动。这个作品将事件一整体的方式传达,但实际上却暴露出事件和媒体之间的模棱两可的联系。
Mik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是半世界末日的情景,清晰地表现出面对大规模灾难时,人类无能地本能和个体的反映。迄今为止,Mik多数精心制作的情景,都立刻被观众假定为大规模灾难的现场。

“训练场(Training Ground)”模拟了一场残酷的警察训练。Mik不允许观众知道,在庞大的屏幕上放映的这些图像,仅仅是行为作品还是现实的事件。而且警察是穿便衣:没有制服,他们的当局是不明的。悬而未决的观众不知道是否是在看真正的执法人员,还是非法的侵略行为。

“替罪羊(Scapegoats)”,该展览的指示路径在昏暗中被依稀照亮。这次也玩上了大屏幕,弄得像个废弃的竞技场。影片显示了一群人种灾难后占领了竞技场,镜头捕获了他们在这种非凡且有些诡异的情况下的行为。作品包含了一种明显的歧义性,就像“训练场”那个作品一样,犯人和看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且不容易分辨。

“事故现场(Refraction)”讲述的是车祸现场。在罗马尼亚乡下,事故刚刚发生,一辆公共汽车翻倒高速公路边上。警方和救援人员聚集在事故现场进行挖掘,并在选择通向车里的救援路线。事故之后的几英里交通瘫痪,许多驾驶员离开自己的车来寻察堵车的原因。

在事故现场,随着摄像机的镜头的放大,跟随救援人员查看公共汽车的内部和周围,才发现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大规模的事故,居然没有明显的受害者-没有血迹,没有躺在担架上的人,没有哭泣的目击者。事实上,尽管在场的人的面孔表现出了适当的担心和关注,但看起来有点事不关己的感觉。每个人都在机械地根据他的角色履行其职责,面对残骸没有任何反应。这样的场景不免怪异诡谲。

片子里有一个场景似乎可以理解为对事故现场参与者的意识的解读:一群羊突然出现在事故现场,然后横穿马路继续赶路,在镜头里迅速出现又迅速消失。在这群羊的明确的意愿面前,任何的障碍都显得被动、无力和无效,哪怕是一场大的事故和一大群的人。Mik上演的这场危机,似乎是在提醒人类之间的日益明显的冷漠。

Mik的作品似乎有意在冲撞我们的世界观,扭曲和滥用我们对待现实的方式。他的作品在扩展我们对已知世界的理解,但同时却让我们去怀疑所见世界的真实。

附:作品名称
1. 泛滥(Osmosis and Excess) 2005,影像
2. 金融危机(Middleman) 2001,影像
3. 空房间(Vacuum Room) 2004,影像
4. 事故现场(Refraction) 2004,影像


Terence Koh 柯•泰伦斯(许汉威)
“如果我失败了,是盛大地失败在整个艺术世界的面前。但是这反而减轻了我的压力,因为不管成功或失败,这个火花都会很美丽。”
——Terence Koh

Terence Koh是个新近崛起的新星,在当下前卫艺术界大展拳脚拳脚,风头十足。
与一些当红的前卫艺术家一样,其个人经历也是扑朔迷离,流传多个版本。其中比较通行的版本如下:1977年出生于北京,被加拿大人收养在加拿大长大,现居纽约。在《Ice Cream》里的介绍是此人生于1966年。而在一次采访中他本人声称今年才25岁,出生在上海,从小就喜欢吃姆妈包的藕馅饺子。又有一说是他表露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是为了争取承办北京奥运会的装置作品,现在开始混迹北京艺术圈,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是“许汉威”。分不清真假,“没句真话”,既是他的态度取向,也是当下流行的一种概念。
国内对Koh还比较陌生,但是这小子现在在欧美炙手可热,他的名字总是和最重要的画廊和收藏家连在一起。他在全世界各地展览、他的作品售价不菲。惠特尼美术馆更给了他一个年轻艺术家最重要的肯定--美国博物馆首次个展。

痛苦和自恋是他的创作起源。对周遭一切最细微的痛苦都有着回应。11岁那年,最喜欢的一条叫做Lancelot的金鱼死了,他用一根蓝线把死鱼挂在窗户上,随着腐烂还有蚂蚁的侵蚀,最后只剩下白色的鱼骨头和蓝色的“死亡之线”。这是他第一件因痛苦而生的作品。

Koh的自恋性就更加地突出,甚至用自己的精子、尿液、粪便等做媒介。使他异军突起的作品是2006年在全球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Art Basel上的装置,玻璃柜里摆的一块块号称是外包了金箔的艺术家本人的排泄物。据说作品当时售价50多万美金。此后英国专以炒作前卫艺术市场著称的萨奇(Charles Saatchi)也开始收藏他的作品。

Koh的装置天生就带有古怪的青年文化和奢华的颓废。“这几十年我们从未睡着,黑灯(These Decades that We Never Sleep, Black Light)” 是件代表性的作品,材料丰富且刺激:水晶装饰吊灯,油漆,棒棒糖,植物性作物,人和马的毛发,矿物油,午夜靠岸用的船只绳索,玻璃碎片,石头,艺术家本人的血和大便。装置选用了树枝状挂灯的形式,却不是用来照明,它死气沉沉的黑色表面暗示的是毁灭。它以诱人的期望悬挂在那里;沉重的吊灯摇晃不定,既危险又有趣,华丽的水晶和珠宝挂件沉甸甸地下垂着。作品表现了黑暗的浪漫精神,充满了理解与可能性,在快乐和痛苦、渴望与死亡之间徘徊不定。

他说少年时和加拿大养父母住在一起,13岁就失去了童真。此后在上海就以此为生。他无法辨别性和伤害,但是喜欢性带来的伤害以及在性爱中被伤害。

Koh是个标准的同志,同力捧他的Peres Projects画廊老板如胶似漆,称其为“蜜糖老爹”。除了这个老财神,他还有个交往很多年的搞平面设计的年轻男朋友。Koh自诩为一个完美的男版艺妓。

Koh迷恋时尚,出席时装周。是个购物狂,他的“蜜糖老爹”又乐意满足他的欲望。他对着“蜜糖老爹”说:“除了你之外,我不能和任何人购物。如果是我一个人的话,会先选好东西,然后打电话问你是否愿意来,再把你带进店里面,你可以把选好的东西买给我了。….. 你如果不给我买衣服了,我可能就会在时装周结束前离开你投奔别的画廊。”“蜜糖老爹”马上回应说:“如果你没有这么这么的完美,我也不会给你买东西,我会和别人购物。但是现在看来,没人穿起衣服有你那么美,没人戴配饰有你那么靓。”

Koh的身上,包含了许多当代艺术最看重的特质:年轻、多元文化、同志、四海为家、偶像派、身份迷离等等,他也毫不讳言对名利的追求,他属于并贡献于这个价值取向混乱、八卦飞扬、猎奇变态的时代,因此这个时代也给了他极丰厚的奖赏。

附:作品名称
1.我的葬礼(Mein Tod Mein Tod) 2005,装置
2.这几十年我们从未睡着,黑灯(These Decades That We Never Sleep, Black Light) 2004,装置
3.88股金尿(88 Streams of Golden Piss) 2004,装置
4.(Gone,Yet Still ) 2005,装置
5.这几十年我们从未睡着,细节(These Decades That We Never Sleep, Detail) 2004,装置
6.不要怀疑蝴蝶之歌的危险(Do Not Doubt the Dangerousness of My Butterfly Song) 2004,装置



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Jennifer Allora 珍妮弗•奥罗拉 1974年出生于美国
Guillermo Calzadilla 吉尔勒莫•卡扎蒂勒 1971年出生于古巴

“我们试图挪用并延伸那些我们在街上找到的东西,如空置的空间、草场、还有那些无法运输的东西,我们会邀请观众参与到这些事物中。这些想法在美术馆和画廊的体系里是无法执行的,还有对于“展览”的理念也一样。我们要么去改变它,要么就此停留。美术馆是世界的日常经验。”
——Allora and Calzadilla

Allora 和Calzadilla 自1995年开始合作,以装置、行为、建筑、社会和公众关系等的空间和互动问题为主,作品多是悲怆和幽默相混合的基调。他们经常在作品中体现的是复杂的全球政见和个人身份的相互认知。他们共同探讨政治议题,例如社会不公正的战争、殖民化的压迫等问题,他们的作品多侧重于波多里哥和美国之间的棘手的政治关系。
他们反对美国历史上被联邦通信委员会和媒介控制的总统竞选。于是在选举期间与步行者青少年艺术委员会(WACTAC)合作建立了一个独立无线电广播媒体,覆盖了从家、办公室、甚而到汽车和自行车的全市的网络。

Allora 和Calzadilla想要建立一个开放和动态的结构,允许不同层面的人相互接触或冲突,自发地引起无法预测的结果。他们喜欢幽默的方式,认为幽默包含了变革的潜力。
Allora和Cazadilla的几个作品都涉及波多黎各与周边海岛的问题。这个地区的岛屿在1950年被接管美国政府,作为炸弹试验和军火储存基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人流离失所,很少或不予赔偿。多年来,抗议的示威活动不断出现,波多黎各人试图夺回这片土地。当最后美军终于放弃了这块土地,把它交给美国内政部把那里变成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地。这种交接,就意味着美军不需要负责清理他们制造的毒素废物。这引起了当地居民强烈的不满。

“回归声(Returning Sound)”就是这类的影像作品。一位当地渔民,在以前的炸弹试验场上骑着轻摩托,摩托的排气管连接着一把小号。依靠轻摩托车的尾气,小号嘹亮地响起,作为对这片禁土回归波多黎各的幽默的庆祝。
“希望河马(Hope Hippo)”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Allora和Calzadilla利用威尼斯运河的淤泥,创造了一个与实物等大的泥河马。还在河马的背上放了一个读报纸的男人和一个口哨。

最近的项目涉及一个大地堡式的结构,邀请音乐家,透过地堡“宁静”的裂缝,用各种各样的铜管乐器演奏他们各自演绎的起床号。
多样性一直贯穿在他们工作的始终,就好似一场交响乐的演奏。图象和想法混和并且互相重叠,产生复杂和多层次的效力。


附:作品名称
1. 脚印(Footprints) 2002,c-print
2.新兵(Recruit) 2005,行为
3.粉笔(Chalk) 2002,行为
4.希望河马(Hope Hippo) 2005,装置
5.回归声(Returning a Sound) 2004,影像
6.灯(Puerto Rican Light) 2003, 装置
[沙发:1楼] guest 2009-02-10 02:24:57
图片呢???????????????????????????
[板凳:2楼] guest 2009-02-10 14:26:22

Terence Koh 柯•泰伦斯(许汉威)的思路和河岸差不多,以情绪为基础搞掂材料的变化和组合。不同的是他是玩儿潜规则的。
[地板:3楼] runlinyu 2009-02-10 18:09:25
怎么没图啊
[4楼] guest 2009-02-10 18:26:58
这是哪门子超级资料阿?山寨的吧!
[5楼] guest 2009-02-12 23:25:01

你见过这么专业的山寨吗,农民不
[6楼] 往往说 2009-02-14 23:35:03
现在开始补图。
Aernout Mik  艾尔诺•米克
1962年出生于荷兰,现工作和生活在阿姆斯特丹

Aernout Mik享誉国际,他的影像作品总是根据半想象的灾难展开叙述,以制造异常和不合逻辑为特色,令人不安,引起对于真实发生的不确定性。他从未给观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去弄明白他们正在看什么,但是通过对不合理的仪式和程序的重复,屏幕上的行为逐渐显得似是而非,甚而振振有词。Mik探讨了当社会规则被打乱和灾难发生时,人群在这种压力下的行为。他的影像包含了装置、表演、建筑、摄影等多种艺术手段,结合了敏锐的荒谬和与世界大事离奇的联系,具有挑战性和不安感
Still from Middlemen, 2001.






“替罪羊(Scapegoats)”,该展览的指示路径在昏暗中被依稀照亮。这次也玩上了大屏幕,弄得像个废弃的竞技场。影片显示了一群人种灾难后占领了竞技场,镜头捕获了他们在这种非凡且有些诡异的情况下的行为。作品包含了一种明显的歧义性,就像“训练场”那个作品一样,犯人和看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且不容易分辨。



“事故现场(Refraction)”讲述的是车祸现场。在罗马尼亚乡下,事故刚刚发生,一辆公共汽车翻倒高速公路边上。警方和救援人员聚集在事故现场进行挖掘,并在选择通向车里的救援路线。事故之后的几英里交通瘫痪,许多驾驶员离开自己的车来寻察堵车的原因。

在事故现场,随着摄像机的镜头的放大,跟随救援人员查看公共汽车的内部和周围,才发现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大规模的事故,居然没有明显的受害者-没有血迹,没有躺在担架上的人,没有哭泣的目击者。事实上,尽管在场的人的面孔表现出了适当的担心和关注,但看起来有点事不关己的感觉。每个人都在机械地根据他的角色履行其职责,面对残骸没有任何反应。这样的场景不免怪异诡谲。

片子里有一个场景似乎可以理解为对事故现场参与者的意识的解读:一群羊突然出现在事故现场,然后横穿马路继续赶路,在镜头里迅速出现又迅速消失。在这群羊的明确的意愿面前,任何的障碍都显得被动、无力和无效,哪怕是一场大的事故和一大群的人。Mik上演的这场危机,似乎是在提醒人类之间的日益明显的冷漠。
[7楼] 往往说 2009-02-14 23:52:53
NO.2
Terence Koh 柯•泰伦斯(许汉威)
“如果我失败了,是盛大地失败在整个艺术世界的面前。但是这反而减轻了我的压力,因为不管成功或失败,这个火花都会很美丽。”



与一些当红的前卫艺术家一样,其个人经历也是扑朔迷离,流传多个版本。其中比较通行的版本如下:1977年出生于北京,被加拿大人收养在加拿大长大,现居纽约。在《Ice Cream》里的介绍是此人生于1966年。而在一次采访中他本人声称今年才25岁,出生在上海,从小就喜欢吃姆妈包的藕馅饺子。又有一说是他表露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是为了争取承办北京奥运会的装置作品,现在开始混迹北京艺术圈,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是“许汉威”。分不清真假,“没句真话”,既是他的态度取向,也是当下流行的一种概念。

他说少年时和加拿大养父母住在一起,13岁就失去了童真。此后在上海就以此为生。他无法辨别性和伤害,但是喜欢性带来的伤害以及在性爱中被伤害。
Koh是个标准的同志,同力捧他的Peres Projects画廊老板如胶似漆,称其为“蜜糖老爹”。除了这个老财神,他还有个交往很多年的搞平面设计的年轻男朋友。Koh自诩为一个完美的男版艺妓。












Koh的装置天生就带有古怪的青年文化和奢华的颓废。“这几十年我们从未睡着,黑灯(These Decades that We Never Sleep, Black Light)” 是件代表性的作品,材料丰富且刺激:水晶装饰吊灯,油漆,棒棒糖,植物性作物,人和马的毛发,矿物油,午夜靠岸用的船只绳索,玻璃碎片,石头,艺术家本人的血和大便。装置选用了树枝状挂灯的形式,却不是用来照明,它死气沉沉的黑色表面暗示的是毁灭。它以诱人的期望悬挂在那里;沉重的吊灯摇晃不定,既危险又有趣,华丽的水晶和珠宝挂件沉甸甸地下垂着。作品表现了黑暗的浪漫精神,充满了理解与可能性,在快乐和痛苦、渴望与死亡之间徘徊不定。













[8楼] 往往说 2009-02-15 00:25:14
NO.3
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Jennifer Allora 珍妮弗•奥罗拉 1974年出生于美国
Guillermo Calzadilla 吉尔勒莫•卡扎蒂勒 1971年出生于古巴









Allora和Cazadilla的几个作品都涉及波多黎各与周边海岛的问题。这个地区的岛屿在1950年被接管美国政府,作为炸弹试验和军火储存基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人流离失所,很少或不予赔偿。多年来,抗议的示威活动不断出现,波多黎各人试图夺回这片土地。当最后美军终于放弃了这块土地,把它交给美国内政部把那里变成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地。这种交接,就意味着美军不需要负责清理他们制造的毒素废物。这引起了当地居民强烈的不满。

“回归声(Returning Sound)”就是这类的影像作品。一位当地渔民,在以前的炸弹试验场上骑着轻摩托,摩托的排气管连接着一把小号。依靠轻摩托车的尾气,小号嘹亮地响起,作为对这片禁土回归波多黎各的幽默的庆祝。



“希望河马(Hope Hippo)”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Allora和Calzadilla利用威尼斯运河的淤泥,创造了一个与实物等大的泥河马。还在河马的背上放了一个读报纸的男人和一个口哨。





最近的项目涉及一个大地堡式的结构,邀请音乐家,透过地堡“宁静”的裂缝,用各种各样的铜管乐器演奏他们各自演绎的起床号。




[9楼] 往往说 2009-02-15 00:49:42
NO.4
David Altmejd 大卫•奥特米耶
1974年生于加拿大,现居纽约。
“我的作品特征鲜明,必须是积极、有吸引力的,而非腐朽的。这将使材料组成的合力取向生,而非死。”



David Altmejd是诗人是智者,有着他独道的美学价值。Altmejd的装置充满幻想和怪诞的元素,他将随机的物品进行组合,比如带有涂鸦风格大卫之星,被砍下的狼人的头,染色的Calvin Klein内衣,镜子做的塔,塑料花和假珠宝等等,创建出他所谓的“象征性和潜在性”的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开放型的叙述方式。David Altmejd代表加拿大参加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视觉艺术单元,凭借装置《被砍下的狼人的头》一举赢得Sobey艺术奖。
他的成名作是装置《狼人》,由部分腐烂的尸体与树脂,假发,珠宝首饰及闪光体组成。狼人的文学指代是个复杂体,包含着善与恶、人与兽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的转换只是在月圆之夜的几秒钟内,极速而凌厉。狼人本身就是个含义复合体,他对此很感兴趣,做了许多关于狼人的装置。“当我工作的时候,觉得这些狼人就像小宇宙,身在其中我迷失自己。”至于作品中的腐尸,他并不把腐烂看作是消极的,相反,他认为那是为事物开始新的生长提供空间。




















[10楼] 往往说 2009-02-15 00:53:33
Altmejd的装置会反复出现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像大卫之星(犹太教的象征),具有政治、宗教双重的隐喻。但是这种隐喻又是不明显的和开放性的,他不会使用类似纳粹的swastika徽章那种含义直接明确的符号,因为那样的话他会明确知道其在作品中起到的导向作用。这不是他想要的。Altmejd希望作品的理解不要受到控制,作品的效果不要提前预设,有潜在的延伸性,他喜欢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将这个过程比作生养小孩。你有了个孩子,身上带着你一半的基因,你教他读写教他做人,但是他长大成人有独立思维,你无法对他负全责,也不知道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几何体的运用是他作品的一个特点的,比如立方体、盒子和台阶。冷静的几何体与身体部位、珠宝和花束的繁华相结合,制造冲突和活力。

Altmejd说自己一直迷恋怪诞风格(人、动植物图案混和),幻想是使他全面地再现生活的途径。他创造了一个充满好奇的模棱两可的世界,实在的恐怖和陌生的优雅并存,这种幻想和荒诞使他的作品好玩、有乐观精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David Altmejd 大卫•奥特米耶  文/往往
1974年生于加拿大,现居纽约。

“我的作品特征鲜明,必须是积极、有吸引力的,而非腐朽的。这将使材料组成的合力取向生,而非死。”

David Altmejd是诗人是智者,有着他独道的美学价值。Altmejd的装置充满幻想和怪诞的元素,他将随机的物品进行组合,比如带有涂鸦风格大卫之星,被砍下的狼人的头,染色的Calvin Klein内衣,镜子做的塔,塑料花和假珠宝等等,创建出他所谓的“象征性和潜在性”的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开放型的叙述方式。David Altmejd代表加拿大参加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视觉艺术单元,凭借装置《被砍下的狼人的头》一举赢得Sobey艺术奖。

他的成名作是装置《狼人》,由部分腐烂的尸体与树脂,假发,珠宝首饰及闪光体组成。狼人的文学指代是个复杂体,包含着善与恶、人与兽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的转换只是在月圆之夜的几秒钟内,极速而凌厉。狼人本身就是个含义复合体,他对此很感兴趣,做了许多关于狼人的装置。“当我工作的时候,觉得这些狼人就像小宇宙,身在其中我迷失自己。”至于作品中的腐尸,他并不把腐烂看作是消极的,相反,他认为那是为事物开始新的生长提供空间。

Altmejd的装置会反复出现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像大卫之星(犹太教的象征),具有政治、宗教双重的隐喻。但是这种隐喻又是不明显的和开放性的,他不会使用类似纳粹的swastika徽章那种含义直接明确的符号,因为那样的话他会明确知道其在作品中起到的导向作用。这不是他想要的。Altmejd希望作品的理解不要受到控制,作品的效果不要提前预设,有潜在的延伸性,他喜欢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将这个过程比作生养小孩。你有了个孩子,身上带着你一半的基因,你教他读写教他做人,但是他长大成人有独立思维,你无法对他负全责,也不知道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几何体的运用是他作品的一个特点的,比如立方体、盒子和台阶。冷静的几何体与身体部位、珠宝和花束的繁华相结合,制造冲突和活力。

Altmejd说自己一直迷恋怪诞风格(人、动植物图案混和),幻想是使他全面地再现生活的途径。他创造了一个充满好奇的模棱两可的世界,实在的恐怖和陌生的优雅并存,这种幻想和荒诞使他的作品好玩、有乐观精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11楼] 往往说 2009-02-15 00:57:26
NO.5
Andreas Gursky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1955年生于德国,现居德国。





Andreas Gursky的摄影秉承了德国人的理性和客观,用类似纪实的手法观察日常生活。他拍摄的尺幅巨大、冲击性强、充满诱惑的彩色图片,刻画了充斥着符号化的西方城市的特点:公寓、写字楼、音乐会、高科技产业,国际市场,证券交易所。“在这些被标志化的场所,浓缩和集中了文化上价值的东西;精神(教堂)、能力(办公楼)、金钱(银行)、商品(大商场)和语言(广场、咖啡店、行人)。走向这些中心,就能遇到一个真实的现实社会,它们是超級真实的现实汇合处。”





Gursky的影像正式又抽象。他的艺术观念通过视觉结构来传达。视觉结构似乎占据图片的主导地位,他更感兴趣描述事情的这种存在状态——一次又一次的“聚集态”。除了内容的不断重复地出现,还有无数微观与宏观相呼应的叙事体系。





他的作品都是俯视下的场面,所有细节集中于一个中心视点,气势恢弘,犹如上帝在观看。Gursky成功地使我们对现代生活文化的观看方式产生质疑。他注重突显物质的色彩、内容物的类型化、科技的风格化。为了达到图片上的饱胀充斥的效果,他用电脑进行二次创作,从而使图像更加饱满。










Gursky的摄影作品“99 Cent II Diptych”,在2007年2月伦敦索斯比拍卖会上创造了新的成交记录,以超过33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当代摄影照片。




Andreas Gursky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文/往往
1955年生于德国,现居德国。

Andreas Gursky的摄影秉承了德国人的理性和客观,用类似纪实的手法观察日常生活。

他拍摄的尺幅巨大、冲击性强、充满诱惑的彩色图片,刻画了充斥着符号化的西方城市的特点:公寓、写字楼、音乐会、高科技产业,国际市场,证券交易所。“在这些被标志化的场所,浓缩和集中了文化上价值的东西;精神(教堂)、能力(办公楼)、金钱(银行)、商品(大商场)和语言(广场、咖啡店、行人)。走向这些中心,就能遇到一个真实的现实社会,它们是超級真实的现实汇合处。”

Gursky的影像正式又抽象。他的艺术观念通过视觉结构来传达。视觉结构似乎占据图片的主导地位,他更感兴趣描述事情的这种存在状态——一次又一次的“聚集态”。除了内容的不断重复地出现,还有无数微观与宏观相呼应的叙事体系。

他的作品都是俯视下的场面,所有细节集中于一个中心视点,气势恢弘,犹如上帝在观看。Gursky成功地使我们对现代生活文化的观看方式产生质疑。他注重突显物质的色彩、内容物的类型化、科技的风格化。为了达到图片上的饱胀充斥的效果,他用电脑进行二次创作,从而使图像更加饱满。

Gursky的摄影作品“99 Cent II Diptych”,在2007年2月伦敦索斯比拍卖会上创造了新的成交记录,以超过33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当代摄影照片。
[12楼] 往往说 2009-02-15 01:20:15
NO.6
Subodh Gupta 苏伯德•古普塔
1964年生于印度,现居新德里。
“艺术就是生活,因此我的作品都源于生活,源于我所知和所经历过的事。”

 请注意,这不是中国的那位不锈钢大王,这是Subodh Gupta。

Subodh Gupta是当今印度最出类拔萃的新媒体艺术家,他涉猎的媒介广泛,从油画雕塑到装置、影像乃至行为,其中使他名声大震的是以传统印度不锈钢厨具拼凑成的系列装置作品。“我对厨房有种特别的情结。当我还小时,我视厨房为祷告之地,就如庙宇,是非常神圣的地方。当然,厨房也是日常生活的象征:80%的印度人都采用不锈钢厨具,这种物料可说相当矛盾,它既反光又明亮,而且和流行文化息息相关。不锈钢是充满丰富特色的物料,因此我九年来都爱以此为素材。”











Gupta出生在印度佛教胜地,从农村到首都,他的个人经历是当今印度的一种表征——乡村生活正在迅速让位于资本主义的大都市文化。面对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冲突,他将印度农村里的日常用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上--牛粪,牛奶桶,厨房器具,单脚滑行车,枪和咖喱粉。Gupta将成百上千件不锈钢器皿组合到一起,用一种在印度通行的标准生活模式来对比发达世界的殖民、种族歧视,社会等级、全球化、工业化,嘲弄拜金主义的欲望。











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他的作品和国内的某某人如出一辙。对于谁是东施我不感兴,只是通过两人的对比,发现还是我们国家国富民强,实力雄厚。同样是不锈钢的锅碗瓢盆,Gupta的作品顶多数以百计,我们却轻松就能弄出一个占满美术馆的规模。还是社会主义好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样的东西,我们有实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大做得更狠。





Subodh Gupta 苏伯德•古普塔  文/往往
1964年生于印度,现居新德里。

“艺术就是生活,因此我的作品都源于生活,源于我所知和所经历过的事。”

  请注意,这不是中国的那位不锈钢大王,这是Subodh Gupta。

Subodh Gupta是当今印度最出类拔萃的新媒体艺术家,他涉猎的媒介广泛,从油画雕塑到装置、影像乃至行为,其中使他名声大震的是以传统印度不锈钢厨具拼凑成的系列装置作品。“我对厨房有种特别的情结。当我还小时,我视厨房为祷告之地,就如庙宇,是非常神圣的地方。当然,厨房也是日常生活的象征:80%的印度人都采用不锈钢厨具,这种物料可说相当矛盾,它既反光又明亮,而且和流行文化息息相关。不锈钢是充满丰富特色的物料,因此我九年来都爱以此为素材。”

Gupta出生在印度佛教胜地,从农村到首都,他的个人经历是当今印度的一种表征——乡村生活正在迅速让位于资本主义的大都市文化。面对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冲突,他将印度农村里的日常用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上--牛粪,牛奶桶,厨房器具,单脚滑行车,枪和咖喱粉。Gupta将成百上千件不锈钢器皿组合到一起,用一种在印度通行的标准生活模式来对比发达世界的殖民、种族歧视,社会等级、全球化、工业化,嘲弄拜金主义的欲望。

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他的作品和国内的某某人如出一辙。对于谁是东施我不感兴,只是通过两人的对比,发现还是我们国家国富民强,实力雄厚。同样是不锈钢的锅碗瓢盆,Gupta的作品顶多数以百计,我们却轻松就能弄出一个占满美术馆的规模。还是社会主义好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样的东西,我们有实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大做得更狠。

[13楼] guest 2009-02-15 01:20:55
牛鼻是要顶的。不顶问题很严重
[14楼] 往往说 2009-02-15 01:38:43
NO.7
Banksy 班克西
身份神秘,坊间传为1974年生于英国小镇,现居伦敦。
“很多人都不用他们的创造力,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要用。”

英国媒体做过一次“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涂鸦小子”Banksy被年轻人推上了榜首。Banksy作风低调神秘,出入总是戴着帽子遮着脸,其真实身份和姓名不为人知,亦拒绝接受采访。坊间传闻甚多,一般认为他于1974年出生在英国。老爸是个影印机技工。



Banksy的纸模涂鸦比早期的纽约地铁徒手涂鸦更具线条质感和视觉重复性,作品遍布,被涂鸦爱好者奉为偶像英雄,影响巨大。他从未受过正规艺术训练,自称艺术界恐怖分子。十几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现实生活和反战内容为题材的涂鸦作品,极尽嘲讽之能事。







他的成名作品首见伦敦动物园的的象栏,斗大的涂鸦好像那些大象挣扎地写着:这个地方又臭又冷,无聊极了,我想要出…………去……………。他曾经到农场里为牛羊画上新衣;在沙滩上喷上大大的叉叉记号和一行醒目的文字:此处埋有宝藏;画过英女王当街口交;演绎昆汀的《低俗小说》;他曾冒着可能被以色列国防军士兵打死的危险,在以色列人建立的隔离墙上留下了9幅涂鸦作品,颇为引人注目:一名儿童在隔离墙上挖洞,准备穿过隔离墙;有人通过一架梯子,翻过隔离墙。以此表明其反对以色列建立隔离墙的政治立场。





Banksy还是一个恶搞专家。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很多著名的美术馆,大摇大摆挂在名作旁边,而且居然都展出了若干天后才被发现。遭他毒手的包括卢浮宫、美国现代美术馆、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泰德美术馆。每次“犯案”时他总用衣服上的帽子遮住半张脸庞以防曝光。众人只能透过拼凑出的讯息以讹传讹地猜想Banksy应该是名三十出头岁、身形消瘦的白人青年。BBC曾经多次联系他要给他做一个纪录片,记述他的传奇,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很少有人能找到他,他总是干完一票就走人。



Banksy最近的一次手笔,瞄准了豪门浪女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处女专辑。据说Banksy将500张在唱片店内售卖的帕里斯新碟“偷龙转凤”,换上另一张由他亲自混音的帕里斯新歌CD,歌名更讽刺地改为《为何我会这么出名?》,同时还放入帕里斯的半裸相片做唱片封套。有近三百多份被人当作希尔顿的专辑买走。



作风低调的Banksy,他的涂鸦却受到不少好莱坞明星的追捧。美国歌星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曾花25万英镑买下他的一幅作品,布拉德•皮特和安吉利娜•朱莉夫妇也是班克西的拥趸和买家。Banksy的作品很具讽刺意味,近年越来越受到收藏家的欢迎。一套以名模凯特•摩丝(Kate Moss)为题材的画像以50万英镑的价格拍出,创下了Banksy作品的价格纪录。更有追随者以他的图案来制作纹身。苏富比当代艺术部专家提到Banksy时说,“他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快的艺术家”。



他也成为了流行文化中常被指涉的标的物。电影Match Point与Children Of Men的镜头都有Banksy伦敦街头的作品;而Banksy为Blur乐队所绘的专辑封面更是摇滚迷津津乐道的跨界结合。

过去数年来,Banksy几乎凭着一己之力影响着世人对于街头涂鸦的认知。他认为街头涂鸦同所谓的艺术有着相同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它能让更多人看见,而不是仅仅那些走进美术馆的人。为了鼓励大众创作,他还几次在白墙上喷上带有官方口吻和标志的标语:“此墙为涂鸭专区,请将你个人不入流的东西携回。”他隔一阵子回去记录该墙的状况,那里已经布满各种创作。
Banksy说:墙是个很大的武器,它是你可以拿来打击、触动某人的,最下流的武器之一。
  Banksy目前是英国最抢手的地下画家,也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之一。
[15楼] guest 2009-02-15 13:09:23
好贴阿
[16楼] 往往说 2009-02-15 17:25:52
为了穿插作品图片就把文章打散了,所以每位艺术家结尾会重新附上一篇完整的文章,供流畅阅读。


Banksy 班克西   文/往往
身份神秘,坊间传为1974年生于英国小镇,现居伦敦。

“很多人都不用他们的创造力,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要用。”

英国媒体做过一次“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涂鸦小子”Banksy被年轻人推上了榜首。Banksy作风低调神秘,出入总是戴着帽子遮着脸,其真实身份和姓名不为人知,亦拒绝接受采访。坊间传闻甚多,一般认为他于1974年出生在英国。老爸是个影印机技工。

Banksy的纸模涂鸦比早期的纽约地铁徒手涂鸦更具线条质感和视觉重复性,作品遍布,被涂鸦爱好者奉为偶像英雄,影响巨大。他从未受过正规艺术训练,自称艺术界恐怖分子。十几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现实生活和反战内容为题材的涂鸦作品,极尽嘲讽之能事。

他的成名作品首见伦敦动物园的的象栏,斗大的涂鸦好像那些大象挣扎地写着:这个地方又臭又冷,无聊极了,我想要出…………去……………。他曾经到农场里为牛羊画上新衣;在沙滩上喷上大大的叉叉记号和一行醒目的文字:此处埋有宝藏;画过英女王当街口交;演绎昆汀的《低俗小说》;他曾冒着可能被以色列国防军士兵打死的危险,在以色列人建立的隔离墙上留下了9幅涂鸦作品,颇为引人注目:一名儿童在隔离墙上挖洞,准备穿过隔离墙;有人通过一架梯子,翻过隔离墙。以此表明其反对以色列建立隔离墙的政治立场。

Banksy还是一个恶搞专家。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很多著名的美术馆,大摇大摆挂在名作旁边,而且居然都展出了若干天后才被发现。遭他毒手的包括卢浮宫、美国现代美术馆、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泰德美术馆。每次“犯案”时他总用衣服上的帽子遮住半张脸庞以防曝光。众人只能透过拼凑出的讯息以讹传讹地猜想Banksy应该是名三十出头岁、身形消瘦的白人青年。BBC曾经多次联系他要给他做一个纪录片,记述他的传奇,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很少有人能找到他,他总是干完一票就走人。

Banksy最近的一次手笔,瞄准了豪门浪女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处女专辑。据说Banksy将500张在唱片店内售卖的帕里斯新碟“偷龙转凤”,换上另一张由他亲自混音的帕里斯新歌CD,歌名更讽刺地改为《为何我会这么出名?》,同时还放入帕里斯的半裸相片做唱片封套。有近三百多份被人当作希尔顿的专辑买走。

作风低调的Banksy,他的涂鸦却受到不少好莱坞明星的追捧。美国歌星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曾花25万英镑买下他的一幅作品,布拉德•皮特和安吉利娜•朱莉夫妇也是班克西的拥趸和买家。Banksy的作品很具讽刺意味,近年越来越受到收藏家的欢迎。一套以名模凯特•摩丝(Kate Moss)为题材的画像以50万英镑的价格拍出,创下了Banksy作品的价格纪录。更有追随者以他的图案来制作纹身。苏富比当代艺术部专家提到Banksy时说,“他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快的艺术家”。

他也成为了流行文化中常被指涉的标的物。电影Match Point与Children Of Men的镜头都有Banksy伦敦街头的作品;而Banksy为Blur乐队所绘的专辑封面更是摇滚迷津津乐道的跨界结合。

过去数年来,Banksy几乎凭着一己之力影响着世人对于街头涂鸦的认知。他认为街头涂鸦同所谓的艺术有着相同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它能让更多人看见,而不是仅仅那些走进美术馆的人。为了鼓励大众创作,他还几次在白墙上喷上带有官方口吻和标志的标语:“此墙为涂鸭专区,请将你个人不入流的东西携回。”他隔一阵子回去记录该墙的状况,那里已经布满各种创作。

Banksy说:墙是个很大的武器,它是你可以拿来打击、触动某人的,最下流的武器之一。
  Banksy目前是英国最抢手的地下画家,也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之一。
[17楼] guest 2009-02-15 19:19:56
都是很好的艺术家,顶一个
看到Subodh Gupta 苏伯德•古普塔的作品,想到展望的,真的没才气
[18楼] guest 2009-02-15 21:51:18
顶一个!

[19楼] guest 2009-02-16 00:34:56












[20楼] guest 2009-02-16 01:23:35
art粑粑真牛
[21楼] 往往说 2009-02-16 14:45:04
NO.8
Gelitin 格里汀                                                    艺术团队,现居奥地利。

Gelitin是来自维也纳的四人艺术团队,他们是在1978年参加一个夏令营时认识的,气味相投,开始合作。1993年开始在国际上展出作品,使用“gelatin”这个名字,直到2005年更名为Gelitin。改名的原因不详,但是改了个字母变了名字,确实使他们在那一年开始一路走红。








2005年让Gelitin名声大震的就是粉兔子(Rabbit)这个作品。

这件作品是一个60米长25米宽的巨大粉色布兔子,歪着头躺在意大利的阿特西纳乡村景区的山上,被人戏称为“超级流氓兔”。这只兔子蔚为壮观,以致现在能从太空通过“谷歌地球”程序看到它。“兔子”是艺术家们历时五年打造完成的,用羊毛织制,内部填充物是麦秸。它的展览期长达20年,将一直展出到2025年。阿特西纳景区因其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Gelitin鼓励游客爬上这个6米高的兔子,躺在它柔软的身上休息,或者踩在它肚子上俯瞰全城。Gelitin说:“这会让你感觉好小,就像格列夫游小人国一样,走在它的周围,你会情不自禁笑出来。”


[22楼] 往往说 2009-02-16 15:04:54
2005年他们在纽约做过一个艺术事件,在场地里分割出一半空间架起屏障制成一个大“机器”,这四个艺术家连同他们的摄影师和诊疗师就关在这个“机器”里一个星期。这期间观众可以将他们想复制的东西透过屏障塞进“机器”里,Gelitin团队快速地制造出一个粗糙的复制品扔出去给观众。这事当时着实火了一把,观众都排着长队等着看这个会复制的“机器”如何运作。






这是复制品和原件的对比


[23楼] 往往说 2009-02-16 15:30:57
2001年,他们挖了个泥池,泡海泥浴。





2002年,建造了火箭“真爱四号”,希望飞行25年,带回地球爱的样本。结果点火起飞只离地一厘米就掉落了。





2003年,在商场的一次表演。










[24楼] 往往说 2009-02-16 15:39:42

2006



2007





就是这个东西

[25楼] 往往说 2009-02-16 15:49:00
2007年,纽约Coney海滩,Gelitin每天带着工具来到沙滩上挖大抗,直到日落再把坑填埋,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第二天再来重新挖,再填埋。日复一日,持续七天。周围的游客可以参与工作。









[26楼] 往往说 2009-02-16 15:52:05
2008年,在庆祝英国Hayward美术馆建成四十周年的展览上,Gelitin的作品《一切照旧,不受限制,不下标题》(normally, proceeding and unrestricted with without title)再一次震惊四座。他们在美术馆楼顶悬挑出的天台上,灌满了水,做了一个自美术馆室内延伸至水面上的简易木板码头、四支薄木板小船和桨,然后就让观众上去划船。天台四周并未装置防护拦等安全措施,满水位的平台边缘,是随着水波偶尔哗啦啦往下溢出的水,下方也没有摆放任何防止摔落的设备。在这样的状态下划船,惊险又刺激。这件作品被工作人员笑称为“最疯狂的神来之笔”。









Gelitin的作品期待解构特定场所的功能限制,鼓励观众思考与周遭熟悉场景的新互动方式。Gelitin惯用的手法是以幽默的方式制造引起轰动的艺术事件,大胆地实践创作理想成为了他们的标志,也是他们成功的保障。





[27楼] 往往说 2009-02-16 16:05:31
NO.8
Gelitin 格里汀   文/往往     

艺术团队,现居奥地利。

Gelitin是来自维也纳的四人艺术团队,他们是在1978年参加一个夏令营时认识的,气味相投,开始合作。1993年开始在国际上展出作品,使用“gelatin”这个名字,直到2005年更名为Gelitin。改名的原因不详,但是改了个字母变了名字,确实使他们在那一年开始一路走红。2005年让Gelitin名声大震的就是粉兔子(Rabbit)这个作品。

这件作品是一个60米长25米宽的巨大粉色布兔子,歪着头躺在意大利的阿特西纳乡村景区的山上,被人戏称为“超级流氓兔”。这只兔子蔚为壮观,以致现在能从太空通过“谷歌地球”程序看到它。“兔子”是艺术家们历时五年打造完成的,用羊毛织制,内部填充物是麦秸。它的展览期长达20年,将一直展出到2025年。阿特西纳景区因其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Gelitin鼓励游客爬上这个6米高的兔子,躺在它柔软的身上休息,或者踩在它肚子上俯瞰全城。Gelitin说:“这会让你感觉好小,就像格列夫游小人国一样,走在它的周围,你会情不自禁笑出来。”

2001年,Gelitin在院子里挖了个泥池,加热,在里面泡海泥浴。2002年,他们建造了火箭“真爱四号”,希望太空飞行25年后返回地球,带回爱的样本来让人类学习爱。结果点火起飞只离地一厘米就掉落了。

2005年他们在纽约做过一个艺术事件,在场地里分割出一半空间架起屏障制成一个大“机器”,这四个艺术家连同他们的摄影师和诊疗师就关在这个“机器”里一个星期。这期间观众可以将他们想复制的东西透过屏障塞进“机器”里,Gelitin团队快速地制造出一个粗糙的复制品扔出去给观众。这事当时着实火了一把,观众都排着长队等着看这个会复制的“机器”如何运作。

2007年,在纽约Coney海滩,Gelitin每天带着工具来到沙滩上挖大抗,直到日落再把坑填埋,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第二天再来重新挖,再填埋。日复一日,持续七天。周围的游客可以参与工作。这一年,他们还以大便大做文章,在展厅里铺天盖地地展示形形色色的便便。

2008年,在庆祝英国Hayward美术馆建成四十周年的展览上,Gelitin的作品《一切照旧,不受限制,不下标题》(normally, proceeding and unrestricted with without title)再一次震惊四座。他们在美术馆楼顶悬挑出的天台上,灌满了水,做了一个自美术馆室内延伸至水面上的简易木板码头、四支薄木板小船和桨,然后就让观众上去划船。天台四周并未装置防护拦等安全措施,满水位的平台边缘,是随着水波偶尔哗啦啦往下溢出的水,下方也没有摆放任何防止摔落的设备。在这样的状态下划船,惊险又刺激。这件作品被工作人员笑称为“最疯狂的神来之笔”。

Gelitin的作品期待解构特定场所的功能限制,鼓励观众思考与周遭熟悉场景的新互动方式。Gelitin惯用的手法是以幽默的方式制造引起轰动的艺术事件,大胆地实践创作理想成为了他们的标志,也是他们成功的保障。

[28楼] mumuwjn 2009-02-17 21:34:22

[29楼] guest 2009-02-17 22:04:40
那位不锈钢大王不就是展望吗?它的餐具作品周游世界,最早好像是在高明潞的展览上出现的
[30楼] guest 2009-02-17 22:20:10
屎撅子文字真牛逼
[31楼] guest 2009-02-18 23:36:31
新的资料需要过几天再上传
[32楼] 草珊瑚 2009-02-19 11:58:26


[33楼] konia 2009-02-19 17:03:50
超级牛!
看了以后收益非浅,感谢!!
[34楼] konia 2009-02-19 17:05:05
我喜欢英国的那位涂鸦大师,超级赞
[35楼] guest 2009-02-23 14:34:39

对比
[36楼] guest 2009-02-23 18:19:32
天台四周并未装置防护拦等安全措施,满水位的平台边缘,是随着水波偶尔哗啦啦往下溢出的水,下方也没有摆放任何防止摔落的设备。在这样的状态下划船,惊险又刺激。这件作品被工作人员笑称为“最疯狂的神来之笔”。
哈哈哈不是的那天我正好在也正好上去玩了,这些船其实到不了周围,根本不用考虑危险,都照顾得很好文字太忽悠了
[37楼] guest 2009-03-01 05:06:05
哈哈哈






[38楼] guest 2009-03-01 11:01:45
张洹抄袭David Altmejd 大卫•奥特米耶,
完全不要脸
[39楼] 往往说 2009-03-05 22:10:43
NO.9
Sue de Beer 苏 文/往往

1973年生于美国,现居柏林、纽约。

苏是一个作风硬朗、大胆的女性艺术家,她不苑囿于某种艺术手段,照片、装置、影像和雕塑等各种形式皆为她所用,来实现她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40楼] 往往说 2009-03-05 22:13:27

苏读书时可不是个乖孩子,总是在学校惹麻烦,被认为是脾气暴躁又胸无大志的学生。那时候她也不正经上学,不是和男朋友去看电影就是和男孩们去听重金属的演唱会。

电影院里光怪陆离的世界让她对生活重新进行了理解,她知道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生活。而摇滚乐唱片则是她接触艺术的第一个媒介。当时许多摇滚乐队请前卫艺术家设计唱片封面,苏被封面的美所打动和震撼。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这件事?答曰艺术家。于是,尽管苏在那时还没有展露出任何艺术天赋,她还是报考了艺术学院。从此开始涉足当代艺术并逐渐崭露头角。






[41楼] 往往说 2009-03-05 22:14:33
苏的首部影像作品Making Out with Myself就因其暧昧的同性恋倾向饱受关注,为了配合作品的情绪,我将其译为“和自己做”。“和自己做”记录了苏和自己的塑料头模型的热吻过程。这个灵感来自于公交车广告。一次苏走在纽约街头,巴士从她身边慢慢驶过,她不经意地抬头看到了车身广告是一个女孩在和自己接吻的图像,同一张面孔,两对红唇火辣交缠,苏被震到了。随后产生了“和自己做”这段影像。她和自己的模型接吻了八次。刚开始对她来说有点尴尬,喝了红酒催情,也没找到感觉,而且头像的嘴开得有点小了,使得她舌吻很费劲。但是还好渐入佳境,在片子里呈现出的是激情缠绵的投入。

[42楼] 往往说 2009-03-05 22:17:00

2006年Quickening(加速)是苏的一部力作。这是一个没有道德的道德故事,一个没有结果的神秘谋杀案。这部电影使用了不协调的叙事策略,经常在场景里加入不和谐的音乐,但奇怪的效果却是令人满意的。故事很平常,分别用两个女主角的不明原因的谋杀作为开头和结尾,她们都是被人追赶、刺杀、然后被某个身份不明的人吊起来。







[43楼] 往往说 2009-03-05 22:19:25

暗喻和图示意向是苏一以贯之的手法。在她作品中经常出现船、感恩节等意向图示,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苏批判殖民的一种暗示。但是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牵强。因为苏的风格始终在变,她任自己在各种类型间游走没想过要固定下来,这一方面使得她每次都彰显出强大的创造力,但同时却也让她的作品感觉杂乱不知所云。对此,可以套用苏在电影结尾的一句话:“美只存在于神秘之中,美就是神秘。”







[44楼] 往往说 2009-03-05 22:21:00
NO.9
Sue de Beer 苏 文/往往

1973年生于美国,现居柏林、纽约。

苏是一个作风硬朗、大胆的女性艺术家,她不苑囿于某种艺术手段,照片、装置、影像和雕塑等各种形式皆为她所用,来实现她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苏读书时可不是个乖孩子,总是在学校惹麻烦,被认为是脾气暴躁又胸无大志的学生。那时候她也不正经上学,不是和男朋友去看电影就是和男孩们去听重金属的演唱会。

电影院里光怪陆离的世界让她对生活重新进行了理解,她知道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生活。而摇滚乐唱片则是她接触艺术的第一个媒介。当时许多摇滚乐队请前卫艺术家设计唱片封面,苏被封面的美所打动和震撼。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这件事?答曰艺术家。于是,尽管苏在那时还没有展露出任何艺术天赋,她还是报考了艺术学院。从此开始涉足当代艺术并逐渐崭露头角。

苏的首部影像作品Making Out with Myself就因其暧昧的同性恋倾向饱受关注,为了配合作品的情绪,我将其译为“和自己做”。“和自己做”记录了苏和自己的塑料头模型的热吻过程。这个灵感来自于公交车广告。一次苏走在纽约街头,巴士从她身边慢慢驶过,她不经意地抬头看到了车身广告是一个女孩在和自己接吻的图像,同一张面孔,两对红唇火辣交缠,苏被震到了。随后产生了“和自己做”这段影像。她和自己的模型接吻了八次。刚开始对她来说有点尴尬,喝了红酒催情,也没找到感觉,而且头像的嘴开得有点小了,使得她舌吻很费劲。但是还好渐入佳境,在片子里呈现出的是激情缠绵的投入。

2006年Quickening(加速)是苏的一部力作。这是一个没有道德的道德故事,一个没有结果的神秘谋杀案。这部电影使用了不协调的叙事策略,经常在场景里加入不和谐的音乐,但奇怪的效果却是令人满意的。故事很平常,分别用两个女主角的不明原因的谋杀作为开头和结尾,她们都是被人追赶、刺杀、然后被某个身份不明的人吊起来。

暗喻和图示意向是苏一以贯之的手法。在她作品中经常出现船、感恩节等意向图示,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苏批判殖民的一种暗示。但是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牵强。因为苏的风格始终在变,她任自己在各种类型间游走没想过要固定下来,这一方面使得她每次都彰显出强大的创造力,但同时却也让她的作品感觉杂乱不知所云。对此,可以套用苏在电影结尾的一句话:“美只存在于神秘之中,美就是神秘。”
[45楼] guest 2009-05-06 20:50:42

[quote]引用第39楼往往说于2009-3-5 22:10:44发表的:
NO9
Sue de Beer 苏 文/往往

1973年生于美国,现...[/quote]

[46楼] ba-ba-ba 2010-11-22 23:50:2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