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艺术界调整计划应对变种病毒疫情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677   最后更新:2021/08/16 10:59:5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21-08-16 10:59:55

来源:福布斯  Nana


由K11 Art Foundation(KAF)主办、国际当代艺术杂志ArtReview策展的《BREAKING THE W**ES破浪》,近日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展出。《破浪》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14位(组)艺术家的作品,“破浪”的含义有多种解读,是波浪拍打海岸时的持续不懈,也是逆流而上、破空而出的行动。它试图在当下传达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在逐渐进入一个重塑之中的后疫情世界时,我们应当对新的潜能抱有信心。

《BREAKING THE W**ES 破浪》展览现场图


每件作品都以一种“对话”的形式展出,以凸显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在展览中游走于工作和游戏之间,涉及议题涵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迁徙和流动的状况、剥削与合作、新技术的潜能,以及艺术家与其同行合作或对话的方式——无论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时空阻隔。

《BREAKING THE W**ES 破浪》展览现场图


展览试图显现出艺术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或替代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并在其中定位自身。

史莱姆引擎创立于2017年,是一个位于上海的艺术家团体,由李汉威(左上)、刘树臻(右上)、方阳(左下)和善良(右下)共同策划,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形态、展览策划与观展方式。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已展出过,展览地点包括上海的新时线媒体(CAC)艺术中心(2020)、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0)、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画廊(2019)、昊美术馆温州馆(2019)等。


在本次展览上,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团体史莱姆引擎,带来了一个名为《海洋》(Ocean)的作品。《海洋》是史莱姆引擎开发的一款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艺术体验类游戏,这款游戏与100多位艺术家合作。“《海洋》这件作品中,合作的艺术家也来自世界各地,与整个展览想要呈现‘世界联结’的主题内核非常契合。”方阳说。

史莱姆引擎作品《海洋》


史莱姆引擎充分利用了虚拟空间无所不能的优势,一次集结了上百位艺术家,将作品放置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在这个数字化、无尽、虚拟的海洋中,我们看到,每一件艺术品都以“孤岛”的形式漂浮着,油画或动画,雕塑或3D模型……那些在传统线下艺术空间内很难共存的、横跨几个艺术次元的作品,共同出现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它们安安静静地矗立在海的中央,随着虚拟波浪的起伏缓慢地荡漾,静静地等待着我们。

《海洋》


“《海洋》呈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想法,更是在映射人们当下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在史莱姆引擎看来,“破浪”在当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人类经历了全球疫情的肆虐后,人们应该怀抱一种‘乘风破浪’的心态。”玩家们可以拿起手柄,翱翔在广阔的海洋去浏览这些艺术作品,感受当代艺术带来的震撼视听体验。此时,游戏是一个展览中的“展览”,也是一个数字美术馆的“传送门”。


艺术世界一直由传统艺术主导。但近年来,我们看见愈来愈多新一代艺术家因应着新时代的发展正在发生改变。创立于2017年的史莱姆引擎,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和善良四位热爱摄影、设计和动画的“95后”年轻艺术家倾力打造,他们以数字科技为媒、为题,创作出一件件颠覆我们在传统“白盒子”中所见的数字艺术作品。史莱姆引擎没有将互联网当作实体机构的替代品,而将其视为在现实世界几乎无法复制的、具有数字和虚拟媒体特性的平台。他们对展览制作的可能性、对艺术类观众线上和线下的参与期望展开了具体的想象。一直以来,史莱姆引擎都在致力于数字空间的探索,试图去打造一种超越任何现有展览的全新展览模式。

史莱姆引擎x丁力


“史莱姆引擎”,这个听起来有些特别又略带趣味的名字,艺术家们似乎有他们自己的解读,“‘史莱姆(slime)’是一种没有局限性的粘土,寓意着艺术的可塑造性,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形式,它可以自由创造、混合、杂糅各种不同的元素、材料,正如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把不同艺术家作品的材料混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作品。而他们的作品也如‘搜索引擎’一样包罗万象,如‘游戏引擎’一样加速创新。”李汉威解释道。在他看来,艺术本身的作用,就是创造出新的东西,破除固有的思想。“我们希望打破这种局限,借助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空间,展现出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超距感应》


传统的艺术空间,无论是以线上还是线下的形式呈现,都以衬托艺术品位目的,而史莱姆引擎所构建的空间,则直接参与到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中,这种“双方互动”形成了一种艺术品与空间的共生关系。作为一个线上的平台性组织,史莱姆引擎善于将艺术集合,并穿插、安置于日常经验之中。基于对既有现实的戏仿与重构,他们以一种整合式的拼贴美学创造出新的现实,并以此对当下所处世界中的结构与秩序作出了批判性反馈。


他们试图跳出美术馆的局限,试图在互联网的线上空间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否正在引领一种新的艺术潮流,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在慢慢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能打下有着“史莱姆引擎”独特风格的烙印。

《侏罗纪》


在史莱姆引擎的公众号里,已经发布了数场线上艺术展,艺术爱好者们可以在虚拟迷幻的场景中自由穿越,从《超距感应》的赛博城市,到《侏罗纪》的原始丛林;从《洞》的诡异地穴,到《太空站》的浩瀚宇宙……艺术品仿佛在空间里野蛮生长,而空间,则成为了我们视野所及的、最壮观的艺术品,这种奇妙的交融带来了仿佛梦境一般的观感,极度令人沉迷。

《版图》 - 易承桃 《XXX屹立在大地上》


史莱姆引擎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电影经典,也常以反乌托邦景象和整饬的未来主义制造/测试实验室为特色。他们用三维建模软件搭建场景,再以不同3D软件兼容合作达到想要呈现的效果。城市高楼、海洋深渊、过山车和荒岛……都会成为作品的场景。当这群年轻人被问及创作灵感来自何处时,他们调侃道:“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创作灵感。”


在喜爱史莱姆引擎作品的艺术拥趸者中,一线城市90、00后的年轻一代占了绝大多数比例。他们构建的类似游戏的线上空间,使用的是一套当代人最熟悉的语言体系,观众可以轻松掌握操作规律并参与其中。“相比到传统冷冰冰的实体艺术空间,这批Z世代年轻人,他们十分热衷通过手机去参与线上展览的互动,通过游戏的视觉呈现去换一个角度欣赏艺术。前一代人或许会认为这种艺术呈现形式非常别出心裁,会反思,但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而言,这些形式即日常所见,太熟悉了。”李汉威补充道。

史莱姆引擎x丁力


在疫情期间,相较于实体展览,线上展览“更便捷”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要将线下的展览复刻到线上,并非所有的实体展览都适合。有时要根据不同的主题而定,盲目的复刻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线下展览中,不同空间往往有各不相同的局限性和优势。但线上展览中,展览本身的局限性几乎是零,而且有很多超出现实空间的优势,比如物理上重力的约束就不存在了;没有交通的限制,电脑/手机就可以观展;展览空间没有边界了;作品的容纳量也上不封顶。线下布展更像是‘填空题’,观众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作品本身。史莱姆引擎的线上,制作时自由度很高,空间本身就带有很多信息量,和作品组合起来会是比较综合的视听体验。”善良解释说,“其实我们做的展览和其他一些线上展览还是略有不同。他们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线下的环境,而我们则是把互联网、游戏引擎,把这些可以利用的点发挥出来,所以呈现出来才会不一样。”

作品《头条》,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那比艺术中心和Rhizome联合委约创作


今年1月,史莱姆引擎在没顶画廊推出展览项目“假日”,此次展览是这群年轻95后艺术家们第一次大型的线下作品呈现,而展览中的《版图》与《头条》首次在线下展出。史莱姆引擎的《头条》系列作品1、2(2020)创作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至暗时刻”,2020年,严苛的物理隔离措施让数字媒体得以顺理成章地占有了平凡生活的全部:如果说病毒的暴发、扩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社交习惯,那么增殖和传播更为迅猛的数字信息,势必重塑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在2020年疫情期间,没日没夜被网络上的图像轰炸,心力交瘁却又对一则则新闻图像的出现趋之若鹜。铺天盖地的新闻,人们无法辨别真假,于是,他们决定去创造一份“假新闻”,“我们对报纸的头版头条进行改编,从特写报道、政治新闻、天气预告,到科普健康、广告甚至是美食烹饪,通过结合多名艺术家的创作与线上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推出一种全新的合作与生产创作模式,同时也映射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头条》系列作品包含了现实报纸中所有板块,却不止于此,由艺术家作品组成的另一种“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观,网页中VR全景、弹幕系统、运动的图文等等,让报纸这种传统传播载体增添了魔法与赛博的气息,也使得“头条”成为适应当前网络环境的宣传工具。作品以新闻页面和节目的形式,用粗体标题展示了一个虚构全球性公共事件下的集体关切,在此,艺术家炮制的“钩状病毒”(hookvirus)也不再是流行病学概念上的传染病,而是充斥了新闻头条的数字讯息。艺术家赋予病毒以绮丽外形,“钩状病毒”传播、变异、开始介入个人生活、攀上娱乐花边新闻、甚至插手国际政务。每一条看似虚构谐谑的头条新闻似乎都和这种病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面对时,是否可以在这些轰炸式的新闻中去辨别其真伪性,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

《头条2》,2020,上海广场


2020年9月,史莱姆引擎带着《头条2》系列出现在上海广场的同名群展中,与徐震®、陆平原的作品共同亮相。跨越了三层楼的超大屏幕滚动播出着新闻编辑室的模拟采访、产品生产线和落在数字花田中的彩票球的画面,硕大的作品在博得观者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感悟和深思。通过这些展览,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需要图像和数字内容。

《版图》 - 易承桃 《XXX屹立在大地上》


“《海洋》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我们的转变。”李汉威告诉我们,“从《海洋》之后,我们开始对一些议题进行深刻的探索和探讨,比如《海洋》针对的是疆域问题;而后的《版图》则通过对各国的地标建筑进行碎片式搭建,将生活于世界各地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展示在拼接的版图中,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同质化问题。此外,我们还对所有事情都进行了系统的组织,每个新项目都强调创意的可持续性,同时,我们也在努力为年轻艺术家们建立属于他们的社区。”


如今,与史莱姆引擎合作过的艺术家中,除了有徐震®、杨振中、陆平原、周啸虎等著名艺术家外,还有包括摄影师廖逸君、音乐人和跨领域艺术家33EMYBW,以及互联网艺术家Wang New One等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大咖。同时,他们也与代理其作品的没顶画廊共同制作的一系列公共作品。而他们的合作范围已从互联网扩展到线下的大型商场。他们将自己定位于不可商品化和商业化之间,坚持以艺术价值优先,力求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着一种最佳平衡。


这群成长于网络世代的年轻艺术家,正带着他们的特立独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已成功“改变”了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常规审美。未来,他们更希望联动建筑领域,试想,当建筑被虚拟化,人们带着VR或AR,走进虚拟建筑空间的那一刻,又将会有怎样的沉浸式感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