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做一个集体:Raqs媒体小组的艺术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792   最后更新:2021/08/10 11:52:0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欧卖疙瘩 2021-08-10 11:52:02

来源:艺术界LEAP  赖非


在历经了现代中国剧烈社会变化的都市建筑里,一定藏着一些幽灵。它们栖居在人类生活的负形空间中,悄然观望着人间烟火 。在LEAP 2021年春夏刊“幽灵派对“特别制作的这部都市野史集中,历史的魅影在这些事故发生地、“网红”建筑、电影片场、名人旧居、传说诞生地中若隐若现,在中国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重变奏中暗暗地拨动音调不和谐的琴弦。


福绥境大楼

Fusuijing Building

王拓影像作品《痴迷录》中的福绥境大楼远景,原片为彩色

王拓,《痴迷录》,2019年,单频道4K录像,彩色,有声,20分钟33秒


位于北京白塔寺西北胡同群落的福绥境大楼曾享有“人民公社大楼”、“社会主义大厦”和“共产主义大厦”的盛名。一些建筑研究者称它为北京的马赛公寓。福绥境大楼楼高八层,楼体呈“Z”字形,体量宏伟,在1958年用建设人民大会堂的余料建成,是北京最早装有电梯的居民楼,也是典型的“大跃进”时期的产物。当年能够入住福绥境大楼的居民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大楼的305室曾是艺术家张伟在1970年代的家,也是当时尚未成形的“无名画会”最早的据点。有着社会主义时期闪耀历史的福绥境大楼在今天却是北京有名的鬼楼之一。因设施老旧且缺乏维护和修缮,福绥境大楼在2004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重大安全隐患,住户被陆续腾退,原本的三百多住户在之后几年中减少至仅剩二十几户,大部分楼层为废弃状态。夜间的福绥境只有局部的光亮,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楼。都市传说中的福绥境大楼是灵异事件的频发地,一说大楼曾是文革期间红卫兵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而楼后就是埋葬被迫害者的乱葬岗。2014年,鬼片《诡捌楼》在此取景,将关于楼中文革冤魂的传说搬上银幕,影片虽烂却成功助长了福绥境闹鬼的声名,福绥境成为社交媒体上鬼楼探险的热门地点。早在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北京市近现代历史保护建筑名录中,福绥境大楼位列第二,名单上的建筑原则上不得被拆除,且外立面不得改变。但在之后的十几年中福绥境大楼的状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这栋曾经的共产主义大厦的未来依然迷雾重重。


隆福寺

Longfu Temple

隆福寺区域,图右为改造前的隆福大厦。北京东城,2010年
摄影:杨圆圆


北京孩子多多少少听说过隆福寺过往的恐怖故事。在我童年的大部分记忆里,隆福大厦都是那个像纸扎房子一样,内部是已被烧尽的虚空、头上还顶着一座被整体平移的寺庙的神秘建筑。地处北京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却常年荒废,隆福寺是街坊口中那个被诅咒了的地方。隆福寺始建于1452年,所在的区域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火。1901年的大火烧毁了当时寺庙的殿堂。1993年的另一场大火摧毁了1988年在邓小平带领的资本主义建设热潮中建成的隆福大厦,北京第一家配备中央空调、引进自动扶梯的现代百货大楼的内部被十几个小时的大火烧成灰烬。之后隆福寺区域经历多番定位调整却不见起色,地处市中心的偌大商业园区人迹罕至。2019年,经历了几年改造计划的隆福寺园区以文艺新地标的面貌重生,迎来了木木艺术社区和WeWork等时髦产业的入驻。经过一番士绅化改造的隆福寺园区虽然被赋予了现代主义的光鲜皮囊,却依然弥漫着令人生怯的氛围。被胡同居民区包围的隆福寺园区又文艺又空洞,其空间叙事和国内四处开花的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一些海外城市的案例并无太大差别。一个幽灵,资本主义的幽灵,在园区上空游荡。2021年3月,一名工人在木木美术馆顶楼露台施工时意外坠落至死,事件并未在艺术行业引起重视和公共层面的讨论。这场人伦悲剧是对表面勃兴的文化产业的一记深刻讽刺。


武康大楼

Wukang Mansion

武康大楼,上海徐汇,2019年


武康大楼是上海旧法租界地标性的建筑。它坐落在淮海路和武康路三十度角相交的夹角处,有着类似纽约的熨斗大厦那样的楔形设计。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原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在武康大楼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红打卡点之前,关于武康大楼的网上搜索总能召唤出一些幽灵——充斥于租房网站上的一些并不实际存在但被作为吸引客户的钓饵的幽灵房源,以及楼中住户撞见鬼的故事。据说,人们不止一次看到一个白影在无人居住的七楼阳台上游荡,有人相信那是女演员上官云珠的幽魂,甚至说秋天在走廊尽头还能闻到上官云珠生前最爱的香水味道——伊兰树和橙花香。这大概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投射,尤其是在诸多都市传说和网络野史将上官云珠1968年跳楼自杀的地点错误地指认为武康大楼之后(上官生前曾在武康大楼七楼走廊尽头的公寓居住,但最后结束生命的地方是另一处公寓)。不可否认的是,在那疯狂的十年间,武康大楼和上海当时为数不多的其他高层建筑一样,成为了被折磨的灵魂寻得最快解脱的地点。据官方统计,文革时期从武康大楼跳楼自杀的一共有十人,其中一人幸免于难。亲历了那个时代的老人们还记得武康大楼当年的别名——上海跳水池。


合肥路592号

592 Hefei Road

合肥路592弄25号门外,上海黄浦,2021年


上海黄浦区合肥路592弄25号是艺术家张充仁(1907-1998)的故居,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私人画室。张充仁在欧洲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所绘的《丁丁历险记》中的角色“中国张”的原型。上世纪30年代张充仁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求学时结识了埃尔热,两人成为挚友。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仁回国参加救亡运动。1936年张充仁在合肥路592弄25号创办了充仁画室,一楼为素描班,二楼为水彩班,三楼为雕塑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张充仁坚持授课三十年,直到文革开始,画室被迫停办。张充仁受到残酷的批斗,油画被红卫兵用刀破坏或烧毁,雕塑被砸,本人被下放到郊区的农场,被迫住在牛棚里。1977年,张充仁获得平反,相隔了四十多年与埃尔热再次取得联系。1981年,两人在布鲁塞尔重逢,半个世纪的风霜过去,故知的情感却难以弥合立场的分裂,泪水与拥抱注定多过语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