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界大换血,这个爱中国的浪漫策展人接管蓬皮杜中心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082   最后更新:2021/06/29 11:11:15 by 天花板
[楼主] 另存为 2021-06-29 11:11:15

来源:贝浩登


织物的回忆,2006年至今. 综合材料互动装置.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李明维:禮 Li, 礼物与礼仪

  时间:2021年5月25日 - 9月12日

  地点:慕尼黑维拉斯托克美术馆


慕尼黑维拉斯托克美术馆(Museum Villa Stuck)近日首次展出李明维历年来的15件作品。此次展览涵盖艺术家过去三十年的装置和表演作品,以馈赠和接受礼物的仪式为中心,其中观者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李明维将艺术视为一件无形的变革性的礼物,鼓励观者参与其中的歌曲表演、讨论与沉思时刻。他的艺术实践甚至开辟了应对大流行病带来的社会影响的方式。


“李明维:禮 Li, 礼物与礼仪”旨在赞美时间和奉献的施与受。艺术家受儒家礼仪(禮)影响至深。这个观念包括对礼节、仪式、礼物和规矩的思考。展出以此为基础,探究好客的姿态以及给予和领受的仪式。如此次特展中展出的代表作品《如沙的格尔尼卡》(Guernica in Sand),是13公尺的作品版本,由多名人力协助、耗时900个小时、使用7000公斤的彩色砂子铺地作画,展览期间邀请观众在沙画上行走,李明维与其他表演者再一同用竹扫帚清扫沙地,借此让观者体验绘画的转变,并传达材料的短暂与启示性。


2020 年,该展览曾在严格的 Covid-19 卫生措施下在柏林的格罗皮乌斯博物馆(Gropius Bau)展出。当前的疫情和相关防疫限制让人们如此敏锐地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此次展览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合来反思礼物和仪式作为社交姿态的价值。


展览前夕,维拉斯托克美术馆发起了对三个作品项目感兴趣的参与者的征集。艺术家当时正在为《织物的回忆》(Fabric of Memory)寻找纺织纪念品。《修补计划》(The Mending Project)需要参与者在博物馆里缝补衣服,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对话。而《客厅》(The living room)则邀请慕尼黑市民在展览的背景下展示他们的个人收藏。

织物的回忆,2006年至今. 综合材料互动装置.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织物的回忆》在弗朗茨·冯·斯托克(Franz von Stuck)的餐厅展示了带有回忆的织物物品。李明维请求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寻找承载记忆、丰富情感生活并由此讲述故事的织物物件,从提交的作品中挑选一些放在木盒里展示,并附上相关故事叙述。“《织物的回忆》灵感来自我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因为我不想进去,妈妈让我想想我穿着的夹克,这样当我在幼儿园中感到需要她时,就能想象她把我抱在怀里了,最后我同意去了。为了给我做那天穿着的衣服,她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学习缝纫。”在非疫情时期,艺术家邀请观众脱下鞋子,走到木台上,打开盒子。故事读完后,盒子被重新系上日本传统的真田带,包装成给下一位观众的“礼物”。目前这些盒子是打开展示的。物品可以帮助维系与某些不复存在或已然失去的时刻、人物和地方有关的情感和情绪。这些被选中的织物物品和与其相关的个人故事见证了人们与事物关联的情感,从而揭示了潜在的人际关系及其强大的影响。

修补计划,2020. 综合材料互动装置. 摄影:Laura Fiorio.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Gropius Bau

《修补计划》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17. 综合材料互动装置.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贝浩登



《修补计划》中,工匠在缝补或修改观众的衣物时与他们进行对话。这些过程创造了一个分享的空间,使对话开启成为可能。李明维住在纽约和巴黎。2001年,在等待亲人是否在双子塔911袭击中幸存的消息时,他开始着手修补。《修补计划》是这个仪式的延伸。观众被邀请把他们的破损衣物带来,由工匠来修补,同时彼此分享对话。与日本的金继工艺——用金漆来修补陶器的传统类似,中国和台湾的修缮技术“锔瓷”采用的是米胶和钉子。在这些文化实践中,修复过的物品并没有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被视为不再那么有价值。在《修补计划》中,五颜六色的修复品被有意识地留在桌子上,作为对时间、奉献和对话的提醒。桌上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记录主人姓名和职业的标签。修补过的衣物通过丝线与墙上的线轴相连,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装置,就像一张网。展览结束时,艺术家剪断丝线,把衣物归还给它们的主人。

客厅,2000年至今. 综合材料互动装置.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贝浩登



个人邂逅往往是李明维作品项目的创作初衷,在这些作品中,李明维表达了他对付出时间和奉献的迷恋。这位艺术家尤其重视主持人的作用。在《客厅》中,慕尼黑的收藏者被邀请作为主持人展示并与陌生人分享他们独特的藏品。艺术家在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担任常驻艺术家时开始了这个项目。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1840-1924)是一位传奇艺术赞助人和主人,她的房子和收藏构成了博物馆的基础。李明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藏方式,他对物品如何开启一个话题很感兴趣。对于慕尼黑版的《客厅》, 艺术家发起了一个公开征集拥有独特收藏的参与者的活动。由Böhmler和Poliform家居提供家具,《客厅》邀请参观者逗留其中,是一个展览中的展览。17周的展示过程将展出15个收藏。主持人会定期到场分享他们的收藏故事。这一系列的展示以做为教学工具的解剖标本开始,然后是慕尼黑独立杂志、自制乐器、橡皮收藏、20世纪30年代的陶瓷、雪花球、泰迪熊、griffelkunst手写笔画、一个私人艺术收藏、橙色的收藏、带相片的纺织纪念品、巧克力包装纸、外卖物品、来自“诗作邮筒”的珍藏作品和火柴盒车。


展览的核心是观者本身。李明维的参与式作品项目开辟了一个展开相遇的公共场域。社会互动在这次展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体现承载情感和体验的象征事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观者被邀请在情感、心智和身体上参与个人作品,因为有些作品只能是这种参与性创作的结果。李明维敏锐地收集个人故事,并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编织出一个相遇的社交网络。他的艺术共情地表现为对参与对话的邀请或是一面镜子——用于自处和对社会的憧憬。展览引导观者经历直接交谈、正念、沉思和相遇。所有人都受邀成为艺术家集体同理世界的一部分。


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整体标准以及展览中与观者的互动反映了当代艺术在社会话语方面的相关性。归根结底,李明维的作品在将艺术理解为一种社会政治声明的激进方式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改变了观众和机构的态度,并引导我们思考未来的行为方式。

拍摄: Matteo Carcelli.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贝浩登



关于艺术家


李明维1964年生于台湾,在巴黎和纽约两地生活和工作。作为国际上成功的艺术家,李明维在众多重要博物馆举办过个展,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和东京森美术馆。曾参加威尼斯、里昂、利物浦、台北、悉尼和惠特尼双年展以及亚太三年展。他的展览“欧洲调查,李明维:禮 Li, 礼物与礼仪”曾于 2020 年在柏林格罗皮乌斯博物馆举行,并从2021 年 5 月至 9 月在慕尼黑的维拉斯托克美术馆展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