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艺术正当红,国内种子选手都有谁?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976   最后更新:2021/05/13 12:42:25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服务员 2021-05-13 12:42:2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一场由博伊斯的思想、艺术和行动引发的讨论
在博伊斯诞辰一百年之际再展开......

论坛:为什么在今天

谈论博伊斯(不)必要的?



发起:昊美术馆、《艺术新闻/中文版》

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16:00-18:30

地点:ZiWU誌屋,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2号楼 Academy

与谈人:葛宇路、Thomas Hirschhorn、欧宁、蒲英玮、向在荣、杨振中、周啸虎、现场公众

观察员:金佐宁、李素超、王懿泉、袁佳维

协调人:付了了、孟宪晖


*此次活动免费,需提前线上报名预约


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线上直播


2021年是博伊斯诞辰一百周年,由《艺术新闻/中文版》与昊美术馆和共同发起的主题论坛“为什么在今天谈论博伊斯是(不)必要的?”旨在激发当今语境下对博伊斯思想和创作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行动。

论坛将以博伊斯影响或其工作中与之产生对话的艺术、学术工作者和公众作为与谈者,展开一次跨国界的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无阶层的对话。

如您对以上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欢迎到现场参与这场讨论,您可以写信到以下邮件地址发来您的参与意愿和个人陈述,届时我们会与您确认参与现场讨论的邀请。

mengxianhui@modernmedia.com.cn


论坛流程


线上部分(中英文):

与谈人:葛宇路、Thomas Hirschhorn、欧宁、蒲英玮


主旨发言:

  • 葛宇路:博伊斯的旧瓶里还能装什么新酒?

  • Thomas Hirschhorn: Why I Love Joseph Beuys? (为什么我爱约瑟夫·博伊斯?)

  • 蒲英玮:改良现实主义与发明身份政治:从博伊斯的一张草图说起

  • 欧宁:蜂巢思维与社会雕塑



现场部分(中文):

与谈人:向在荣、杨振中、周啸虎、现场观众


主旨发言:

  • 向在荣:I Love [boiz], [boiz] love(s) Me

  • 杨振中:无处不在的……

  • 周啸虎:艺术引擎或社会剧场




与谈人发言结束后,观察员金佐宁、李素超、王懿泉、袁佳维将做出简要回应,并邀请现场公众作为与谈人一起加入讨论。


关于与谈人


葛宇路|Ge Yulu


葛宇路 1990 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2018 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实验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 带。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 的动态关系。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他近期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日本名古屋(2019); 无界艺术季, 扉美术馆,中国广州(2019);“家的变迁”,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中国北京(2018);“应 力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2017);“抗体——新视觉艺术节 2017”,华美术馆,中国深圳(2017);CAFAM 双年展—— 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他曾入围 2019 艺术 8 青年奖以及第十三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 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葛宇路”荣获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 创新奖”。

托马斯·赫赛豪恩|Thomas Hirschhorn


托马斯·赫赛豪恩1957年生于瑞士伯恩。1978至1983年间,他于苏黎世高等艺术学院求学,并于1983年搬至巴黎,自此长居巴黎。托马斯·赫赛豪恩的作品大量展出于美术馆,画廊及艺术展中,其中包括: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及2015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2年)、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2006年)、第55届卡耐基国际展(匹茨堡,2008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2011年)、巴黎东京宫三年展(2012年)、第9届上海双年展(2012年)、第10届欧洲宣言展(圣彼得堡,2014年)、南伦敦画廊(2015年)、奥尔胡斯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Fotogalleriet(奥斯陆,2017年)和科索沃国家美术馆(2018年)。

托马斯·赫赛豪恩的“在场与生产”项目包括:“我可以从你这里学到什么,你可以从我这里学到什么(批评工作坊)” (Remai现代美术馆,萨卡斯通,2018年)、“葛兰西纪念碑”(布朗克斯,纽约,2013年)、“永恒的火焰”(东京宫,巴黎,2014年)、“Bijlmer斯宾诺莎节”(阿姆斯特丹,2009年)以及在威斯巴登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Sperr” (2016)。

托马斯·赫赛豪恩的英文著作《批判性实验室:托马斯·赫赛豪恩著作》由MIT Press出版(2013年)。书作《葛兰西纪念碑》于2015年由Dia艺术基金会和Koenig Book共同出版。

托马斯·赫赛豪恩在每一个美术馆、画廊机构、空间的展览或是展于公共空间的作品中,都坚持自己对于公共开放性的主张。托马斯·赫赛豪恩曾获多项艺术大奖,如马塞尔·杜尚奖(2000年)、约瑟夫·博伊斯奖(2004年)、库尔特·施维特斯奖(2011年)以及梅雷特·奥本海姆奖(2018年)等。

欧宁|Ou Ning


欧宁,2003年和2005年拍摄了两部城市研究纪录片《三元里》和《煤市街》,2009年担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创办《天南》文学双月刊并任主编,同时发起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共同生活实验的碧山计划2016-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教授中国城乡研究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两门课程。2019年至今担任波士顿艺术、设计与社会研究中心(CAD+SR)高级研究员。

蒲英玮|Pu Yingwei


蒲英玮,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最高嘉奖。蒲英玮的工作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强烈乌托邦热情的观念艺术实践。艺术家将其在公共领域中所践行的多重媒介与身份叙事理解为一次全面的动员。以个人史作为一个绝对的出发点,通过展览、写作、设计、讲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工作,艺术家试图生产一种跨越了种族、国家、伦理等宏大命题的“元政治”。这种政治与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同样复杂并充满悖论。


近期个展/个人项目包括:“晦涩历险:思辨波普与泛中主义”,SSSSTART,上海;“写真伦理:中非影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厦门,2020;“时间,历史,我们(为何而战)”,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蒲英玮与中国资本”,没顶画廊,上海,2020;“蒲英玮,或1989年之后的虚构”,器空间,重庆,2019;“双重帝国”,新中法学院,里昂,2018;“宛若真实”,Galerie Sator画廊,巴黎,2018;“蒲英玮与吉姆·汤普森建筑事务所”,J: GALLERY,上海,2017;“游牧小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近期群展包括:“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文献集:七个线索”,泰康空间,北京,2020;“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798艺术中心,北京,2020;“金汤”,CHAO艺术中心,北京,2020;“恶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恋舞神曲”,泰康空间,北京,2018;“登陆舒适区?”, 泰康空间-日光亭项目,北京,2018,“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上海馆/OCAT研究中心,上海/北京,2017-2018;“小说艺术”,OCAT深圳馆,深圳,2018;“全球定位”,乔空间&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上海,2017;“教学相长-第三届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等;近期策划项目:“华文码头:从唐人街到红色国际主义”,OCAT深圳馆,深圳,2020。他曾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2012),其文章《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获得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二等奖(2019);入围华宇青年奖(2018),入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2020),入选Gen.T亚洲新锐先锋榜单(2020),影片《访谈录》入选法国卡昂Si Cinéma电影节(2018)。


在近期的实践中,蒲英玮暂别了自留法时期所开展的流动性身份命题,转而的以思想阵营的分裂、帝国主义的回潮为新的工作背景,广泛学习并延续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与20世纪先锋派视觉遗产,并从革命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宣传两种异质同构的视觉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系统与历史视阈。

向在荣|Xiang Zairong


向在荣是昆山杜克大学比较文学助理教授及艺术副主任。他曾分别是于柏林文化研究院 ICI Berlin 及波茨坦大学德意志科学研究会DFG“小世界主义”项目博士后研究员。他写有专著《古怪之道:一种去殖民探究》(punctum books 2018)[中译:泼先生计划第五号]。他是柏林世界文化宫HKW “小世界主义周末”的主策展人,并与2020年编辑出版了同名画册(苏黎世diaphanes)。近期他作为超图像小组(董冰峰、向在荣、滕宇宁)成员策划了2021年广州影像三年展“我们,集体”主题展。目前他专注于对“跨二元论”及“山寨”这两个概念在全球南方特别是拉美及中国框架下的研究。

杨振中|Yang Zhenzhong


1968年生于浙江杭州,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他与徐震等艺术家们独立策划了十多场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当代艺术展,不仅大大活跃了上海的新媒体艺术氛围,自身的艺术也由此迈向国际艺术舞台。杨振中创作的核心主题,一方面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并持续关注生死议题,另一方面则是对空间的感知以及在政治和心理层面的空间利用。现从事录像、摄影、装置、互动等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展览策划。


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8);《始终》, 莫斯科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2013);《不要动》,北京香格纳(2011);《杨振中》,英国伯明翰IKON美术馆(2006);《轻而易举》,上海比翼艺术中心(2002)。重要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东京国立新美术馆(2008);《全球化城市》,英国泰特美术馆(2007)等。其作品不仅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 2007)、上海双年展(2002, 2016)、广州三年展(2002, 2005, 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 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周啸虎 | Zhou Xiaohu


周啸虎1960年生于中国常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周啸虎是中国视频动画的先锋人物,自1997 年起,他开始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并试验定格动画、视频装置等不同形式的创作。他的标志性风格是在影像和真实物体间创造出不同的图像层次,,他的作品反映了数字时代中,历史在其特定细节可能被放大、误读、篡改和遗漏的情况下是如何被记录的。周啸虎的创作自由跨越各种艺术媒介,涉及动画、录像、装置和综合行动项目等,近期又与中国民间提线木偶团体合作,以进一步推动综合艺术的“能量剧场”。

周啸虎作品2000年参展上海双年展,2001年参加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中国录像艺术展”,2004年在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参展“过去与未来之间”,动画录像《乌托邦机器》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展出并且被收藏,同年参展由哈罗德•泽曼策划的首届西班牙塞维利亚国际艺术双年展;2006年参加第5届亚太三年展;2007年作品在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馆、瑞士的伯尔尼美术馆展出;2008年作品展出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宫;2010年在韩国光州双年展推出作品《集训营》,同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实施教育行动项目《疯狂英语营》;2011年作品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和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年作品入选昆士兰现代美术馆“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的艺术”展;2012年参加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加坡美术馆最新亚洲当代艺术展。


此外,周啸虎的作动画品还参影了第4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和第56届洛加诺国际电影节,在第36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中获实验录像类金奖,2002年和2006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2014年到2015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驻地艺术研究奖项。


关于观察员

金佐宁|Gwendoline Kam


音乐人类学者、策展人、艺术家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后入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院,主修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专注于昆曲自2001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以来的传承、演变并探索其如何被利用于以想象、创造、定义和表演中国的文化身份认同。曾获邀策划并主讲2016上海双年展合作项目《声声相惜:印度古典声乐与昆曲工作坊》、刘海粟美术馆《昆曲·当代》读书会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学院 《设计“虚拟”:昆曲锣鼓与听觉叙事》等学术讲座。她创作的装置作品包括 《归》《因果之因》《因果之果》《是,我》等。

李素超|Li Suchao


艺评人、写作者


李素超,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伦敦佳士得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她的写作发表于ARTFORUM中文网、《典藏》《艺术界LEAP》《艺术新闻》、Ocula等艺术媒体平台。2020年参与策划由艺术家杨福东和实验影像中心发起的“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2019年获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二等奖。2017年被委派为第11届AAC艺术中国评审翻译。她的工作围绕广泛的与当代艺术和社会文化相关的议题。

王懿泉|Wang Yiquan


活络(Acts and Pathways)创始人


王懿泉,是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合伙人。他亦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先后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叙事空间硕士专业。2018年,他与设计师吴佳音在上海共同创立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

袁佳维|Yuan Jiawei


写作者、策展人


袁佳维,1990年生于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3年)。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2015年),以及建筑联盟学院,获历史与批判思维专业硕士学位(2016年)。曾策划展览“约书亚·纳塔森(Joshua Nathanson):生于野火”(2020年)、“海上丹迪”(2017年)、“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2018年),亦为ARTFORUM中文网、《艺术当代》、《艺术界》(LEAP)等媒体撰写文章。目前研究兴趣包括当代艺术的建筑媒介、(后)现代空间观念、边界美学及地理政治学相关。


关于协调员

付了了|Fu Liaoliao



付了了现任昊美术馆策展人,她将策展实践放置在当今社会的紧迫性问题和历史研究的交叉界面上展开,涉及社会经济体系与技术发展语境中的艺术介入和理论批判、现场艺术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其边界等。她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暗光”(2020)、“被打断的饭局”(2020)、“严肃游戏”(2019) 、“流动者会议”(2017)等,她亦曾为托⻢斯·赫赛豪恩、何子彦、厉槟源等艺术家策划个展。

孟宪晖|Meng Xianhui



孟宪晖,《艺术新闻/中文版》资深编辑,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