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聊聊:先聊“公共”,再谈艺术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786   最后更新:2021/05/13 11:46:37 by 开平方根
[楼主] wangxiaoer97 2021-05-13 11:46:37

来源:巴塞尔艺术展


《Turn into its own loop I》(2020),邝镇禧,图片由艺术家和TKG+提供


香港艺术家最近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本地甚至全球发生的文化和政治变化的推动。这种融合在邝镇禧的装置《Transcend into Knots》中得到体现,作品探讨香港政府在实施隔离和封城政策之下的隔绝、孤立和监视状况,TKG+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呈现。展位将化身成医院的问诊室,设有用三角形装饰彩旗做成的医用隔帘,和由纠缠的电缆绘画覆盖的墙壁。

《莫妮卡》(2018),黎卓华,图片由艺术家和刺点画廊提

邝镇禧是香港当代艺术家中,以跨领域实践表达香港作为世界交汇处的超现实主义面向的一员。由刺点画廊(Blindspot Gallery)呈现的黎卓华亦然,她的作品《莫妮卡》取材于香港著名演员邱淑贞1992参演的电影《赤裸羔羊》的剧照。曾在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CHAT六厂)首次展出的《莫妮卡》是一个大型装置的一部分,装置映射了香港这个著名购物天堂里的零售建筑,作品参考了数十年的展示和制造技术,及它们与个人集体叙事之间的关系。

左:《Body Container - Tr**el Maps (Kid)》(2019-2021),陈丽云;右:《Tr**elling Into Your Bookshelf》(2019-2021), 陈丽云,图片由艺术家和弗劳尔斯画廊提供

记忆和制造的主题同样塑造了陈丽云的作品,这位由弗劳尔斯画廊(Flowers Gallery代理的艺术家用“KNITerature”手法将书籍和地图等印刷品变成纺织物,以构成雕塑、装置和表演的基础。通过“KNITerature”,陈丽云找到了象征全新材料和主观现实的方法。

《产物,残物》(2020),陆浩明,图片由艺术家和德萨画廊提供


由德萨画廊(Sarthe Gallery)代理的陆浩明将带着全新作品及《产物,残物》参与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原计划在去年取消的香港展会中展出的《产物,残物》,是一块大型由红色和粉色聚苯乙烯材料,和从香港海滩上收集的熔融海玻璃一起砌成粗糙珊瑚形状块。

《蘑菇群(5)》(2020),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和刺点画廊提供


类似地,杨沛铿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融入他探讨生物与技术结合的作品中。来自其“晚菇群”持续创作系列的全新夜灯将在刺点画廊的展位展出。林东鹏用丙烯酸、墨水或木炭在木头上刻画了被风吹拂的花朵,作品《花花草草(十二)》将在同展位中呈现。绘画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娴熟地表达人类居住对环境的影响的特有能力。近年来,林东鹏在其作品中引入了表现性、地点性和时间性的元素,从而创作了更大规模的概念装置。今年在香港艺术馆的表演《镀影》,是林东鹏用永久性黑色墨水笔在大楼的窗户随着暴风雨过后的雨滴印子描画,将原本将会退去的洗涤痕迹向公共呈现。

《Frog Spring Brings Prosperity》(2019),“蛙王”郭孟浩,图片由艺术家和10号赞善里画廊提供

“连续性”是更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像林东鹏这样与中国水墨艺术有渊源的艺术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打破传统。自称“九龙皇帝”的曾灶财,通过在基础设施上描绘精心设计的涂鸦,复刻殖民时期的香港景象。而将由10号赞善里画廊呈现的“蛙王”郭孟浩早在1970年代末于中国内地开展里程碑式的实验行为艺术,随后持续以他“蛙王”之名将中国书法融入公共表演中。

《花花草草(十二)》(2020),林东鹏,图片由艺术家和刺点画廊提供

与其通过净化来自不同媒体的声音,年轻一代艺术家以喧哗诠释城市经历,反映当下的探索模式取代了对形式的严格控制,这通常增加了人们在生理、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变化之下对空间的关注。陈翊朗的《The Bridge》将是他今年秋天在安全口(Gallery EXIT)个展的预告,拓展了他带有恐怖和神秘风格的具象绘画手法。陈翊朗过去的创作取材自中国的“鬼”文化,而这幅画参考了1900年代早期的催眠表演,一个在现实引发中潜在焦虑的情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