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 即将展出|三个展 TRI-SOLO:柯好理、尼克·科斯马斯、陆明龙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130   最后更新:2021/03/05 15:50:2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陆小果 2021-03-05 15:50:25

来源:MaoSpace


弄堂里的西洋镜Scenic Line Of An Alley

展期 Date|2021.1.28-4.30, 周一(Mon)至周五(Fri), 10:00-18:00

地址 Address|Mao Space,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西路56弄29号 No.29, Lane 56, West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艺术家 Artists|刘毅 Liu Yi, 郭熙 Guo Xi, 刘国强 Liu Guoqiang, 吴俊勇 Wu Junyong, 郝经芳&王令杰 Hao Jingfang & Wang Lingjie


写在前面:

“弄堂里的西洋镜”系列访谈


Mao Space隆重呈现群展:“弄堂里的西洋镜”。本次展览呈现了刘毅、郭熙、刘国强、吴俊勇、郝经芳&王令杰五位(组)艺术家的绘画、影像、装置等多媒介作品。这些作品宛如呈现在弄堂底的崭新西洋镜,艺术家们各自以独特语言表达着记忆和此在的留存与转换,以及自身经历并理解的现实如何被纳入新的叙事系统。


对于此次展览,Mao Space与每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采访。每期我们将专访一位艺术家,了解其创作理念、作品与展览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对作品中的公共性话题的看法等等。


本期对话艺术家刘国强,毕业于中国美院新媒体专业,创作媒介涉及影像、装置及平面。对他来说创作源于内心的敏感,更是一种工作习惯。作品中呈现的平面性、重复感与秩序,向我们展现了艺术家内心理性又矛盾的真实世界。

弄堂里的西洋镜|展览现场


Q1:您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诸如方形、矩形等视觉符号,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找到这些符号并使之成为您的艺术语言?


刘国强:最开始在自己创作中出现这系列的东西,是源于绘画的思考,因为最开始绘画给了我一个问题,是关于绘画本身究竟是什么,我还是从最终落地在展厅里的作品,也就是最终呈现的样子去理解这些图形,它们关乎很多我想的问题,比如画布的形状,包括与内容的关系,色块的角度,以及常识里对这些图形的理解,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源于对概念的理解,图形也不例外。

秩序20210111|刘国强

50 x 40 cm X2

亚克力 喷漆

2021


Q2:结合您此次的作品,谈谈您对展览“弄堂里的⻄洋镜”的理解?


刘国强:对一个新地址的美好的向往与理解,也包括了对作品在不同环境给人新奇的感受。


Q3:您的作品非常的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请问您在生活中是否也十分的理性、有规律?


刘国强:我生活中跟创作中,都是一个纠结的人。我对自己的生活节奏一直不满意,总觉得没有在一个轨道上,这也是我一直困扰的事情。


Q4:请与我们分享一下对您影响较大的艺术家。


刘国强:我看到的每一件作品,只要是引起共鸣的作品,都会有很大的空间让人思考。对物派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弄堂里的西洋镜|展览现场

曲线的秩序|刘国强

15 x 36 x 10cm

铝板、铁、铜 Metal

2020


Q5:您聊到艺术的时候,您说艺术源于敏感、敏感比想象力更重要,那么在您的作品中,这种敏感具体如何表现?


刘国强:这牵扯到我的工作方式,这是每个艺术家都不同的方式,我经常跟别人比喻,在我潜意识里,有一个陷阱,这个陷阱类似于一种职业病,时时刻刻堤防那些掉入其中的,或是视觉,或是思维的猎物。敏感在我这里不是特别奢侈的东西,更像是工作习惯。


Q6:在您的创作中,是否会考虑到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及其可读性?


刘国强:互动是一个比较表面的概念,可以是思维的,可以是肢体的,每件作品,每个艺术家都会与观众互动,只不过互动的环节比较多样,但最基本的是,好的艺术家在思维层级一定会跟观众有思维空间的互动

消失的图像 1# |刘国强

12.5 x 16.5 x 4.5cm

录像

2016 - 2020


Q7:您认为您的创作(影像、装置及平面)是否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考虑到您的许多作品体量比较小,然而对于大众而言, 公共艺术往往需要一定的体量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对此请问您怎么看?


刘国强:公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公之于众的不一定是公共,交头接耳的也不见得是隐私,我觉得公共与体量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一个愿意把作品拿出来展示的艺术家,本身就是公共的。


刘国强,1988生于山东省 2011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居杭州。创作媒介涉及影像、装置及平面。内容多以概念的多维⾓角度剖析日常,视觉上直接,简练。

个展:“参照物”盒⼦美术馆,广州(2020);“List”Riverside,杭州(2020)“图形”单⾏道画廊,北京(2019);“打开的直线”想象⼒学实验室,杭州(2018);“移动的图像”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联展:“漫长的问候”华宇青年奖 UCCA,北京(2020);“在场”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8);“闲散者的广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折叠现实”Galerie Huit+MAO SPACE,香港(2017);“我们何以成为我们”言午画廊,上海(2017);“凝视与出离”其门艺术4,北京(2017);“车马之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抵抗的涌现”泰康空间,北京(2016);“重置已知”毛空间,上海(2016);“时间翻页”雅昌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6);“我该何其幸运与你不期而遇”tong画廊,北京(2016);“蓝顶美术馆媒介研究-影像-张莉娸收藏展” 蓝顶美术馆,成都(2016);“墙势力-首届墙报艺术家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small is beautiful”季节画廊,北京(2015); “我成为你的迷宫”1933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5);“不是影像”亚洲艺术中心,台湾(2015);“一个有意思的展览”西泠画廊,杭州(2015);“大地备忘录”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