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奖2011-2020十年获奖者全名单:其创办者艾伦·鲍内斯留下的艺术遗产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988   最后更新:2021/03/04 11:00:50 by colin2010
[楼主] 橡皮擦 2021-03-04 11:00:50

来源:艺术界LEAP  李素超


LEAP 专题

2020,朋友们“动不动”


新年伊始,LEAP邀请身边的创作者以一种向内挖掘日常经验的方式来检视和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动不动”是一种中间状态,介乎频繁的改变和长久的维持之间。它们或许仅仅是不太连贯的意识闪回,却又持续地塑造着我们的经验和感知;可以说,也正是这种“动不动”维系着我们与扰动剧烈的外部世界微弱而又强韧的关联。这些几乎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动不动”,将如何与每个人一年之中的具体境遇和思考产生新的联结?




编按:过去一年展览延期或取消、美术馆关闭、国际旅行受阻的情况,对艺术界自身和艺术工作者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冲击。在迷茫、猜测和应激反应的共同作用下,每个个体的应对方式都有殊异,但“感受”也许是由本能发展而来的、最为基础的对抗方式——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仍在热切希望回到一个能够自由观看和接触的世界。本篇专题文章中,艺术写作者李素超就此分享了她在疫情之中与之后应对隔绝、倦怠与“内卷”的一些经验。


2020年初,当所有人都被困在家里时,我受民生美术馆之邀写了一篇关于彼时心境的短文。而今已过去整整一年,却感觉像是发生在不久之前的事。泡汤的国际旅行计划和接连取消的国际展览提示我,原本习以为常的地理和身体意义上的“动”竟也成为一种奢望;但在另一方面,这也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学会独处、自省,去接触一些陌生的领域,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此种思想层面的“动”构成了在去年的诸多意外事件中我所能做出的调解。


总的来说,去年对我而言在工作上并没有太多变化,我仍然做着身为一名艺术评论和写作者应该做的工作,也没有改变将这一工作持续下去的想法。因为不曾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所以跟各大艺术媒体或机构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而这必然倚靠许多人的认可和信任,在此我希望对他们表达感激。疫情期间我逐渐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也时刻提醒自己学会对周遭的人和事心怀感恩,对现实生活中微小事物多加体会,才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里。


年前看完电影《心灵奇旅》(Soul),其中对生命的“火花”(spark)的找寻使我立刻又想到了加缪,他在其早年的《反与正》、《婚礼集》等散文集里即表现出了他对尘世和生命中那些细微之事惊人的感受力。“云来云去,阳光时隐时现,于是金合欢花花瓶里溢出灿烂的金黄。此情此景可谓足矣。稍有微弱的光照,我便产生不可名状的喜悦”(《反与正》,1937);“人家向我建议的一切,无非是要卸去人们自身生存的负担。而看到贾米拉天空中巨鸟缓缓飞翔,我所要求并得到的,恰恰是某种’生存的负担’ ”(《贾米拉的风》,1939)……生命的“火花”其实就藏于对最稀松平常、简单朴素的事物的切身感受之中。


我对2020最深刻的记忆也正是潜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里。它们是疫情缓和后公园里初开的花合着3月的春光,同小别一段时间后的朋友们的聚餐,是数月后重新开放的展览和大大小小的开幕,是重启的国内旅行,是氤氲灯光下人头攒动的音乐现场,也是在电脑前赶进度的许多个深夜和时不时的焦虑,是忙碌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丝倦怠,亦是独处时或混迹在人群中的一点寂寥。2020年,“内卷”一词在互联网爆红,正是由于大多数人与之产生的强烈共鸣。既然“内卷化”就是当前的现状,则应该思考如何行动,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警惕自我的不断损耗。“学会感受生命中的细微之事并心存感激”,导致全球暂时性停滞的新冠疫情如此教导了我。这也会是我们对抗内卷的一种方式。生命本身的非理性是狄奥尼索斯式的,艺术往往是其直观的一种表现。


去年,我参与策划的一项由杨福东和实验影像中心共同发起的青年实验影像计划“未来未来”促使我去进一步拓展对“未来”的认识。我看了一些谈及此概念的文章和作品,发现思考未来总是容易让人陷入恐惧或虚无中。英国已故文化理论家马克·费舍(Mark Fisher)用“遗失的未来”(lost futures)一词指出未来缓慢取消(cancellation)的状态,在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创造的“幽灵学”(hauntology)基础上发展出有关文化“幽灵学”和被取消的未来的论述。他从当代文化层面细分了“幽灵学”,指出我们自新自由主义以来陷入的文化僵局。


人们不再期待未来去构建全新的世界。新自由主义要求的是解决眼前的问题,取得快速的成效,去重复业已成型的旧的文化形式。这提示着我如今文艺界正在出现的“内卷化”——加速主义更加映衬了文化创新的迟缓。这是我在去年年末才真正自觉认识和思考的现状,也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艺术文化界的创作者和实践者应该警惕的。我想就先从前文提及的对非理性的个体生命的肯定,和对生命中细微之事的切实感受出发。


李素超,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独立艺术评论写作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