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职美国总统后,在办公室里放了哪些艺术品?
发起人:八卦连环掌  回复数:0   浏览数:1040   最后更新:2021/01/23 19:58:43 by 八卦连环掌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21-01-23 19:58:43

来源:NYLON尼龙


虚拟和现实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史莱姆引擎看来,除了物理上两者还不能流畅的互通,其他界限已然消失,甚至虚拟要来得更为真实。


就在上周末,藏在沪上山海关路的没顶画廊悄悄办了一场奇幻聚会,奇幻在于你在这儿除了可能遇到很多熟面孔,也会发现不少躺在你收藏夹里的作品,而当你对着这里新展出的作品忍不住自言自语道“总算是看过一回线下了”,耳边很可能还会飘过来一阵疑问的声音——“不是说这儿有展览吗,展览在哪儿呢?”


展览在哪儿呢?这话如果是搁在其他艺术家身上,你可能还会为他们捏一把汗,但是放在数字艺术团体史莱姆引擎(Slime Engine)这里,这话完全可以变得乐观起来,“大家被图像欺骗,认为是在现实空间中的展览,这充分说明现实与虚拟重合了。”


史莱姆引擎这个名字放在这两年,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完全不陌生,这个创立于2017年,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和善良这四位年轻艺术家共同策划和运营的线上虚拟平台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形态、展览策划与观展方式”,并且在线上及线下均发布过不少作品。他们以浏览器为基底,在线上创造出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

作品《头条1》

由方阳、李汉威、刘树臻、善良共同创作


当线上的虚拟世界被搬移至线下将会是怎样的场景?没顶画廊做了这么一次尝试——以“假日”为主题,将史莱姆引擎的部分作品集结式呈现。在度假因飞行与出游受限而变得困难的情况下,你还可以在这里感受一次被创造的“假日体验”。而趁着在虚拟空间内感受假日的同时,我们“抓住”史莱姆引擎这个团队,以对话的方式探寻到了一些感兴趣的题眼所衍生的回答。


目前史莱姆引擎已在线上线下发布过多个项目,往期在主题的探讨及拟定上是否会有一些特定的面向?而这些面向在某种角度上来看是否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我们前十一次展览主要关注于线上虚拟空间的呈现、作品与空间的结合、观看互动方式的革新这三个方面,每一次展览相较于前一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新尝试。从“海洋”开始,我们在已有基础上,更注重通过每次展览/项目来表达出我们所关注的一些社会性议题上的态度。


过山车、荒岛、海洋、深渊等等,史莱姆引擎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在地理位置或者说场景的选择上是否有一定的偏向?


会选择能够打破物理常识和对空间的常规认知的一些科幻感、幽闭感、恐惧感的场景。

易承桃《XXX屹立在大地上》

羊喘儿《广告:柔软革命》

谢林佑《伟大机器二号》

善良《baby,2019》

李希《石头、玻璃和许多其他事物》


之前的表述有过这么一句话,“将艺术集合,并安置于日常经验之中”,如何理解?


融入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集合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我们也认为这代表了当下时代的普遍精神。将这些精神植入到我们选择的各种议题当中,会使我们的艺术语言更具有这个全球化网络时代的特征。


如果说在表现形式或是主题的拟定中,有部分是从日常经验中获得,那么你们所关注的这些日常生活都包括哪些切面,是否有什么核心词汇可以来概括?


很难有一个核心词可以完整概括,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求改变,当然会有经验在其中。我们的工作是利用新媒介新工具来表现对社会以及世界的看法。



第十一期方阳 x 33EMYBW x Bysanz 三人联合项目


你们曾经有说过作品“海洋”对你们来说标志着某种转变,如何理解这种转变?


1)我们更注重表达态度,从“海洋”开始,每一期都有针对和讽刺的对象;

2)艺术家资源的扩充,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愿意来与我们合作;

3)线上观看技术的升级;

4)产出质量的提升。


史莱姆引擎目前已有的交互方式都有哪些?是否有正在计划或是准备中的进阶版互动方式?


提到交互方式,我们会选择作品合适的交互技术,不会因为一个新的技术出现,就直接去使用它。每次展览也会根据展出空间和具体的作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呈现。


同一件线上作品在落到线下后,会希望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吗?你们觉得在呈现方面,或者说通过作品与观众实现互动方面,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使观众更好的浸入其中?


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层面,就是线上和线下的呈现区别,很多时候传统的录像作品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时候所传递的内容并不会有什么改变,甚至会削弱影像本身的凝视感。但如果一件作品本身就是在线上的,那么当它转移到线下的时候带来的其实是一种增值,它可以成为影像,可以处理成某种装置,更多的还能产生互动,并且我们相信观念的传达要比普通的声光电带来的沉浸更击中人心。

“假日”展览现场,位于没顶画廊


你们会持续保留互动游戏中的多重视角吗?比如这次在“假日”展览的互动游戏中,有观看与被观看的两个视角,以及造物主和原住民这样的角色。


这倒不一定,不过多重视角也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无论是游戏中还是线上线下作品的感受,多重视角无疑会给我们提供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


作品《变种》


你们会认为史莱姆引擎的项目大多为严肃命题吗?要怎样来拉近同观众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吸引观众成为其中的参与者?


我们需要通过史莱姆引擎的每一次项目来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和态度。我们拒绝媚俗的作品,并且相信一件好的作品即便只是被简单地放置,也依旧会吸引来观众。


独特的视觉风格也算是史莱姆引擎的一大特点,那么在视觉风格的塑造上,你们会有怎样的标准?


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就是整合式的拼贴美学。其实从成立至今,都一直没有刻意去塑造视觉风格,这个是工作流程(各个艺术家独特风格、多软件、互联网的贴皮美学等等)自带的。


作品《变种》


你们的项目从拟定到最终执行一般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是否有遇到较难推进的情况?


执行项目前,我们会有大量的讨论,直至所有问题全部清晰,才会正式开始制作,所以实际的制作周期其实非常短。比如“海洋1”,与一百多位艺术家沟通联系、制作作品、制作游戏,加起来用了不到两个月。


史莱姆引擎以合作的方式来为年轻艺术家建立社区,那么在这个社区中,艺术家的类别是否有所区分?或者说,在合作艺术家的选择上是否有一定的标准?


我们会去选择媒介表达上更愿意去做全新尝试的艺术家。另外,我们每一期线上展览都会依据当时的主题和目的去挑选气质相合的艺术家。


作品《史莱姆工厂》


如何看待数字艺术的趋势化?你们认为现在又处于怎样的趋势中?


很正常,摄影技术诞生后,也出现大批不画画而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电视机出现了,录像艺术不也是趋势,但是新的技术诞生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艺术的永恒性,我们经常自嘲我们是公众号式的创作,但这应该也是趋势中艺术的一种新可能。


是否有在计划或是设想一些跨界合作?


之前有过个别跨界合作案例。我们也在探索这种商业与艺术合作的可能性,这不单单是将艺术作品当作广告供应商的背景板,更多的希望是一种本质上的合作进步。也一直有各种项目联系我们,有合适的就会做~


本次在没顶画廊的展览名为“假日”,那么就近期看来,你们又打算怎么度过自己的假日?


新计划在继续,我们平时都要上班/上学,放假才能全心投入创作。

“假日”展览现场,位于没顶画廊


既为创造虚拟世界,那么也来为自己打造一个虚拟角色:如果你们真实的出现在自己所创造的数字世界中,试想一下你们分别会以哪种身份来出现,TA将具有怎样的特质与能量,又会在怎样的场景做着什么任务?



方阳:杀人狂,看谁谁死。

李汉威:新手村的NPC给主角指向错误的方向让他不能通关。

刘树臻:能改变一切的人,任务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做。

善良:想做神,外观是一只有翅膀的野豹,并拥有异星灾变里唤灵者的能力。


分别说一件你们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吧,以及适当给到原因。


方阳:Jordan Wolfson的《Female Figure》,可能这就是天才吧。

李汉威:Damien Hirst的《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是我看到过最震撼的展览了。

刘树臻:鈴木康広的《ファスナーの船》,长得跟拉链一样的船,开动时就像拉链把海拉开一样,很有趣。

善良:Marguerite Humeau的作品,可能这就是一见钟情吧。

作品《头条2》

由方阳、李汉威、刘树臻、莫少龙、善良、易承桃共同创作


三句话内吸引大家前来史莱姆引擎所创造的虚拟世界。


愉悦先行,提供语境,创造现实。


你们眼中的同龄人都具有哪些特质?


冷静,早熟,目标明确。


如果有刚出校门的学生想要往数字艺术家的方向发展,你们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多看,多分析,不要局限在一种材料上,很多时候灵感可能来自于同行业毫不相关的事情。

采访、编辑:E2

图片来源:史莱姆引擎、没顶画廊

*史莱姆引擎“假日”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可前往没顶画廊观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