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在海边做“新”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062   最后更新:2021/01/21 10:48:32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21-01-21 10:48:32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潘昭


从石材的自然形态到人工可雕琢的“似玉”极致,杨振中试图让观众感知的是当下技术能够给予自然物以多大的转变,当然,锁链所蕴含的束缚意义又给这些作品多了一重暗示。


潘昭谈
仁庐展览
杨振中“现形”

安装底座


上海黄浦区尚文路133弄,曾是清代丁日昌所办的龙门书院,也是上海中学的发源地。这片在地图上被标记为龙门村的地方,其所在的老西门街道,2014年曾被公布为“黄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一个当代艺术机构——仁庐就隐藏于此,而当下展出的是艺术家杨振中的个展“现形”。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步入铺满青砖的院落,直面观众的是金属脚手架撑起的一块青石,蜿蜒于巨石沟壑间的锁链光洁、崭新,细看才能发现,环环相扣的结构恰生长自石头本身,尽管作品整体的朴素感与周围环境并不违和,而展厅中依据同样逻辑创造出的《现形 ∞》、《现形 H》、《现形 M》,用名称中的符号暗示着作品的形态。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现形 M》,彩霞石,31 x 21 x 12 cm,2020


这是杨振中首次以石雕的形式呈现作品,锁链形态的初衷是让它可以活动,但并非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的那些精致的、抽象的、能够依靠风力运动的雕塑。从石材的自然形态到人工可雕琢的“似玉”极致,杨振中试图让观众感知的是当下技术能够给予自然物以多大的转变,当然,锁链所蕴含的束缚意义又给这些作品多了一重暗示。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的草图与成品并置,提供了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与现实局限下的差异。这让人联想到许多展览、作品,从构思到呈现间的诸多变数。然而当下所见已是杨振中可以找到的极限,数字自动化系统在加工业的应用也贯穿着创作的过程。他的草图是由专业人员转化为数字模型,再导入机器人手臂系统后实现的。但更精细的打磨仍需依靠人工来完成。

艺术家手稿

机器雕刻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展厅中独立放映的影像作品《清凉》道出了劳动的过程,也是整个展览的核心,甚至,这是一件最“杨振中”的作品。福建惠安县崇武镇的石雕是泉州一带石雕的代表,这个“中国石雕之乡”的石材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总值占当地大半,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工人戴上口罩,操作着电动工具打磨石材的场景也在此随处可见。“现形”的作品从这里诞生,在《清凉》的慢镜头下,工人劳动的场面被记录下来,嘈杂的打磨噪声中,他们抬头望向拍摄者的瞬间被延长成了某种“凝视”(gaze),看与被看的行为建构了主体与对象,主体与他者,但在多重目光的交织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又面临着转化,展厅中的观众成了被凝视的对象。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在这件作品中,多种杨振中作品中曾出现(运用)过的拍摄手法展现出艺术家思考上的一脉相承。从2006年的《看店》到2008年的《黑板》、2013年的《栅栏》、2017年的《栅栏》,极具日常感和生活气息的场景被杨振中通过拍摄的方式完成多种镜像结构,也营造出剧场化的氛围。2015创作的影像作品《伪装》,记录的同样是车间里工作的员工,而他们头戴的面具,与《清凉》中的口罩显然具有某种联系,2020年疫情又给作为生产资料的口罩加上了更多一重含义。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有趣的是,杨振中以发源自福建闽南地区的南音铺垫出拍摄地点,这一古老的音乐向来被视为“雅集型传统音乐”,本身颇具备阶级、神话、信仰等象征,“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在李叔同的《清凉》词中,同样身为劳动者的观众,与镜头中的石雕工人完成了一个视觉上的“全景监狱”,而这一切恰发生在曾被人称作今日上海之“源”,未来上海之“根”的老西门街道,因无数劳动者介入而逐渐发展起的这个城市,又何尝不似《现形》系列作品那般逐渐“现形”。



杨振中个展《现形》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仁庐及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