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槟源:做艺术,就像进山打猎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261   最后更新:2021/01/15 19:26:08 by 陆小果
[楼主] colin2010 2021-01-15 19:26:08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现形》展览现场

***沿着福建崇武的海岸线飞过,拍下海边空旷石场的景象。这座自古盛产花岗岩石料的滨海小镇不仅培育了历代技艺精湛的石雕工匠,还拥有很多家石雕加工厂。镜头转到一家工厂内,大型搬运设备开足马力运送着巨大的石块,工人们或在雕凿、或在打磨。他们在工作中的某一时刻会抬起头来注视镜头,在片刻的目光对峙后又重新回到工作状态之中。这些片段构成了杨振中影像作品《清凉》。目前,这部影片与艺术家新作《现形》系列正在仁庐展出。

《清凉》(截帧),杨振中,双频影像,2020

杨振中利用3D雕刻技术及人工技法,从大小不一的石块中雕凿出链条,使其从石料本体中“现形”。这批作品是杨振中在雕塑领域首次探索实践的成果,也是艺术家对于“劳动”再一次的凝视与讨论。《现形》系列的灵感来自一块纯白色卡拉拉大理石。“一般而言雕塑是固态的,尤其是石雕”,杨振中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谈到,“我从石头本质属性去考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灵活的物体,具体就体现成链条的形式,它可以被摆放成很多种形态。”这块白色石料最终被制作为新系列的首件作品《现形L No.1》。

《现形》

链条是《现形》系列一以贯之的元素。这些链条从石材中直接切割出来并进行打磨,环环相扣,两端消失于石材本体中。为了实现这个复杂的结构,作品需要分成几个制作步骤:在挑选好石料后,艺术家使用电脑对其进行3D扫描建模,在软件中设计链条的形态和位置。在具体制作时,首先通过3D雕刻机雕刻出浮雕雏形,在此基础上再请石匠进行镂空雕刻和打磨。在整个过程中,3D雕刻技术与石匠的手工艺都不可或缺。

“这批作品放在以前不太可能做出来,因为我在给石头建模后要顺着这块石头的自然形把链条埋进去,包括每一个环的变化角度都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可能不是人工能做到的”,杨振中谈到。3D雕刻技术是这批作品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机械手臂无法实现镂雕与打磨工作,这些只能由石匠手工完成。纪录片展现了《现形H》的制作过程:石雕工人在杨振中指挥下镂雕链条环节,当一个链环脱开后,工人需要用手调整脱开环节的角度继续雕刻,而这正是机器无法做到的细节。“我觉得在创作的过程中,人的工作在两头,机器的工作在中间。作品从人的创意出发,通过机器的辅助去完成一部分劳动,但最后还需要人的工作进行收尾”,杨振中解释道。

《现形 H 》,杨振中,青石,2020

《现形》

普通石雕厂的日常主要是批量生产寺庙或墓园的订单,因此这家工厂与杨振中的合作显得有些特殊:每件作品的创作都如同一次不可重复的**。艺术家在制作石雕前并没有设定一个框架,而是在选好合适的石料后再设计链条的形式。“有些时候我很清楚我需要石头带一层石皮,但其实有一半也是赌的,谁也不知道石头里面什么样”,杨振中谈到。《现形V》在创作前其实并不是一块完整的石料,前面一半已经被切掉了,正是这块平整的切口让杨振中想到挖一个甩到前面的链条。“所以这些都要碰的,当我遇到和自己的构思比较契合的石头就可以开始做一件作品”,艺术家表示。

杨振中在石雕加工厂工作中

对最新机器人雕刻技术的运用是杨振中这批新作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但在艺术家看来,无论雕刻技术再如何发展,它永远创造不了人为赋予的那一丝“灵性”。“石雕厂里的机器其实可以雕出一个完整的石狮子,它的形状都没有问题,但总觉得神气不够”,杨振中谈到,“当工匠去雕刻一张脸,他会在无意识中给雕塑的表情或者眼神赋予一种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让这张脸有了灵性。但机器做不到这一点,那种微妙的东西还是靠人的感觉去实现。”工匠与机器的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作为人类,有着各种缺陷和毛病,这反而是艺术家认为的创造力的来源:“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而且每个人的毛病各不相同,这是机器永远做不到的。”

《现形》

杨振中没有为影片《清凉》设计复杂的情节,而是选择从日常出发点去拍摄石匠工人们的工作:带着口罩的男人或女人忙于手中的活计,面部表情淹没在工厂的扬尘之中。但他们间歇地对镜头的注视又让这部作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记录片。“我创作的进入点往往是日常的。在《清凉》中,我仅仅是让工人在工作中抬一下头”,杨振中谈到,他用慢镜头的拍摄手法强化了抬头这个“打断”动作,“我希望通过’打断’来产生戏剧演员在表演中突然脱离角色的间离效果。”

《清凉》展览现场

这种对角色的短暂脱离不仅仅体现在影片中,还被艺术家应用到石雕之中:当链条从石料中挖出后,工匠们留下的痕迹被杨振中刻意保留,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所有工人劳动的痕迹都在上面”,杨振中就此谈到,他认为雕刻链条的同时,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痕迹也被保留,也是一种“间离”。“挖刻链条的痕迹最终就在与链条成品并置的时刻让观者产生一种间离感,让他不仅能看到结果,同时还能看到整个发生的过程。”

《现形》

这些印刻着劳动痕迹的石雕错落分布在仁庐室内空间、庭院和露台上,与老洋房空间和街巷烟火气产生了微妙的张力。仁庐在这次项目中既是承办者,也扮演了激发者的角色。仁庐在2017年发起的一次海外考察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起点,杨振中正是在这次考察中拜访了意大利卡拉拉的采石场,从而找到了新系列的灵感。“我们希望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中去,而且会把比较好的工作室、工厂资源分享给艺术家”,仁庐画廊总监孙瑾谈到,“我们希望化被动于主动,帮助艺术家尝试一些新的媒介,一起合作开发新的作品系列。”

仁庐拥有的工厂资源也解决了本次项目受今年疫情影响的危机。由于疫情,艺术家原定要在意大利制作的作品不得不转移到国内完成,最终确定的这家福建崇武地区的石雕加工厂曾多次参与艺术项目,与杨振中合作因此较为流畅和顺利,确保了展览的准时呈现。“仁庐与艺术家合作的思路是比较特别的,通过它提供的制作机构、媒介的资源,可以实现艺术家无法仅凭自己实现的想法,另外就是能够激发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杨振中谈到。(采访、撰文 / 张尧)

杨振中在意大利卡拉拉采石场考察


现形

仁庐(上海)

展至2021年2月21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