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白纸 | 1月16日昆明当代美术馆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099   最后更新:2021/01/12 10:36:39 by 展览预告
[楼主] babyqueen 2021-01-12 10:36:39

来源:绝对艺术


近年,全球艺术界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女性艺术上。女性艺术家在美术馆、画廊乃至艺术机构的曝光愈加频繁,女性艺术史学者、女性批评家、女性收藏家和女性博物馆馆长等也获得了斐然的成绩。女性艺术的呼声高涨,艺术界在调整性别分配的边界的同时,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也再次被提及。

波拉·彼薇《无题》 麝香,咖啡 150×200×78cm 2008 Courtesy Perrotin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先生作为著名的批评家和美术理论家,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他站在国际高度和我们阐述了“女性艺术经历了从古典艺术的无性别,到后现代艺术的唯性别化,再到当代艺术的去性别化的演变历程。”

王端廷

1961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四次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 年)、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 年、2010 年、2018 年)。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已出版译著 20 部。发表论文三百多篇。


ABSOLUTE与王端廷的对话


ART ABSOLUTE : 近年来,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乃至女权成为讨论的焦点,如泰特现代美术馆任命首位女馆长弗朗西斯 · 莫里斯(Frances Morris)、关于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呈现,以及艺术品市场上,女性艺术家价位有了明显提升,在您看来,女性力量崛起的契机或背景是怎样的?

王端廷 :女性艺术在中国崛起至少有二十余年,在我的印象中,1995年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是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个联合国国际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女性艺术在中国的崛起。1998年,贾方舟策划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是中国女性艺术首次集体亮相。之后,陆续有很多关于女性艺术的展览及学术研讨会推出,使女性艺术有了较为系统性的学术阐释。在我看来,女性艺术在中国的崛起是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强化的现象。

在近十年内,女性艺术家群体的扩大、女性艺术展览的增多以及艺术市场上对女性艺术家的追捧,共同促进了女性艺术的发展壮大。女性艺术出现了价值观的转向,即女性身份在创作中被日渐淡化。在近五年内,女性艺术家不愿意参加女性艺术群展,而是倾向参加不显示性别身份的展览。

路易斯·布尔乔亚 《细胞(黑暗的日子)》 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材  304.8×397.5×299.7cm
2006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 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
摄影:Jiaxi & zhe 龙美术馆(西岸馆),2018 年

ART ABSOLUTE : 女性艺术或女性主义的先锋性在当代是否依然存在?

王端廷 :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是两个概念,女性艺术不带有观念色彩,而女性主义则是一个具有政治含义的概念,它标榜的是女性的独立社会地位和男女之间平等的政治权利。不过,在今天的西方,女性主义不具有先锋性,也就是说女性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历史问题,而在中国,问题则比较复杂。我们在谈任何问题时,中国与西方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只有优秀的中国艺术家能够跟得上西方前沿的艺术思潮,大多数艺术家落后于先锋艺术潮流。我只关注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最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艺术现象。

波拉·彼薇《无题(驴)》 摄影 224 ×180cm 2003 Courtesy Perrotin

波拉·彼薇《PIZZA》 Unique 1998 Courtesy Perrotin

波拉·彼薇《妈妈,请不要再给我尿布了》 聚氨酯泡沫塑料、塑料、毛 122x158x99cm 2014 Courtesy Perrotin

ART ABSOLUTE: 您作为西方艺术史专家,三度公派出国访学。能否谈谈女性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王端廷 :我把女性艺术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我近些年在一些女性艺术研讨会中反复强调的研究成果。

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女性艺术无性别或无身份阶段”。现代主义及以前的整个艺术史,都是“女性艺术无性别无身份阶段”,那时女性艺术家屈指可数,她们隐藏在男性艺术家背后,被视为男性艺术家的附庸。她们在创作上,没有独立的身份,没有独立的题材,没有独立的艺术语言,更没有独立的价值观,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无身份或者无性别的阶段。不过,在西方现代艺术时期,有一小部分女性艺术家产生了独立的性别意识,出现了女性主义倾向的创作,如美国艺术家乔治亚·奥基弗(Georgia O'Keeffe)、朱迪 · 芝加哥(Judy Chicago),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 · 卡罗(Frida Kahlo)。

瓦内萨·比克罗夫特 《VBSS. 010. M(圣家庭)》 南苏丹系列 摄影 59x76cm 2006 Lia Rumma画廊

第二个阶段是“后现代主义女性艺术唯性别化阶段”。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先驱琳达 · 诺克林在1971年发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文,标志着女性主义观念的产生。而在此之前的1949年,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出版了著名著作《第二性》,从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及文学等方面,追溯了女性气质形成和延续的内在动因。

在这一阶段,女性艺术不仅强调艺术家自身的女性身份,更强调女性的独立,与男性地位的平等,甚至是对男性的征服。在文学界有所谓的身体写作,将女性生理特征作为创作的中心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后现代主义不仅主张性别的平等,同时也主张种族的平等。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大量女性艺术家崛起并受到国际瞩目,如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奇奇 · 史密斯(Kiki Smith)、辛迪 · 舍曼(Cindy Sherman)等等。我个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史上的时间段是指1979-1989年的十年时间,1979年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起始年份,1989年柏林墙倒塌既是后现代主义终点,也是当代艺术的起点。

辛迪·舍曼,《无题96号》,彩色印刷,61 x 121.9cm,1981,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第三个阶段是“当代女性艺术去性别化去身份化阶段”。此时,女性艺术家追求真正的性别平等,不仅在艺术语言和创作题材上追求男女平等,而且在价值观上追求性别平等。性别不再是评价艺术的标志,优秀女性艺术家不再愿意以女性身份参与艺术活动,也不屑于参加女性艺术团体。不过,虽然很多优秀女性艺术家不愿意以女性身份作为标识的展览,但客观上仍然有大量这样的展览,这是因为社会现实是复杂的,出于社会需求、人际关系和艺术市场等各种因素的考虑,有的优秀女艺术家不得不迁就这样的社会现实。

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也并非整齐划一,有停留在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也有停留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家,最优秀的艺术家已经跨入与国际同步的当代女性艺术的观念里。现象是混杂的,不是线性的。

瓦内萨·比克罗夫特《Beecroft in White Madonna with Twins 》 2006


ART ABSOLUTE: 您曾参加过“中国女性艺术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并以艺术家瓦内萨 · 比克罗夫特为例,诠释了意大利当代艺坛中女艺术家的崛起。女性艺术作为一个外来概念,对国内的女性艺术发展是否产生了影响?您如何看待东西方女性艺术的现状?

王端廷 :中国百余年的艺术历程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当代艺术。女性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

女性艺术在西方呈现怎样的状态?就我研究的意大利当代艺术来讲则具有典型意义。在意大利当代艺术领域,女性艺术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意大利历史上从没有像当代时期有如此众多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如瓦内萨 · 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波拉 · 彼薇(paola pivi)、格拉奇亚 · 托德利(Grazia Toderi)、拉拉 · 法瓦雷托(Lara F**aretto)和茜茜(Sissi),她们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蜚声国际艺坛,为世界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当下,得益于全球化时代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及艺术界的影响,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从未有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并享受这样高的学术地位。新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当代艺术书写已没有国别限制,这种书写也没有种族和性别的界限,因此,中国的一些优秀女性艺术家进入西方当代艺术的学术视野中。此外,由于中国的美术学院扩招,美术学院女性比例不断增长甚至多于男性,优秀女性艺术家的成才率也增长不少。

路易斯·布尔乔亚《母亲》 钢,大理石 927.1×891.5×1023.6cm
泰特美术馆收藏,艺术家 2008 年提供 图片版权 © 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
摄影:Jiaxi & zhe  龙美术馆(西岸馆),2018 年

ART ABSOLUTE: 对于女性艺术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待与愿景?

王端廷 :我希望社会越来越平等,从理想中的平等变为现实中的平等。这种平等并非口号而是落实到细节之处。我希望中国能够跟上西方的平等步伐,中国的女性不仅实现与男性的平等,还与人类文明世界所有成员平等,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