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中东铁路:张慧 | 长征空间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1   浏览数:1377   最后更新:2020/12/19 20:46:14 by 蜡笔头
[楼主] clclcl 2020-12-19 20:21:08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柏林洪堡论坛

© SHF / Photo: Alexander Schippel
©SHF / Photo: Guiliani I von Giese


柏林文化的新地标洪堡论坛(Humboldt Forum)在筹建了近20年后终于在12月17日正式揭幕。这座耗资近7亿欧元、占地三万平米的博物馆是德国迄今最为昂贵的文化项目。德国文化部长莫妮卡·格律特斯(Monika Grütters)称其为“一张国家的名片”。


然而洪堡论坛的开幕可谓一波三折。项目落成因施工事故和新冠疫情被一再推迟。德国举国自12月16日起进入二次封锁,洪堡论坛的开幕式也不得不临时转为线上。博物馆原计划每年举办上千场活动,接待约三百万名访客。但在疫情笼罩下,它目前只能提供线上直播和数字导览服务,何时能真正向公众敞开大门仍是未知。洪堡论坛的馆长哈特穆特·多格洛(Hartmut Dorgerloh)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虽然论坛在施工、组建管理层等方面曾遇到困难,如今又因疫情不得不暂时闭馆,但“我们非常有信心论坛在未来一年里将能够逐步全面开放。”

柏林洪堡论坛

© SHF/ Photo: Christoph Musiol


洪堡论坛所在的柏林城市宫(Berlin Palace)见证了柏林与德国近四百年来的历史。这座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曾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宫殿。魏玛共和国时期它变身为博物馆,第三帝国统治时期它前方的空地成为了纳粹集会的场所。在二战的炮火中建筑遭到严重损毁,随后由东德政府拆除并重建为共和国宫,一座“人民的宫殿”。他不仅是东德人民议会所在地,还容纳了剧院和保龄球馆等设施。


自2012年起,意大利建筑师弗兰克·斯特拉(Franco Stella)根据旧图纸忠实地重建了宫殿三面巴洛克式的外墙,但是临施普雷河的东立面,即原城市宫最古老的部分却保持朴素。结合当代的建筑语言,洪堡论坛的馆体融合了过去与未来。

柏林洪堡论坛东立面
© SHF/ Photo: Alexander Schippel


多格洛馆长在洪堡论坛正式揭幕现场点亮了20米高的“Cosmograph”。这一高20米、由5块LED屏幕组成的装置,是走进洪堡论坛最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作品——它既是艺术品,也将起到为观众提供资讯的作用。

柏林洪堡论坛底层大厅
© SHF/ Photo: Alexander Schippel


对公众敞开大门之后,洪堡论坛的底楼将是举行各种活动和临时展览的空间,同时还会呈现关于洪堡论坛所在地历史的展览。隶属于洪堡大学的洪堡实验室位于洪堡论坛的二层,自然世界主题的展览将是其未来展览与教育项目聚焦的方向。比邻实验室,一个致力于发掘柏林历史的展览即将拉开帷幕。原位于柏林市西南的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将逐步落地洪堡论坛的三层和四层。建筑的屋顶还设有餐厅和观景平台。

一间开放的实验室

取代一座传统的博物馆  

“我们成为洪堡论坛”——这是洪堡论坛开年的主题定位。在柏林与世界相遇相知是洪堡论坛的愿景。


之所以冠以“论坛”之名是因为它不将自己视为一座传统的博物馆,而是一个人们可以在此聚集并探究全球性议题的所在。在21世纪初建立的洪堡论坛并不将自己标榜为一座高高在上的知识圣殿,而试图充当一间开放的实验室。


作为一座世界性的博物馆,它致力于多角度讲述人类共同的故事并建立人类各段历史之间的新联系。这个参与性的空间欢迎所有人对社会和政治议题进行讨论和回应,无论其出身、年龄、喜好或是教育背景。全球各地的文化可在此相逢,人们可以在此以全新的视角再度了解彼此、拥抱彼此。


洪堡论坛开幕展览之一参与式展览“全球化的柏林”(Berlin Global)展览现场
© How&Nosm / Kulturprojekte Berlin and Stiftung Stadtmuseum Berlin/ Photo: Alexander Schippel


洪堡论坛得名于生长于柏林的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 1859)和威廉·冯·洪堡(1767- 1835)兄弟。兄弟二人代表的不仅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也是跨文化的研习与认知。亚历山大是环游世界的自然科学家,在南美游历期间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物都进行了研究,也认识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科学的关联性。比如他注意到奴隶制和种植园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也导致他支持废除奴隶制。威廉则是文化科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语言学。他通过对多种语系和语言的分析来探讨人类沟通的方式,以及超越语言的共享的情感。威廉也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洪堡模式”的全面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理念。“洪堡模式”将人文和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以更进一步培养对知识的吸收和文化的理解。洪堡论坛传承了兄弟二人的精神,将科学、艺术和教育结合,同时促进专家和公众间的对话,并认识到在各学科间建立联系更便于收获解决世界紧迫问题所需的整体性方案。


2019年,洪堡论坛举行了一些列公共活动纪念亚历山大·冯·洪堡诞辰250周年

© SHF


馆长多格洛透露论坛策展的重点将着眼于当前关键的社会政治话题,并反映洪堡论坛的三个核心主题:洪堡兄弟的精神,博物馆建筑的历史和对殖民性(coloniality)反思。博物馆的三个揭幕展也紧紧围绕这三个主题。    

“自然之后” “全球化的柏林”与“可怕的美”

博物馆计划于明年1月开幕的展览“自然之后”(After Nature)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彰显了洪堡兄弟的理念。展览将于“洪堡实验室”内举办,关注人类对全球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诸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这些生态议题对全球民主秩序的挑战。展览会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领域如科学史、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成果并置。“实验”的概念也贯穿展览始终。策展人将展览视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非从初始便定下的不变之物。展览会基于新的研究得到调整和延伸。观众每次造访这个展览都会有新的体验。


计划于1月开幕的参与式展览“全球化的柏林”(Berlin Global)则希望观众在了解柏林的同时也与自己进行对话。观众将带上手环,在展览中根据偏好做出八次选择,进而看到不同的柏林:可能是包容的、全球化的柏林;也可能是传统的、安全的柏林。走出展览,观众将会收到一份关于自己和眼中柏林的分析报告。展览仿佛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时空穿梭,领略柏林的多样性和它与外在世界的关联,无论是来往的人,流动的物,还是交织的理念。


来自加纳阿坎族人用特殊的仪式为洪堡论坛奉献了一座无形的雕塑
© Kulturprojekte Berlin and Stiftung Stadtmuseum Berlin/Photo: Louisa Marie Summer


明年春季,伴随着民族学博物馆的开幕,展览“可怕的美:大象、人类、象牙”(Terrible Beauty: Elephant – Human – Ivory)将以批判性和客观性的视角看待殖民主义的过去与现在。象牙具有双重的象征性。早在4万年前,人类就用象牙创造了已知最古老的艺术品。然而象牙在今天却成了不公正、暴力和殖民剥削的代名词。该展览将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在展示象牙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意义之外,也将阐释象牙复杂的社会生态现实。  

来自过去的幽灵

在洪堡论坛建造的过程中,柏林城市宫中层层叠叠的历史被抽丝剥茧,不得不被再次正视。并不是每一段柏林与全球历史的交错都是光彩的。柏林的民族学博物馆虽有丰富的非西方文化藏品,但这丰富性背后却是德国殖民主义不堪言说的故事。德国文化部长格律特斯曾在一份声明中坦言“长期以来,殖民时期是我们纪念文化的盲点。”近两年来,在纳米比亚向德国因殖民期间的种族屠杀索赔,文化界对博物馆归还文物的呼声日益壮大之际,洪堡论坛对待这些馆藏的方式也招来许多争议。

洪堡论坛内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

© SHF / Ausstellungsgestaltung: Ralph Appelbaum Associates / malsyteufel


法国艺术史学者贝内迪克特·萨沃伊(Bénédicte S**oy)因不满论坛对藏品来源地研究的忽视而地辞去了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许多活动家也认为在德意志帝国的旧宫呈现这些藏品有失妥当,淡化了帝国主义的暴力。如何审视德国殖民主义的历史如今也成为了洪堡论坛策展和研究的重点。


馆长多格洛认为在展示这些归属问题颇有争议的文物时,“多样化的声音将是关键”。作为一个“论坛”,在与艺术家、文物归属地代表以及柏林和世界各地的机构的合作中:


“不要在我们缺席的情况下谈论我们”

这句警言将始终适用于任何地方


这意味着还原曾被压制的声音,并以各民族各文化自身的视角看待并呈现这些物品。这个理念在洪堡论坛的策展、陈列、还有教育和其他活动中都会贯穿始终。

中国建筑师王澍为柏林洪堡论坛设计了一个空间


在洪堡论坛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自然与政治,生态与经济,还有各段历史、各个文化。但洪堡论坛的野心如今面临的不仅是疫情造成的文化机构的寒冬,还有难以摆脱的来自过去的幽灵。在文化界最困难的时刻揭幕的洪堡论坛究竟能否通过对自身的批判和对外界因素的适应与包容开辟21世纪博物馆的新路径?我们将拭目以待。

© SHF / Golden Section Graphics


Q =艺术新闻/中文版
A = 哈特穆特·多格洛
       Hartmut Dorgerloh
洪堡论坛馆长

Q: 洪堡论坛作为近年来欧洲最重要的文化项目之一,它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和使命?


A:洪堡论坛是以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和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兄弟两人命名的。普鲁士哲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和语言学家威廉提出了全面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后来被称为“洪堡模式”,即将人文和科技统融合,并与研究相结合,以进一步培养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文化素养。威廉的弟弟亚历山大是一个多面手——他是一位地理学家、自然学家、在美洲进行科学探险的先行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哲学和科学的倡导者。

洪堡实验室内的互动感应屏


洪堡论坛从洪堡兄弟身上汲取灵感,将科学、人文和教育糅合起来,推进专家与公众之间不限于这些主题的对话。洪堡论坛认为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发展出解决全球紧急问题所需的全面知识。洪堡论坛将带着对自然万物的内在的理解和所有学科都存有内在联系的认识开展的一系列陈列、展览、活动和探讨。

Q: 洪堡论坛是如何将人文和科学研究带到公众去的?

A:受洪堡兄弟精神的启发,四个合作伙伴将入驻洪堡论坛,共同打造这个文化空间,每个合作伙伴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 他们分别是:


  • 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
    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负责运营柏林国家博物馆群(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 柏林文化计划

    Kulturprojekte Berlin

  • 柏林市立博物馆
    Stadtmuseum Berlin

  • 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与洪堡论坛建筑的所有者和运营者洪堡论坛基金会紧密合作

Q: 洪堡论坛是如何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展陈和文物保护的?

A:我们希望创造性地将观众带入策展工作中去,借由影像进行故事叙述、通过趣味性的方式和互动数字工具这些方法。例如,鼓励人们参与借由数字媒体进行的叙事——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来讲述他们与博物馆陈列物品以及展览的个人故事。此外,馆内还将设有大量的多媒体装置和艺术影像投影。有关展品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它们的来源,将会在网上提供。在保护藏品方面,我们采用了最高的标准来应对气候相关的问题。


洪堡论坛的地下层,原柏林城市宫(Berlin Palace,该建筑最古老的部分兴建于1443年)唯一幸存遗迹旁设立了考古发现主题互动装置


另外,洪堡论坛多用途的活动场地,能够化身线下和数字化参与交融的界面,为实验性表演形式创造了空间条件。

Q:堡论坛首发的两个项目分别关注于环境问题和柏林与世界的联系。在洪堡论坛接下来的计划中,还有哪些重点关注领域?

A:洪堡论坛将与我们的合作机构一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带来包括展览、活动、导览、讲座、舞蹈、电影以及探索、享受这栋建筑所带来的一切的机会。项目的重心将从一开始就放在当前的社会政治话题上,这也反映了洪堡论坛的三个核心主题——洪堡论坛的建筑本身及其历史、洪堡兄弟和殖民主义与殖民性(coloniality)。


艺术家Kang Sunkoo的青铜雕塑《Statue of Limitations 》位于洪堡论坛中通往民族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的中央楼梯


Q: 洪堡论坛将如何展示其民族志收藏(ethnographical collections)以及对面德国殖民历史?

A:多元化的声音将是关键。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我们是一个论坛。在我们与艺术家、文物归属地代表以及柏林和世界各地的合作机构的合作中,“不要在我们缺席的情况下谈论我们”这句警言将始终适用于任何地方。这是我们展览项目的重要线索之一,尤其是在呈现与殖民历史相关的物品时,以及在我们的活动和教育项目中都是必要的。

Q: 在洪堡论坛建筑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认为洪堡论坛开幕后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

A:在建造场馆和管理方面,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许多挑战,更不用说今年还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想在今年就向公众开放,但不得不暂且关门。但是,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明年逐步地向公众开放。我们定下的开幕年的口号是“我们将成为洪堡论坛(we become Humboldt Forum)”。相比之下,令人振奋的挑战是继续发展我们与内部的合作伙伴,与柏林乃至全世界的合作伙伴间的互动交流。洪堡论坛只有在2021年年底全面开放后,才真正开始。(采访/撰文 赵文睿,翻译/贺依云,编辑/童亚琦)


进入洪堡论坛开幕现场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和视频皆来自柏林洪堡论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