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ctor Zamora,我所创造的是催化和挑衅作用,还有意外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918   最后更新:2020/12/15 11:26:21 by 愣头青
[楼主] babyqueen 2020-12-15 11:26:21

来源:ArtReview Asia  Ben Eastham


Matthew Wong(王俊杰)的画中有着像被遗弃的某些东西。围绕着希腊国家花园的边缘,他的纸上水彩和水粉作品在这个非营利空间的优雅白立方中悬挂成一个正圆形,仿佛要融入远处的景观。这些画作的风格化场景非常简约:女人凝望大海,夕阳映照剪影,无人认领的阳伞躺在空空的海滩上;但其中最好的几幅画却激发了一种极其矛盾的体验:通过强烈、密集的沉思,观者能够获得转瞬即逝的完美宁静。

Matthew Wong,《流星雨》(Shooting Stars),2019,纸上水彩,30.8*40.64 cm
图片致谢Matthew Wong Foundation及Karma画廊,纽约

《大浪湾》(Big W**e Bay)被一条水平线划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平面。画面上方,一部分橘色的太阳被薄荷绿天空中孤零零的粉色云朵所遮盖。切合主题场景的粉蓝色和墨黑色斑点格外平坦,以致破坏了水平线导致的错视感,使得两块颜色的组合初看之下更像是水体的垂直截面,而不是窗外逐渐模糊的景致。画面景深的缺乏及其在真实空间中所暗示的时间意义,促成了这种破碎浪潮近乎狂喜的宁静。然而在浪潮之上,一只鸟扑动着模糊的翅膀,仿佛移动得太快而无法被绘画技法捕捉——就连它的叫声也像是破碎的。

Matthew Wong,《大浪湾》(Big W**e Bay),2019,纸上水彩,22*31 cm
图片致谢ARCH Athens空间

《大浪湾》向观众介绍了一系列奇妙的风景,这些风景充满了自给自足的真实感,甚至让人有时恍惚期盼着一阵微风吹过画廊。《粉红色的黎明》(Pink Dawn)描绘了围裹着一个无面容者的许多树干,以及它们所支撑的浓密的紫色森林冠层。这些浓密的树叶在画面底部边缘形成了镜像般的灰**块,后者并不代表什么形象,却像是将画面的主场景扼于虎钳的两颚之间。“逃脱”的传统意象——回归自然,在此处被被重塑为一种陷阱。噩梦般的扭曲令人想起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作品中的压抑气氛,而诸如《月升》(Moon Rise)之类的作品则可以看作是对这位挪威艺术家的《月光》(Moonlight,1895)和《海滩上的年轻女子》(Young Woman on the Beach,1896)的致敬。

Matthew Wong,《天光将尽》(End of the Day),2019,布上油画,177.8*203.2 cm
图片致谢Karma画廊,纽约

应该承认,Matthew Wong的作品最初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其展现出的与葛饰北斋、亨利·卢梭和安德烈·德兰等艺术家的作品令人舒适的相似——反直觉的野兽派色调和点画技巧唤起对梦幻场景的感知。鉴于这些作品原本是艺术家为今年夏天的雅典驻地项目所做的筹备工作,其审美纯熟程度上的缺失及其偶尔的泛滥成俗是情有可原的。2019年十月,就在完成这些作品后不久,Matthew Wong 亲手结束了自己35岁的年轻生命。艺术家的自杀事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对其作品的解读;而即使荒凉风景中的孤独人物难免带有某种自传性,却不会妨碍它们表现纯粹的轻盈与崇高。在《日暮黄昏》(The Gloaming)这样的杰出画作中,画家将颜色分离为明亮的条痕和斑点;这会产生一种闪烁效果,从而扰乱大脑对画面中蜿蜒穿过树林的小路的距离感的判断。观者的目光将在纸面不住弹跳,而场景细节则分解为色彩与形状的强烈碰撞。

Matthew Wong,《日暮黄昏》(The Gloaming),2019,纸上水粉,31*22 cm

图片致谢ARCH Athens空间


通过将水彩颜料浸入纸张,某种固态形式融入不稳定元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感觉被放大了。当颜料被稀薄地混合时,画中形象就会渗入其周围的景观。这种效果近乎于一种泛灵论,尽管它最贴切的部分并不出于一种浪漫主义想象——即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量像一条看不见的电线贯穿所有创造物。Matthew Wong画作中的整体气质更近于佛教中的“空无”(sunyata):正是不曾分化的纯粹状态,支撑着万事万物间本就虚幻的差异。《北海远航》(***oyage on the North Sea)中的帆船并没有被海浪压碎,而是即将融入大海。这些作品其实充满了力量,但它却彻底弥散开来,直到接近完美的空虚。


Matthew Wong个展“明信片”(Postcards)于2020年9月10日至12月11日在雅典ARCH空间展出。


编译/任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