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把进入艺术史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值得吗?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014   最后更新:2020/12/14 21:16:25 by 蜜蜂窝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12-14 21:16:25

来源:巴塞尔艺术展


《到达那个岛屿的你已经成长》(2016),杨嘉辉,于香港街头的场域限定视觉和声音装置,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视觉和声音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是香港本地艺术家。在过去的40年里,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音乐和艺术世界的演变,甚至代表香港地区参加了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看到了巴塞尔艺术展自2013年在香港举办以来,如何促进并培育了香港的艺术现场。在今天艺术作者Clément Dirié与艺术家杨嘉辉的对话中,艺术家谈到了香港的活力对他作品的影响,并回忆了多年来他在巴塞尔艺术展上所推出的一些作品。

杨嘉辉,照片由Fritz Beck拍摄,图片由杨嘉辉提供


Clément Dirié:今年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成立50周年。因为你出生在1979年,所以不能让你去回忆1970年的艺术现场。但我想问你, 2013年— 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推出的那一年你在做什么呢?


杨嘉辉:2013年是多秋的一年。在漫长的七年之后,我提交了我的博士论文,同时我也是一名全职教师。我在香港艺术中心的歌德学院举办了一个名为“音乐之美”的个展,那是我第一次尝试举办一个关于音乐的艺廊展览。那一年,我也开始创作“液体边界”系列(Liquid Borders)。在这个系列中,我收集了在香港和中国大陆边界发出的各种声音来创作作品,并把它们绘制成图形符号。

《Pastoral Music》(2015)装置现场,杨嘉辉, 作品于201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m. space艺廊展位呈现,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进入当代艺术界之前,你主要学习音乐,并参与了香港本地的声音和实验音乐活动。你是如何开始从事视觉艺术的?


在悉尼大学完成我的学士学位后,我回到香港并呆了几年,然后去美国读研究生。大约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与音乐世界以外的艺术家互动,并在多媒体作品上与不同的人合作。我第一次在艺廊展出是在2004年,作为Emergency Lab艺术群体的一部分。在那之后,我自然而然的从与跨学科的人合作开始转向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到达那个岛屿的你已经成长》(2016),杨嘉辉,于香港街头的场域限定视觉和声音装置,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国际当代艺术世界的人都认为你的作品代表了香港的声音,你是怎么看待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每当我想到香港的艺术界,我就会想到画家韩志勋和周绿云,他们尝试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创作形式。冯美华和鲍蔼伦等先锋视频艺术家,她们一边涉足香港电影,另一边则参与实验表演的创作;还有蛙王郭孟浩和李秉罡,他们的书法与涂鸦形式结合令人影响深刻。这座城市的声音多种多样,充满矛盾,但对民族叙事更感兴趣的策展人和历史学家有时会忽视这些。


在过去5年时间里,香港的艺术发展对你有哪些影响?


这些改变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介入我的创作。显然,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强度已经融入了我的艺术实践中,我也从这座城市的历史中获得了灵感。在更抽象的层面上,这座城市里的东西经常是胡乱拼凑在一起的,就像乱炖一样,这也影响了我如何把东西拼凑在一起。当你试图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时,你可以隐藏粗糙的边缘和折叠的尖角,直到你达到一个全新的解决形式,或者你可以让事物平行并置。香港一直在这样的并列中蓬勃发展,但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目睹了一种人为或者说强加的一种行为,致使一切都在表面一致性的错觉下缓慢发展。我仍然在摸索着这些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的作品的,但我对这些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感兴趣,而这些问题最终也会变得不那么抽象。

《到达那个岛屿的你已经成长》(2016),杨嘉辉,于香港街头的场域限定视觉和声音装置,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到达那个岛屿的你已经成长》(2016),杨嘉辉,于香港街头的场域限定视觉和声音装置,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16年,在赢得首届宝马艺术之旅(BMW Art Journey)后,你在香港最活跃的社区策划了项目《到达那个岛屿的你已经成长》(So You Are Old by the Time You Reach the Island)。你能谈谈这个项目以及如果放到今天,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吗?


这件作品是人们走过它时的一种多媒体艺术体验。它的标题取自古希腊诗人康斯坦丁诺斯·卡瓦菲斯(Constantine P. C**afy)的诗《伊萨卡》(Ithaka)中的一句。对我来说,这首诗是关于信仰。如今原本呈现这件作品的地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下作品也会彻底不同。

《Canon》(2016)装置现场,杨嘉辉, 作品于2015年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呈现,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13年,首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推出。你如何看待从那时起,这个城市的艺术发展?

香港的本地艺术界原本一直非常活跃,但它并不总是像现在这样与更广泛的全球对话联系在一起。艺术展吸引了国际访客,所以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开始参观艺术家在本地的工作室,国际艺术家也对在香港展出产生了兴趣。2013年前后,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包括西九龙文化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的开发,以及即将开幕的M+博物馆(M+ museum),因此我们很难把一件事单独的看待,但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无疑是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Canon》(2016)装置现场,杨嘉辉, 作品于2015年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呈现,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为一名艺术家,巴塞尔艺术展哪个展会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香港、巴塞尔还是迈阿密海滩中的哪个?


2016年在巴塞尔展会的“意象无限”中的《Staging Canon》是一次挑战,令我无法忘怀。它甚至可能会缩短我的生命好几年。这是我第一次在公众前呈现这件作品,也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引入远距离声波控制器。从声音上来生活,它并没有按照我计划的方式进行,这让我所有的代理艺廊、展区的策展人Gianni Jetzer都非常紧张。它也给其他艺术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声音在墙壁上反射后是它折射到空间内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其它的展位中也能听到。很庆幸我最后安然地完成这个项目。但一想到那一周发生了什么,我还是会瑟瑟发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