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霏宇将担任首届沙特阿拉伯双年展策展人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908   最后更新:2020/12/14 11:28:08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另存为 2020-12-14 11:28:08

来源:OCAT研究中心


本届“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是“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六份入围方案的公开展示。六份方案的策展人/团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或是对后疫情时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环境中因疫情触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反思理论与实践间的差异,并结合对于某种艺术形式以及方法论的思考,作用于自身的研究对象。在进入入围展的准备段后,六组策展人/团队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深化,在接下来近三个月的展出时间中也将在此基础上继续促进对话、推进研究。最终评选优胜方案将于2021年实施。


文/ 白雨婷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1974年发表的论文中提问:"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他在文中指出,蝙蝠由超音波来感知世界,借此得知物体的距离、大小、形状等等。蝙蝠的感受方式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无法以自身的意识去推究蝙蝠的感知。即便以科学方法得知蝙蝠在接收到超音波时,脑中会出现特定的神经冲动,人类也无法知道蝙蝠脑中产生那种神经冲动到底“是什么感觉”。这让我联想到我家的狗——我常常对它发出指令:“sit” “down” “rollover”,这是一种非常单一而平面的交流,但他时而听从,时而不会。如此,并非因为狗的理解能力差,而是我缺乏耐心去学习它的语言,以及没有能力去体验它主观经验的复杂性。

Zimu 四个月,摄于纽约


然而,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或许是,物种与物种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动物的声音只能表达苦乐,然而人类的语言却可以表达正义或不正义、善或恶,自此建立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等级体系。笛卡尔的二元论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理性和语言能力上享有特权。海德格尔虽不认同人与动物的等级优劣之分,也得出了充满暗示性的结论——“石头是无世界的,动物贫乏于世,人类则建构世界 。”

Shimabuku,《章鱼雕塑:探索他们喜欢的颜色》,2010,12个玻璃球、图纸和照片、底座、丙烯酸涂层,文字卡片,97 x 80 x 55厘米。


与此同时,古典文学和精神分析长期以来一直将动物作为人类想象力的投射和人格的隐喻。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往往抽象地描述动物,将其转变为比喻性的物件。媒体和宠物产业将物种人格化,以唤起人类的同情和感伤。在西方传统哲学的语境下,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主流。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界限是单一的,并且是不可重新分割的。“动物”群体作为与人类相对立的巨大群体被区分且标识出来。我们用“动物”这一概括性的、同质的、单数形式的称谓来讨论除了人类以外的活体。

近代哲学家提出了解构这种本体论界线的可能性。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取自德里达《动物故我在》的标题。德里达在文中描述了他在浴室被宠物猫看到裸体而感到羞耻的经历,对假定的“他者”进行了批判,突出了个体动物的主观性。德国生物学家
雅各布·冯·尤克斯奎尔(Jakob von Uexküll)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是一个单子式的存在,两种不同生物体的经验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例如,苍蝇与海胆的经验不同,它们的世界也有着本质的差异。既然生物体之间是不可比较的,那么便不存在较低或较高的生命形态。可以说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组织方式来经验周围的世界。人们不应用某种器官或功能来划分它们,而应在“关系之中”来规定它们。

大卫·奥瑞利,《万物》,2017,单路影像,10分24秒。图片由YveYANG画廊提供。

类似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与菲利克斯·瓜塔里(Felix Guattari)从“非拟人化”的视角来思索动物。这一视角根除了稳定主体的概念,表达了“生成——动物”的亲密而非辩证的过程,取消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人 ”和“动物” 等范畴。同样,唐娜·哈拉维(Donna Harraway)和让-吕克·南希(Jean Luc Nancy)也分别提出:人类和非人类共同塑造彼此,作为彼此亲密纠缠的一部分。如果说达尔文关注的是动物之间“垂直”的繁衍关系,那么后达尔文时代,我们是否该关注动物与环境之间的“水平” 关系呢?

通过这些政治生态学,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时代性的认识论转变,它容许我们去想象“集体”(collective),而非自然与文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展览“动物故我在”试图以一种更缜密、不那么自恋的方式回应非人类世界,探寻当今世界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替代方式。对于本次展出的艺术家,其作品的共通点即为通过探索动物主体性,来挑战人与动物关系的本体论。

大卫·奥瑞利,《万物》,2017,单路影像,10分24秒。图片由YveYANG画廊提供。


《万物》(2017)是爱尔兰动画艺术家大卫·奥瑞利(D**id O’Reilly)于2017年发布的一款模拟电子游戏。首先,该款游戏采用了20世纪中叶哲学家艾伦·瓦茨(Alan Watts)的论文做旁白,玩家可以采用多种非人类的不同视角探索逐渐生成的宇宙。其次,观众可以随意切换物种,成为鸟兽、鱼虫、树木、甚至细胞和星球,并和不同物种互动,在不断的视角的变化中体验到秩序的混乱与重塑。最后,这款游戏借用尼采 “中间无处不在” (Middle is everywhere)这句话,呈现了一个多重共存和流动主体性的横向世界,也同时展现了一种主体同一性缺失的可能性。

马库斯·科茨,《人类、倭黑猩猩和黑猩猩》,2015,刻字,259x508cm与Volker Sommer合作完成,平面设计:Modern Activity。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人类、倭黑猩猩和黑猩猩》(2015) 是英国艺术家马库斯·科茨(Marcus Coates)与德国人类学家沃尔克·佐默(Volker Sommer)合作的一件文字作品。他们向观众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你喜欢糖的味道吗?你是领养的吗?你喜欢使用性爱玩具吗?你乐于助人吗?这些问题对象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被人类学家称之为“人族”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倭黑猩猩和黑猩猩。这些答案不但无法反应物种之间的差异,反而突出了属于“人族”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它们揭示了某些人类与非人类猿类共享的独有文化边界,也动摇了人类“独一无二”的地位。

马库斯·科茨,《鸟类会议》,2019,装置,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科茨的装置作品《鸟类会议》(2019)重现了版画师托马斯·比威克(Thomas Bewick)1797年出版的《英国鸟类史》中描绘的鸟类生活。比威克出生在一个需要他和七个亲戚共享的小房间。因此,在艺术家设计的空间中,观众被七个巨型鸟头和版画包围,同时可以听到七种不同的鸟类在开会。这些鸟类由野生动物专家扮演,讨论的内容包括迁徙、捕猎、以及它们每日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件作品试图揭示当人类站在其他物种的角度发声时,如何依靠我们的主观经验与陌生视角产生联系。

马库斯·科茨,《人类报告》,2008,数字影像,7分16秒;发布于2008年5月23日20点26分,加拉帕戈斯,第九电视频道;拍摄于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Santa Cruz岛上的Puerto Ayora鱼市。片由艺术家提供。

《人类报告》(2008)是艺术家在参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艺术家驻地计划时做的影像作品。当时,他接触到了当地一家家族电视的电视台,并为该频道提供了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这位艺术家穿着手工纸板制作的衣服装扮成一只蓝足鸟,然后从一只蓝足鸟的角度去报道了这个总人口三万的小岛上的人类社会情况。

马库斯·科茨,《它者之声:生物交响乐》,2014,四频录像,四通道音频装置。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在《它者之声:生物交响乐》(2014)中,科茨通过软件探测诸如蟋蟀、鹦鹉、座头鲸、狮子和人类等动物发出的声音。在研究了数百种动物的声音后,科茨发现了在无法被人耳感知的情况下,不同物种间细微但可辨别的联系和相似之处,进而展现了一个复杂的声学交流世界。

阿玛利亚·乌尔曼,《鲍勃的生活》,2018,单频影像,21分11秒;文本:阿玛利亚·乌尔曼,拍摄者:IliaOvechin and Amalia Ulman,旁白:D**idMaloney,效果设计:IsaacRuder。图片由Barro Arte Contemporaneo提供。


阿根廷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的装置作品《鲍勃的生活》(2018)通过虚构剧本从一只鸽子的视角观察人类并审视自身的生命意义。作品以一种荒诞的论调,以存在论的角度讨论自由这一主题。影片中的鸽子Bob受到了它的主人,照相机和观众的凝视,它也同样用凝视来作为权力反转的武器。这一作品中不少台词亦涉及德里达对裸体,羞愧和他者的思考。

戴安娜·塔特尔,《雄性欧亚雕鸮(大鸟)》,2012,一台平板液晶显示器,一张蓝光碟,一台蓝光播放器。图片由Hauser & Wirth画廊提供。


《雄性欧亚雕鸮(大鸟)》来自美国艺术家戴安娜·塔特尔(Diana Thater)。这位艺术家在与加利福尼亚州的养鹰者和鸟类相处之后创作了一组作品。其中,一些鸟类曾濒临灭绝,直到近期才脱离危险。该作品以月亮和太阳为框架,引用了埃及猎鹰神Horus,因为神话中他的眼睛代表了日月。影片由16mm胶片相机完成,镜头缓慢地横摇过六只鸟——每只都顶饰羽冠地栖息着。在这幅作品中,观者看到了那些无视人类目光的鸟类——直到影片最后一只直视镜头的猫头鹰出现。这引出了一个和《鲍勃的生活》相似的问题:“当我观看‘它者’时,我看到了什么;当‘它者’观看我时,它又看到了什么?”

库埃·绅,《病毒生态学:技术催眠和僵尸蚂蚁》,2016,综合数字媒体(各种压缩格式的图像、声音、视频,资源于网络上开放),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病毒生态学:科技催眠和僵尸蚂蚁》(2016)是厄瓜多尔艺术家库埃·绅( Kuai Shen)的一个跨媒介项目。艺术家深受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和其模仿理论的启发,一直在探索人类科技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该项目以视觉研究的方式去讨论在病毒生态学语境下,热带蚂蚁和算法在组织与运作上的相似之处。他的另一件装置作品 《与蚂蚁昆虫游戏》(2012)则受罗杰·凯罗伊斯(Roger Caillois)的现象学启发,研究了蚂蚁王国和网络游戏的关联。模仿模拟NPC去中心化寄生分解感染和复制等等模式,表现了network和昆虫世界的共通性。

库埃·绅,《与蚂蚁昆虫游戏》,2012,数码图像,影片,印刷书籍,10x3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梁绍基+白雨婷,《流变》,2018—,尺寸可变,蚕丝,蚕茧,纸张。图片由白雨婷提供。

《流变》是2018年梁绍基老师与本人合作的一个策展项目。策展人每年会邀请一些艺术家或诗人在A4大小的任何材料上就灵感创作,然后收集这些作品,再用针线手工缝制成一本书。接着将这本书送到梁绍基位于天台的工作室,让成千上万只蚕在书上吐丝结茧,留下它们的生命痕迹。直到蚕的生命周期结束,丝绸覆盖包裹住人类的创作,被蚕的创作取代。策展人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越来越厚,丝绸的层次越来越复杂。而艺术家、策展人、生物与物质之间的交织和对话越加深入,直到主体性互相交融,不分彼此。


以上作品均为表演(performance)或表现(presentation),而非更常见的再现(representation)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这使作品中的动物都保持了其主体性的视角。艺术家们拒绝象征主义,选择通过学习和共鸣,而非想象来接近非人类。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物种对等、多元化的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也因此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摆脱身份束缚的机会。

岛袋道浩,Swan goes to the Sea,2014, 行为表演, 冈山艺术计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References

Bourriaud,Nicolas, et al. “Coactivity: Between the Human and Nonhuman:” Flash Art, 18Sept. 2019, flash---art.com/article/coactivity-between-the-human-and-nonhuman/.
Calarco,Matthew, and Peter Atterton. Animal Philosophy: Essential Readings inContinental Thought.Continuum, 2004.
Derrida, Jacques, andMarie-Louise Mallet. The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Coates,M., Spira, A., Horne, R., Steiner, S., Naumann, K., Smith, V., & Hess, B.(2016). Marcus Coates. London: Koenig Books.
Cooke,L., Mark, L. G., Kim, C. Y., & Thater, D. (2015). Diana Thater: Thesympathetic imagination. Los Angeles, CA: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Haraway,Donna. 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Making Kin in the Chthulucene, Duke UniversityPress, 2016.
Hui,Y. (2017, June 20). 许煜: 人类纪:文化的危机、自然的危机?Retrieved September 05, 2020, from https://www.caa-ins.org/archives/1818
MacNeill,Kate. “Contemporary Art, Animals and Ethics: Pierre Huyghes InterspeciesWorlds.” The Conversation, 12 Sept. 2018,theconversation.com/contemporary-art-animals-and-ethics-pierre-huyghes-interspecies-worlds-48968.
Ryan,Derek. Animal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5.
Williams, Gregory, and Steve Baker. “Where theWild Things Are: An Interview with Steve Baker: Gregory Williams and SteveBaker.” CABINET /,

www.cabinetmagazine.org/issues/4/stevebaker.php.


关于策展人


白雨婷(Lux Yuting Bai),独立策展人,现居于纽约和上海。她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英美文学系,并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策展系硕士学位,目前是欧洲高等学院的博士生。其独立策展项目包括《茧》《柔软》《神秘岛》,以及《地图并非疆域》等,撰写的文章曾发表于《Daily Serving》《Cultbytes》 《OnCurating》等艺术类刊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