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等机构因第二波疫情再次关闭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969   最后更新:2020/11/24 10:34:20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愣头青 2020-11-24 10:34:20

来源:artnet


Steve Harrington,《GOTCHA》,2020,玻璃钢、喷漆,590 x 245 x 700 cm


2020年的双十一比以往来得都要早,这场人造的网络消费狂欢已行进至第11个年头,冲击着传统的商业模式。曾经的消费主战场——商场,似乎在云计算的时代渐趋边缘。在上海,街区式的商业模式,凭借其对商业建筑的包容性,为大众展现出各种不同功能业态、不同空间布局以及不同城市文化的公共商业场所,使人们可以依据个人喜好进行购物与休闲体验,以促使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广场外景,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138号


“中国现在线上购物对线下商业体其实冲击蛮大的,线下就找各种各样的能够吸引眼球的事情在做,之前网红展、IP展,现在这一波其实就是艺术家。”策划展览“上海广场”的艺术家徐震说道。

Jeff Staple,《STAPLE PIGEONS》, 2020,玻璃钢、喷漆,500 x 350 x 450 cm


9月底,位于上海核心商圈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完成改造,以“社交·眼界·玩味”的品牌定位重新开张的探索方式,就是与没顶公司联合举办的同名当代艺术展“上海广场”,陈莉、Jeff Staple、陆平原、Steven Harrington、商亮、史莱姆引擎、向利庆、徐震®、杨振中等9位艺术家的作品遍布这个商场的一层空间。
“我们是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个商场一圈一圈的形态有罗马斗兽场的感觉,它里面有科幻、有传统、有当下的命题,这些形态各异、不同主题、形式的作品放在一起。我的角度就是怎么把一个展览做到让人看上去有印象,视觉上能带动一些思考。”策展人徐震说。

而另一位策展人肖寒表示在筹备过程中与徐震进行过多次探讨:“为什么找艺术家?艺术家是独立个体,有思想,能有打卡之外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现在视觉语言当然很重要,我们做商业艺术展这么多年,也是从定制设计起步,现在开始追求就是每家商业体都不一样。我们也不能拒绝网红,因为完全不能颠覆这个社会,无论快手、抖音还是小红书,他们是为艺术家宣传起到最大作用的自媒体。”他们很清楚当下时代认识下的环境是怎样的。

徐震®,《交流(挤压,拉伸,长高)》,2020,树脂、喷漆,500 x 615 x 380 cm


符号,到处都是符号


每个走入上海广场的人,都会被位于商场中庭的徐震®的最新雕塑作品《永生(希腊柱,高跟鞋)》震撼到。这个将经典的柯林斯柱式与红色高跟鞋结合作品,延续了徐震®的“永生”系列,古希腊发源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消费经济以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方式碰撞在一起,展现着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经典视觉图像在当下时空中的共生。

徐震®,《永生(希腊柱,高跟鞋)》,2020,玻璃钢、喷漆,820 x 390 x 133 cm

史莱姆引擎,《头条》,2020,视频,4′50″

柯林斯柱式产生于希腊古典文化末期,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其忍冬草叶及成对的卷涡构成的环绕状柱头图案,曾被维特鲁特评价为“女性化”,尽管它具备适应各种观赏角度的功能性,却并未在希腊时期获得过高的影响力,反而在罗马时期得以发扬。这种错位的流行符号与当代女性消费文化符号——红色高跟鞋被融合在一件作品中,横跨时间的鸿沟,隐着喻权力结构、身份性别、控制与被控制的性别认知。

商亮,《拳击人的头像 NO.1》,2020,玻璃钢、喷漆,280 x 170 x 145cm

向利庆,《自染》,2007,棉线、丙烯、树脂,120 x 120 x 120 cm

更多的“符号”在这场展览中展现着,商亮的《拳击人的头像 NO.1》被放置在商场的另一入口,以卡通角色般的盈盈笑脸迎接着观众,这是系列作品《拳击人》的2020年纪念版,原本代表力量和鼓励加油的拳头,被艺术家塑像成一个符号,夹杂着危险和警示。陆平原的《“Look, I’m Picasso!”》同样具备卡通因素,为艺术家受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1995发行的第一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的启发所创作,片中角色土豆先生的形象被解构成多个元素,以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形式组合。

陆平原,《“Look, I’m Picasso!” - 1802-C》,2018,铝合金,矿物颜料,400 x 280 x 160 cm


走入今天的商场,对大部分民众而言,这种有意放置的艺术品与店铺为吸引消费者而进行的装潢设计已愈加难以区分。就像杨振中的《一二一》是如此自然地融入商场的多层楼梯,改装的100套人行道动态红绿灯变化闪动着,与从旁走过的观众一起走走停停。

杨振中,《一二一》,2012,电子装置,尺寸可变


上海本就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城市,发达的商业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的纷至沓来,更让这个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新零售的“试验田”“竞技场”,处处充满“符号”。


消费与资本推动艺术走向大众

两代艺术家的殊途同归


今天无人会否认,我们已走入一个消费社会,而“网红经济”“消费升级”等时代元素兴起的背景下,商圈和彰显海派文化的特色商业街区,也在不断影响着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发展进程。

上海广场中的徐震专卖店


这种令人习以为常的大众消费文化最初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的上海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城市购物空间作为消费文化的集聚空间,其空间载体开始丰富。90年代起,百货公司数量明显增加,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型消费空间冲击而来。正是在20年前,由徐震、杨振中、Alexander Brandt策划,包括胡介鸣、刘韡、施勇、徐震、杨福东、杨振中、乐大豆、飞苹果、张培力、阚萱、郑国谷、向利庆、尹秀珍、耿建翌、赵半狄、陈邵雄、宋冬等30多位艺术家共同参展的“1999超市展”在上海广场举行。“消费是理想 消费更解恨”这个巨大的横幅挂在展览入口处,今天回看如同一个预言,也仍然有效。

“当时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家比较自发的状态,包括我们策划展览,是想和当年上海这个环境发生关系,把一个展览放进大的购物中心里面。所以就跟上海广场租空间租了一个临时的铺位,那个时候我们主动要跟商业社会这个环境发生关系。”杨振中回忆道,“今天这个环境可能不太一样,各种商业环境在寻找艺术,或者与当代艺术来结合,状态不同。”

陈莉,《关系》,2020,玻璃钢着色,165 x 304 x 265 cm

“只有重新看一眼之后,商场这个熟悉的环境才显示出它的双重性质:这里摆满了产品的货架,批量生产的待售产品都是认真的艺术研究的结果,并超越了其商业外观。”在1999年超市展的介绍中这样写道。反观这一次的“上海广场”,“在这个不断升级的互联网时代里,我们也仍要激情地做商业,做激情的商业,把生意做成激情,因为那就是做艺术、做展览。”口号般的宣言表明艺术家已经坦然接受着今天的状况——是消费与资本推动着艺术走向大众。

“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大

如果说,徐震、杨振中等参加过两次上海广场展览的艺术家在试图重拾20年前“超市展”的锐利,以史莱姆引擎(Slime Engine)、陆平原、商亮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则展现着新一代的“习以为常”。“所谓疫情影响当代艺术的观点,其实对我们来说,感受并不是很强烈,因为我们一直在网上创作,包括这次展出的作品也早就在计划汇总,我们一直是以群体性的方式去创作。”史莱姆引擎于2017年成立,现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善良共同策划与运营该平台。他们从特约报道、新闻60秒、天气预告,到科普健康、产品广告甚至是美食烹饪等“头条”新闻为传播媒介,构建成全新的架空影像作品。

陆平原,《Unboxing -食指》,《星期六-曲奇饼干8.15》,《Look!I'm Picasso-1810-C》,2020,金属、玻璃钢、漆、木板,635 x 278 x 400 cm、110 x 110 x 25 cm、165 x 80  x 120、88 x 49 x 35 cm


商品陈列方式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无明显的空间隔断将消费场所与过道相结合。今天的展厅已不仅仅限于现场,朋友圈、自媒体平台等隔着屏幕的网络平台固然为艺术起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宣传。


*本文所有图片均致谢上海广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