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之夜:南京金鹰美术馆开馆及四方当代美术馆展览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220   最后更新:2020/11/21 21:06:34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猴面包树 2020-11-21 21:06:34

来源:财富堂


连空气闻起来都好甜
——上海 K11,《绝地通天》展览展评

文/王凯梅


不知从何时起,上海的豪华商厦和高级酒店大堂总是充溢着同一种气味。这气味很柔和,闻起来有点甜,让人联想到奢侈下午茶桌上镶金边的英国茶具和令人垂涎欲滴的比利时巧克力蛋糕。科学家研究证明,气味主宰着我们70%以上的日常情感,比起听觉和视觉,人类更是在气味的指使下感情用事的动物。为什么全世界的麦当劳餐厅都散发着土豆条刚刚出炉的香气?这种让中年人回忆让儿童迷恋的气味,把父母带小孩逛完游乐场后饱餐一顿的温馨场景用气味留在每个人大脑中,据说这是麦当劳代在核心家庭代代相传的秘诀。

豪华商厦的气味是甜美的,奢华的,令人缴械的。它让你感觉自己莫名地高级起来,富有起来,钱包不由自主地打开,仿佛相信了只要拥有和商铺一样香喷喷的商品之后,即可获得和商品一样香喷喷的美好生活。在淘宝上搜“香薰”两字,会看到很多“豪华酒店同款”的提示,可以廉价快捷地获得美好生活的替代品。

K11绝地通天艺术展开幕现场

K11绝地通天艺术展媒体预览


走进位于上海市中心的K11商厦由鲁明军策划的《绝地通天》艺术展,立刻感觉到身体被洋溢在空气中的甜美气味包裹起来。2020年,在商厦里策划当代艺术展已同新冠防疫一样,成为消费主义大本营里的新日常。策展(Curate)一词从精英阶层占主体的美术馆内四方白墙向普罗大众造访的消费场的扩散,似乎又回归了“策展”词源的本义对“呵护”和“照顾”的关注[1]

时间已到2020年11月,太多破碎的心灵和失落的信仰需要呵护和照顾。新冠疫情依旧死死钳咬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再次的禁足、隔离、戒严考验着人类的耐心、信心和同理心。千禧年以来世界在股市高涨,技术创新中高歌猛进,人类好似提前进入了《星际迷航》里“live long and prosper[2]的憧憬。生物技术连人类生物体都可以复制,还有什么能阻止未来已来的节奏吗?宿命地讲,突然而至的新冠病毒就如生物界给人类的当头一棒,提醒狂欢中的人类自省其身。许多古老的命题依旧纠缠不清,更有新的难题挑战灵魂。何为自由?何为真相?更何为“选择性真相”(AlternativeTruth) ?这其中艺术又能发挥怎样的功能呢?在这样的冲击和反思中,策展人鲁明军邀请宋拓、王兴伟、徐震®️三位艺术家共同呈现的展览《绝地通天》,登陆K11美术馆。

(右一)策展人鲁明军
(右二)艺术家王兴伟
(左一)艺术家宋拓
(左二)艺术家徐震

“巴别没顶,直插云霄”,展览入口这个送给徐震的花篮上的题词,已经暗示着这将不会是一场让你无动于衷的展览,也让我想到《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Jedi Knight)。这些修炼武艺,谙熟光剑(lightsabe),身怀十八般绝技的太空卫士,在乔治·卢卡斯的世界里,是信仰和原力的保护者;在K11美术馆的展览上,策展人将他们设定为分别出生于60、70、80年代末,出生成长在东北、华南和华东三个地理区域的三位男性艺术家。他们舞弄着各自手中的“光剑”,足下踩着的潮鞋,一脚跨向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作原力,另一脚紧踩着当下时代的节奏,有时候,他们就是时代自身的节奏。

王兴伟,《佛光普照》,2020
致谢艺术家和麦勒画廊

徐震作品展览现场

SONGTA logo 旗帜,2020

致谢艺术家


走进展厅,谁都不会错过去挤压圣保罗教堂造型的洗手液瓶消毒洗手的步骤。徐震®️在疫情当下创作的新作品《工具》持续着一贯的敏捷尖锐,在揶揄挑衅之间,直指当下,立竿见影。包装在大型展示盒内的蓝绿相交的“What’sUp” 对话栏里“Are You Ok?” 的问候,对话的双方是某女还是AI,这不重要,在商业与文化交织的地方,生产者与消费者一样,都是“游戏的人”(Homo Ludens) 。

近十年来全球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展览空间剧增,对展览内容的需求剧增,观众参观展览的人数剧增。十年前,艺术不仅发展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更从思想和社会领域,充当着“我们伟大城市的社会润滑剂”[3], 展览形式的变化是当代艺术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重要表现;不久前,已用策划艺术展览占据了多个商业广场的徐震,在记者采访中也发出类似的调侃:“各行各业全都觉得艺术就像老干妈一样,蘸一蘸好吃。[4]在香气萦绕的K11美术馆展厅里,艺术又一次成为了香薰,闻起来有点甜。

徐震,工具系列-2020
致谢艺术家和没顶公司

徐震,数据套装-2020
致谢艺术家和没顶公司

徐震,弥漫套装-2020

致谢艺术家和没顶公司


如果拿绝地武士来比喻这次展览,那么聚合原力的尤达大师(MasterYoda)就一定是三人中最年长的来自东北的王兴伟了。作品《再次为了那颗星》描绘了一个奔向太空的奇异情景,这里有木星闪烁,有银河系在召唤,如果此刻你耳边开始响起星战电影中令所有星迷们亢奋的经典主题曲,那在你看到奔向太空的王兴伟的“千年隼号“(Millennium Falcon)在这里蜕变成一只巨型老玉米,而坐在上面的胖子和瘦子更是不知其为所以然的时候,你脑中的太空之旅音乐一定会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不着边际的图像拼搭,在王兴伟的绘画中,就如变调的音乐,令人疑惑是乐手演奏水准的偏失还是音响设备的故障。聚合在王兴伟的画面上令人感动的写实主义功底与令人迷惘的超现实主义意境,回归到绘画的语言,是在回应马奈以来的现代主义画家对绘画的社会性的研究。在让绘画滋生自我意识的进程中,王兴伟式的贡献里有来自东北大秧歌的喜庆色彩和二人转式的幽默狡黠。

近年来由文学界开启的“东北文艺复兴”热,提出的一个与本展览甚为关联的问题:新东北文学的乡愁和乡土,既迎合了“新中产”趣味,又触动到他们的境遇。这些依然在追求经济资本的路上努力奔跑的“外地人”,同时是北上广一线城市里K11同类的商厦中主体的消费人群,无论他们来商厦买限量版名包,还是花99元来看展览《绝地通天》,艺术展览也是与现实生产同质的消费品,也会带给购物者“血拼”之际的狂喜,给打工人们平庸的日常中留下一丝念想,这是艺术存在的永恒真理,是当下越来越物质的世界中我们所剩无几的思想境界。

王兴伟,《再次为了那颗星》,2019
致谢艺术家和麦勒画廊

王兴伟,《新家》,2019
致谢艺术家和麦勒画廊

王兴伟,《负心汉》,2017

致谢艺术家和麦勒画廊


至少,这个群体中的下一代一定与三位参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宋拓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带着金闪闪的腕表和最流行的硫化胶底鞋的宋拓把展览现场改成了时装发布会,播放自己创立的时装品牌“Urban Chingga” 参加纽约时装周的影像。现场飘着印着宋拓名字的红白颜色主打的道旗,配上节奏强烈的hip hop音乐,宋拓把每一个进入到展览空间的观众都送上了炫目的走秀台。做为艺术家,宋拓的无厘头和经不起推敲的政治不正确[5],在K11这个消费主义大本营里,落到了推销国潮的关键词上:中学校服、国民回力鞋。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的祖国花朵的童年变成了今天怀旧的消费品,而怀旧是现代人对不安社会做出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

30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被世界认识的时候,“中国性“以符号式的”政治波谱“和”玩世现实主义“出场,大字报、天安门甚至竹林七贤式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性(Chineseness) 。今天,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再谈“中国性”其实和炫耀“国潮”一样,局限性都是一目了然的。浏览一下国际版抖音的TikTok,全世界的少年乡愁都披着相似的军装式的校服,年轻人的世界早已无缝连接了。

宋拓作品展览现场

SONGTA 纽约时装周优秀走秀片段视频,2020
致谢艺术家

SONGTA Debut Collection海报系列,2020
致谢艺术家

SONGTA Debut Collection海报系列,2020
致谢艺术家

展览开幕前的研讨会上,策展人鲁明军多次强调这可能是一个及其不正确甚至是令大多数人“厌斥”的展览,策略性地将冒犯观众做为评价展览的试金石,将错就错成为了内容也成为了态度。波谱艺术的领军人物理查德·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曾说:观众最终只会记住用新颖方式呈现的艺术展览。如果将这两个标准柔和在一起考量,这个展览最亮点的地方可能就在三位艺术家有鲜明的态度,他们以各自的“新颖方式”对消费社会的点评,调侃的、机智的,温情的,幽默的,挑衅的,热血的... 在颠覆观众的认知和预期的同时也请观众买单,这也正是齐格蒙·鲍曼所言的液态现代社会里个人选择的自由。“文化正在转化为所有你需要和梦想的百货商店。”[6]K11不仅是塞满了欲望的百货商店,它还是连空气闻起来都好甜的美术馆。


注:

[1]策展的英文词根“cura“ 源自拉丁语,意思是照顾,curatore,就是“给予照顾的人”,最早使用Curator的是罗马帝国,指帝国内负责各类公共事务的官员,例如Curatores viarum,是负责看护道路的官员。
[2]电视剧《星际迷航》系列中瓦肯人见面祝福的的话,意为: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表达跨星际的生命在外星球无限扩张、发展、永生。
[3] Nick Foulkes, “ Why art is the social lubricant of ourgreat city, “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10.7.2009
[4]安邸AD, 2020年10月网络推送,采访记者Wendy
[5] Chingga 一词的来源,据网络“城市字典” 信息,人们称“受城市嘻哈文化影响的亚洲人”为Chingga,意思是“想成为黑人的亚洲人”。采自China中的Chi和Nigga的gga,表达喜欢嘻哈的亚洲人都渴望成为黑人。这种网络流行词汇建立在习惯性认知和判断上,在笔者看来本身都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偏见。
[6]齐格蒙·鲍曼,《来自液体现代世界的44封信》,P90,漓江出版社,2013


作 者 简 介 :

王凯梅: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苏富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艺术、电影策划写作工作,创办有北欧影像节极地光影,在瑞典、挪威策划过中国电影节和摄影展,2018年策划纪念伯格曼诞辰百年摄影展。在艺术写作方面,王凯梅关注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2020年与艺术史家 Tony Godfrey 合作出版英文专著《当代画家丁乙》。为国内诸多艺术媒体和机构撰写艺术家访谈和艺术展览评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