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钟萄: “绘画”不死 ——《无限的山峰》或杨福东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322   最后更新:2020/11/15 21:37:50 by 开平方根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20-11-15 21:37:50

来源:artforum


杨振中,“现形”,2020,展览现场.


杨振中在个展“现形”中通过一系列石雕再一次展现了他此前作品里即表现出的对劳动和劳动者以及自然和人为、机器和手工之间共生关系的思索。从录像《春天的故事》(2003)到《伪装》(2015),他都将镜头对准工厂工人,记录流水线上工人们机械般的劳作状态。此次“现形”系列作品的制作大都在盛产青石的福建崇武地区的一家工厂实施,作品里用到的青石在当地也常用于佛造像的雕刻。整块石头经切割、雕琢和打磨,最终形成如锁链缠绕其中的形态。从展陈的一系列铅笔手稿中可以看到杨振中在作品实施初期对每一石块的具体形状、石环数量和连接方式的精确构思,这些手稿随后经过3D建模,转译为代码输入机械手臂,由机器完成雕刻工作,石雕厂的工人们再接过机器雕刻的半成品,打磨完成最终的石雕造型,让链条从石头中“生长”而出。

这些石雕身上往往显露出机器与手工生产的两面:一面是经由机器雕刻完成的粗糙不平的切割面,一面是经人工细致打磨后光洁平整的表面。比如在彩霞石雕《现形g》和《现形 L No.1》中,前者是机器生产的产物,后者则是手工劳作的产物,两者原本来自同一块石料,然而石头作为自然物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它在加工过程中意外断裂,杨振中把这一意外处理成两件互为呼应的作品,人为宣告了控制技术在自然面前的失效。

在二楼单独一间房间内呈现的短片《清凉》记录了这些结合了机器雕刻技术和手工劳作的石雕装置究竟是如何被制造出来。杨振中并不满足于单纯地纪录一个制作的过程,他不时地用慢镜头拍摄下石雕工人在一片尘土飞扬中劳作的状态,他们带着口罩,反复打磨石料,偶尔望向镜头与观众形成对视,艺术家借用这种戏剧上的间离效果以打破“第四面墙”,将思考与评判的立场和权力让渡给了观众。

实际上,石雕实践可一路追溯至公元前古代玉器的制造以及玉器的象征意义。古代天然玉石的加工技艺虽已失传,但玉石的坚硬度和考古发现的大量玉器的精美程度足以说明制作玉器所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劳动力,因此,天然的玉石经加工后成为社会等级制的物化表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便是氏族首领的陪葬物,以玉为玺的制度更是从秦一直沿袭至清朝。“现形”系列里的锁链同时让人联想到玉器中的镂空雕或玉提壶的提梁把;同样是把人的痕迹融合于自然之石中,亦是基于大量劳作的艺术品,不同的是,封建时代玉器的皇权象征在今天被资本和技术所取代,而这也正是杨振中在“现形”中试图去反思的,他用石雕消解自古以来石雕的政治意识形态,让劳动者及身体性劳动在其中显形。


文/ 李素超


仁庐 | REN SPACE
上海黄浦区尚文路133弄10号
2020.11.02 - 2021.02.2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