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纳北京 | 《曲折的时间》10月16日开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12   最后更新:2020/10/12 11:55:57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10-12 11:55:57

来源:天下一叔


最近因为疫情,一叔看了不少在线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伪)互联网从业人员,对于数字化这东西是不陌生的。叔之前一直都不太看好各种艺术互联网创业公司,主要是艺术的线上体验和线下体验非常不同,无法像其他行业一样简单地数字化。从几年前叔写这个事到现在,仍然没有艺术互联网公司把盈利模式搞清楚……


不过,最近欧美的疫情恶化直接导致没有线下体验这个选项,这不从Frieze到Paris International到巴塞尔统统搬到了线上。让叔抱着白天已经盯了十个小时电脑屏幕的昏花老眼,晚上不得已继续盯屏幕,实在是痛苦!

Frieze线上展厅


线上展览/展会看了之后,有一些体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刚好最近又看了一部片子,《艺术有读》里也有提到: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一部直击心灵的纪录片,讲硅谷的科技巨头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政治文化两极分化。看完这部片你只想扔下手机逃跑。If you'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you are the product。叔白天跟各种创业者磨产品,晚上回家一开手机,自己就变成了产品本身。


这也是叔在最近在线艺术博览会上感受到的一个类似的倾向。越多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会让艺术市场两极分化(polarisation


从前,艺术博览会是一个绝好的发现新艺术家的场合,尤其是一些展位的solo presentation(个展)。似乎叔每次都能逛着逛着,在某个角落不知怎么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艺术家。这可能是参加博览会最重要的体验。同时,线下的很多事物看似累赘、但其实有一种仪式感,如瑟瑟秋风中在博览会的门口排队,一周之间扫遍整个城市的展览,一周晚上都不用睡觉一场接另外一场……最后一个可能不是好事,但时间投入和仪式感注入,一定程度上,让艺术行业更加生机勃勃,让藏家能专注于艺术这件事(起码这一个礼拜之内!),让年轻艺术家有更多机会被偶然地发掘。


现在的体验是,在电脑上盯着一个又一个的jpeg,无论是任何笔触、材料、形状,全部都统一地存放在这个20cm by 30cm的小空间里,和谷歌上搜出来的乌泱泱的图像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种条件下,是很难谈发现新艺术家的。


藏家唯一能下得去手的,就是已经很熟悉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集体吃老本,将会导致另外一种两极分化,火的更变本加厉,新的更无人问津。一些本来市场上已被追捧的年轻艺术家,在博览会开幕之前一周就早早卖光,而且大部分是邮件pdf卖作品,和博览会关系不大。而另外一些做了新兴艺术家的个展,价格只要小几千,现在进入第四天一件作品没卖掉(注,不是所有的画廊,但却是有几个这样的)。


这次Frieze有几个button给藏家点,有Sign the book(跟画廊表示,来过。刷存在感用的),S**e the gallery(不知道有什么用)和访问网站,当然还有一般的对于某作品的问询。听某画廊的朋友说这次博览会一共只接到了5个线上问询,其中只有一个是值得继续跟进的藏家。另外一个伦敦也有二十几年历史的画廊跟叔说,参加了Frieze这么多年,但是今年还是选择不参加了。

那么,现在仅存于线上的艺术博览会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场新冠把在过去几年如雨后春笋的艺博会降了降温。新冠之后,艺术博览会又会是什么形态呢?数字化会继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有更多的人用网络发掘艺术家吗?在欧美,很多行业都再也回不去从前了,比如实体零售业、市中心的写字楼和商业区的衰落(前几日碰和一个在大房地产基金工作的朋友,说今年核心地产的租金,大概收上来30%)……这些改变不仅是今年的,而是人们行为习惯永久地改变。


当代艺术行业会因为新冠和数字化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吗?


第二点,绘画作品和新冠一样,飞速地占领了大半世界……一夜之间,很多做表演、装置的艺术家,都开始绘画。当然这不是一个负面的评论,更多是一个观察。这是好还是坏?社会上那么多人都失业了,曾经的白领现在去开Uber,艺术家把生存放在第一位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特纳奖获得者Laure Prouvost的新绘画作品,虽然她之前也做过文字相关的。但是叔第一时间确实没认出来这是她。这批一共14套现在也只剩俩了。

行为艺术家Jorge de León的绘画作品。


听说了一个叔很喜欢的、正在突飞猛进期的法国年轻艺术家疫情期间为了生存,关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和另外一个艺术家朋友聊天,他说起了他自己对于浏览器上收藏作品这件事情的不开心。

虽然新冠对中国的影响小,但对世界其他很多地域影响却非常深刻。在这种全球的环境下,一个被改变的全球市场将会如何影响中国的生态呢?当然,艺术行业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第三个,艺术博览会上网有一个很重要而且没有期待到的好处:价格变得相对透明了。叔人生第一次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就是知道了原来有几万美金的预算,可以在这个博览会买个啥。在任何互联网产品的设计里,以价格做filter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airbnb订房,你可以把所有500美金一晚的房拉到一起比一比。这件事情在当代艺术圈之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想都不要想。其实对于年轻的新藏家来说,有时候这可以是门槛很高的一件事情:因为第一步是,你先需要搜集到喜欢的作品价格信息。如果是一个很好很抢手的艺术家,可能会出现尴尬情况:询价发现太贵了买不起;询价时候给错信号画廊以为你已经是要订下;常常询价又不买——在画廊和藏家之间欲说还休的一轮猜价+猜兴趣游戏结束之后,如果没把握好,有可能伤感情……价格(相对)透明还是挺重要的,想想如果你定个airbnb都要和屋主百转千回,这一定是抑制需求的。


当代艺术市场的价格透明突然一夜被新冠给(部分)实现了,只能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为什么说部分呢,因为跨画廊的比较仍然只能纯手动,抄下来,翻到第二页;也没有按价格高低排序这些……但起码有一部分价格透明,已足够令人鸡冻。

有许久没写的一叔,这次写的比较随性。对于很多业内人士大部分都是废话,不过叔不吐不快。久不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