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观点|从俄耳甫斯主义到图像过载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003   最后更新:2020/09/30 22:29:58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lclcl 2020-09-30 22:29:58

来源:澎湃新闻  钱雪儿


9月28日至11月29日,OCAT上海馆举办展览“空间规训:(后改革开放的)一些房子与(后世博的)一些建筑”,通过两条空间线索让人感受到建筑对人的影响:一边是建筑师们居住过的、对他们影响至深的“房子”,一边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建筑”。不同于一般以文献或模型为主的建筑展,参展建筑师们对房子和建筑的重要元素进行了等比例复原和建构,让观众如同走入真实的空间切片。

展览现场

房子与建筑作为个体的生活和活动场所,常常能反映出某个地区的整体特征和集体记忆。在展览“空间规训”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2组建筑师围绕两条线索,呈现了各自的作品——一边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并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普通日常构筑物(简称为房子);另一边则是他们成为执业建筑师后创作的建筑作品(简称为建筑)。每位建筑师在展览中将其所选的房子和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进行了1:1的复原、建构,由此而形成了全国14个省市、22个地点的建筑风貌“群像”。

展览现场

展览策展人、建筑师梁琛告诉澎湃新闻,此次展览的一大出发点在于疫情期间,建筑所创造的边界被深深地强化,“新冠疫情期间,人们长时间地面对空间以及空间中如地面、墙面、吊顶、门、窗、家具等建筑基础元素。建筑作为容器在此时增加了对我们的影响,对大部分人来说,上一段类似的长时间处于建筑中的经验应该是在每个人的童年里构建认知地图的时代。”回看今年这样一段长时间被“困”在建筑中的经历,梁琛希望展览能够引发观众对于身边常见的建筑要素以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关注与思考。
在重现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房子时,刘晨展示了自己儿时所居住过的北方“大院”单元楼住宅的变迁:在典型的两居室里,一间居室被“打开”,向外延伸出一个新的房间,这个空间成为了她的卧室,事实上,这种在她看来颇为“魔幻”的变化,是当时为了解决职工家庭生活空间不足所采取的普遍举措。

靳远,《网》,2020,“空间规训”展览现场 摄影:吴清山( 下同)

靳远选择了他记忆中印象深刻的“防盗窗”,那是八九十年代单位住宅楼的标准防护配置,也为他带来了有关建筑中“界面”的启蒙。

郭廖辉,《江边漫步(1)》,2020,“空间规训”展览现场

郭廖辉的《江边漫步》则抽象地提取了他所熟悉的江边的地砖路和沿江的山峰。在建筑师们个人的童年记忆中,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的建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作为使用者,建筑师和公众一样,不断地被建筑空间所影响与塑造,而当他们的角色转变为参与塑造空间的群体之时,他们的建筑又会继续对其使用者产生新的影响。在梁琛看来,这种双向的影响潜伏在整个展览叙事之中。“这种影响不是从A到B的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是作为建筑师,在受过职业训练后再去回望过去,会有更客观或是更有趣的呈现。”梁琛说道。

刘可南,《家具与建筑之间——上海淮海路1323号公寓527室与宁波大乐之野勤勇小学民宿》,2020,“空间规训”展览现场。

薛喆的影像装置回溯了儿时“姥姥家的楼梯”,他回忆了周遭的居民们在这个公共场地的日常与交流;另一边,他介绍了自己事务所设计的一个乡间酒店的一角,作品《一庭亭局部》中同样有楼梯的元素,但是,比起直接地以此作为两件作品的连结,建筑师似乎更想要展示两者背后的某种联系:它们都各成一片天地,人们在那里怡然自得。刘可南选择了自己记忆中的两个重要片段,并分别以18件器物来纪念:在淮海路公寓,他是使用者,而在勤勇小学民宿,他成为创造者。此外,靳远的“防盗窗”也和他设计的一个室内空间的窗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薛喆,《一庭亭局部》,2020,“空间规训”展览现场

刘阳,《内外》,2020,“空间规训”展览现场

在此次展览的标题中,策展人提出了两个时间节点:“后改革开放”与“后世博”。梁琛告诉澎湃新闻,这两个“时间切片”一个反映了参展建筑师们出生的年代,另一个则代表了他们的建筑实践所进行的时间。“我希望去展现这一代青年建筑师身上的时代印记,他们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于后一个时间节点,当时的中国刚好经历了‘奥运’和‘世博’,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在世博以后,互联网、新媒体以及网红建筑等现象的出现则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梁琛解释道,在他看来,这两个时间节点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陆少波 & 刘一霖,《我们的家(1)(2)》,2020,“空间规训”展览现场

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建筑师们的作品反映出了地域的文化切片。“在地域上,这些房子和建筑最北到内蒙古,最南到广州,最西到重庆。房子对于气候和地理是有回应的,你能透过建筑看到当地的气候和居住文化的特征。例如,在重庆或广州,很多房子的室内外边界是模糊的,但是在东北或者内蒙古,就很难做到这样。”梁琛表示,此次展览是他对于空间研究的一部分,随着这些个案的累积,会呈现出更加准确的对于空间和时间的特征。
事实上,不同于通常的建筑展,“空间规训”没有选择陈列文献或建筑模型,而是以1:1的形式去呈现建筑的局部或元素。借助于建筑师对于空间的敏感,展览试图让人感受到空间里的尺度关系和变化。 对此,梁琛告诉澎湃新闻,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可以让人走进去或是坐下来,“它可以和人的身体产生关系,你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家里的一个家具。整个展览是可以逛的,你就像是去逛个街,或是穿个胡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