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朱加个展《近期的绘画》| 香格纳上海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029   最后更新:2020/09/05 17:21:12 by 蜡笔头
[楼主] 叮当猫 2020-09-05 17:21:12

来源:凤凰艺术


8月29日,“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1431号”第二期艺术家于吉的上午内部邀约开启。

那么,“露台计划”到底是什么?

这是由Alice陈通过“正向艺术研究会”推出的一个非盈利艺术项目,结合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露台之特定场域,进行艺术实践、研究并交流。


“露台计划”是由Alice陈通过“正向艺术研究会”推出的一个非盈利艺术项目,第一期推出艺术家张鼎的新作“无回响”,6月20日举行了第一次内部邀约分享

《她山之石》于吉  2020 铁丝网、水泥、树脂、松香、蜡、木头、绳子等 尺寸可变 第二期“露台计划”,2020

此次为“露台计划”的第二期,分享了于吉的新作“她山之石“,同时还有“露台计划”对“上午艺术空间”的呈现: “......“。

2008年本科毕业以来,于吉在进行个人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主持着“上午艺术空间”,两者之间清晰分别,有着各自的定位。

第二期“露台计划”,于吉 2020


Alice陈对话于吉

Alice陈=A,于吉=Y


01第一部分:
于吉 & 上午


上午 = 上午艺术空间
正艺会 = 正向艺术研究会

A :我把“露台计划”看做是接近和了解艺术家朋友的机会和途径,它的工作是以艺术家这个“人”为重心来展开的。我认为想要饱满地呈现作为艺术家的您,“于吉”,还需要把您的个人创作以及您主持的“上午艺术空间”并行一起来介绍才行。这就是正艺会“露台计划”这一期“于吉|上午”的由来。

Y :比较特别的点是,这两件事情我是同时开始做的,没有先后。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2008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开始到现在也有十年多了。“上午”的的确确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A :而且您不混淆这二者,分得很清楚。

Y:它们就是两个事情。我做空间的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因为我热爱艺术。它特别生动,特别需要;社会需要,时代也需要。“上午”跟我做个人创作相比,它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

我做创作,那是因为我必须做创作,有做创作的需要。即使不做视觉艺术,我也会去做其它形式的创作,比如写作。创作就是纯个人的事情,它只能解决我自己的问题。至于说我的创作有多少普遍意义,社会价值,这个我没有办法在创作的时候考虑进去。我的创作首先是由我作为一个个人生发出来的。

但是做空间就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所以我把它们看作是艺术的两个层面。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时候我是如何去看待艺术和我在做空间的时候是如何去看待艺术,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我做空间就是在创造一个平台。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些艺术界现状,并不觉得认同。我觉得我可以去做更多的东西,做一些更有趣的东西,而且我也有这个愿望去做。艺术空间也成为我交朋友的一个渠道,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以补充我在做创作时的孤独感。但是我的个人创作并不需要通过这个空间来补充,来表达,个人创作的部分在个人创作里去实践就足够了。

A:您也曾经在“上午”实施过您的作品。

Y:除非有一个必须的原因。比如说别的地方做不了,又或是特别合适在“上午”做,我就会让它发生在这里。比如2013年和颜峻合作的表演《云深处》,全程整个空间充斥着水泥尘霾,表演期间我们向观众派发口罩。后来法国巴黎东京宫想要重做这场行为,美术馆方因为公共卫生健康方面的考量就没做成。

我自己其实不太乐意在“上午”空间展出自己的作品。我觉得大家来“上午”应该不会是因为想看于吉的作品,而是因为想看于吉在做作品之外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十多年来我很少在上午展自己的作品。

A:这二者毕竟都跟您相关,总归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吧?

Y:硬要说的话,我只能说在外在形式上,“上午”一直以来对表演、空间改造、声音、工作坊等创作形式特别感兴趣,这跟我自己的兴趣点有关。不过总之我觉得讨论这个没什么必要。

A:我是感觉内在的气息上有一些相通之处。

比如说观感粗粝有力,但其实选择和组合的方式是讲究和敏锐的。“上午”位于上海一栋老大楼的地下室,有破旧墙皮,锈迹斑斑沉重的铁门,粗糙的水泥地和漏水声;您的作品中经常选用的一些材料,比如水泥、废钢、板材等,就跟“上午”的场地风貌很契合,很多作品也呈现出破旧粗糙的有份量的外表风格;但无论是“上午”还是您的创作,里头都是很用心地在工作的。

“上午”持续关注和支持的是边缘、独立、野生的艺术;您的作品也有反温文尔雅,反精致,反布尔乔亚的劲儿。

比如说“在场感”和“未完成感”:“上午”发生过很多表演类的项目,而您自己也做行为和表演,您的一些雕塑装置很有剧场感,像是进行到半路而突然静帧的事件发生现场。

再比如说 “开放性”:“上午”欢迎多种艺术形态,“上午”会开放给其它的人来主持系列项目,也欢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驻村。而离开上海去世界各地驻村对您来说非常重要也深具吸引力,您认为主动地去换地方生活和工作是很滋养的。您喜欢也希望被外界激发和改变,随境遇让新的材料,新的灵感进入您的创作。而且您的很多现场雕塑装置也有开放特质,营造让观众的肉身和思绪均可游走其间的场域和气氛,甚至欢迎同展厅的别的作品环绕倚靠于您的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我认为无论您的个人作品还是“上午”,这两者都非常需要去看原作,去现场, 不是身临其境的话很多东西很难体会。

Y:谢谢。

第二期“露台计划”,于吉 2020


02 第二部分:
于吉“她山之石”在“露台计划”

A: 请您介绍一下您此次为“露台计划”创作的作品:“她山之石”。

Y:“她山之石”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躺在露台正中心的“Ta Jama 1号”,从2012年开始制作,在过去的7年里修改过多次,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模样被展示过,是一件比较特殊的“老”作品。第二个部分是为“露台计划”新做的几个松香部件,它们被放置在树上,“Ta Jama 1号”上的绳索与它们连接。新老两部分从完全质感迥异的材料出发,模拟石头的形态,从人类建筑的露台,攀伸至自然世界的树上。

A: 确实,如果我们顺从您给出的指示,首先最有可能看到是露台正中心的石头模样的“Ta Jama 1号”,沿着绳索,目光停留于树上的也是石头模样的松香部件。沿着树干,我们会发现您特别选择使用的这两棵树,上边枝叶相连,下边的根却是分别长在官邸的围墙内外的。我们也许会由此注意到墙内和墙外的互通和分隔:地面被那堵墙分开了,外观和属性都不尽相同。

墙外的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人,马路对面的建筑,是另一个同样被围墙包围和区隔的外事单位,那边一样也有着一些树木,一切都在同一片天空之下。而如果我们的注意力从“Ta Jama 1号”,向下投注于露台,您说圆形的官邸露台在您看来像一个远观的迷你宇宙空间,地面细小的马赛克瓷砖勾勒出一条圆弧状甚至让您想到了行星环。

我们的视线和思绪在游移,而露台周围的绿树和马路上的嘈杂声仿佛随时准备好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的微观世界。您制造的这些“石头”让围绕四周的这两种气场之间的气氛变得乖张。

Y:“她山之石”,由一条肉眼可见的线索提供了一种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移动和物体的移动轨迹。我所想表达的,是某种生命体征。

A:您可以就“她山之石”被您指示关联的几个关键部分做更详细的剖析吗?

Y:水泥做的“Ta Jama 1号”和松香部件的造型上都企图接近“石头”。石头一直是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一种象征,同时它是物质的,连接未知世界与现实世界。“Ta Jama”的制作过程是堆砌式的,长年以一种无目的的堆砌,对材料的实验直接在堆砌中进行,因而所有过程的痕迹都被直白地保留下来。

在这次的作品中,我使用了高空作业的安全绳和逃生的消防绳。它们是可以寄托于生命之安危的物件,是一种信任的意志。同时既是连接,也是指引。

松香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这种视觉上的美和我其他的创作材料差别挺大。同时松香粘稠、清脆、流动的特质又传达着不稳定性,这些特有属性都很契合我的创作意图。松香的流动的美感几乎难以持久,这也是我经常使用松香来制作现场作品的原因。

她山之石,于吉,2020(细节)

A:松香和铁丝网在这里有特殊的意义。您说2016年在四方美术馆创作的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中,松香里的铁丝网只是个结构支撑物而已,而在“露台计划 ”的“她山之石”里,这个铁丝网必须被看到。为什么?

Y:官邸的露台小巧玲珑,绿树掩映。它身在官邸的围墙里头,但是从墙外又能被隐约看见。它这种半开放半封闭的特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您见过那种老式的防盗安全玻璃吗?玻璃里头夹着整片的铁丝网,在更为高科技的防盗技术还未被广泛使用之前,夹着铁丝网的玻璃普遍被用在工厂和家用安全中。

被透明、易碎的材质包裹着的铁丝网似乎可以包含对“安全”的另一种解读,我指的“安全”不止关于公众的,它也是个人的,隐私的。当然我的作品里没有防盗安全玻璃,取而代之的是松香,它更手工,更温和,不再是单薄一片,而是成为有自重的东西 。

“露台计划”展期六周,铁丝网上的松香会随着时间和气候部分碎裂,剥落,被风吹走,颜色变深。

A:另外我想说我觉得从您的作品里很难判断您的年龄层,也很难判断您所属的地域。

Y:谢谢,但是年龄和成长背景可能是我们无法跨越的身份标签,也是创作的根基。您说的“很难判断”可能是因为我惯用具有普遍性和朴素价值的物材与材料,较容易引起他人的共情。

A:您个人的创作可以说有一种传统甚至古典的生发内核。您是科班学习雕塑出身,“雕塑”、 “手工劳作”、“材料本身”、“从材料出发”,这些对您来说都很关键。

Y:是的,我不是一个观念为先的艺术家。

“上午”和“露台计划”的双重奏(入口处)


03 第三部分:
上午和“······”在“露台计划”

A:我们试图用各种各样的名词去指称非完全契合“美术馆-画廊体系”的艺术发生场域:非赢利艺术机构、独立空间、艺术家自主空间等等。

Y:如果把“上午”当做一个艺术家那样去理解、去评判是否会更有趣?例如,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趣的艺术家?或者是一个不太有趣的艺术家?一个积极的艺术家?或一个比较被动的艺术家?空间本身就像一个人,它会自我成长,自我变化。我更希望“上午”是这样作为“个体”的形象存在。

A:“上午”到今年也十年多了,一直和您在一起为“上午”工作的拉姆说,大概每两到三年左右“上午”都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开始主要是给身边的同学朋友们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之后您们自己开始做一些主动的策展,再后来多了驻村项目,以及别的朋友来主持的长短期项目;近期的话就比较多偏活动、见面形式的东西,实体作品或展览这类形态变少了。

Y:是的。“上午”的活动形式随着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发生改变,也随着我们自己不同的成长阶段发生改变。

A:如何在“露台计划”呈现“上午艺术空间”是个问题 。上午很复杂:上午曾经和70多位艺术家合作,它是由每次做的不同的项目集合而成的,它无法由某个局部来“代表”。

Y:是的。而且在一个艺术空间呈现另一个艺术空间本身就是有难度的。

A:再三思考权衡后,这次“露台计划”做的首先是展示“上午”的年表、一些文献资料,以及在现场做一些“上午”的气氛引入。气氛引入会利用声音、光线、物品、照片等。“上午”的场地照片布置在和“露台计划”空间有对应的地方;楼梯间墙上贴的年表用双股细线相连,既是时间轴的视觉化,于吉个人创作和上午并行的象征,也是对“她山之石”里所用绳索的呼应;“露台计划”开放时段均为周六的15:00到18:00,所以我们去“上午”门口录了某周六15:00到18:00的声音,未做任何改动地同时段播放;另外也特别在楼梯头布置一个狭隘黑暗转角,里边放了“上午”使用的那类型的白色日光灯和绿色安全出口指示牌 ,只有通过这里才会抵达艺术作品展示地:这整个观众入场动线和“上午”是接近的。另外我们将会运用“一直播”这个媒介对“上午”做一些更直观的介绍,本期“露台聊聊”的主题“非赢利艺术空间”也和“上午”直接相关。  

最终“上午”呈现的部分起名为“······”,我觉得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名字了。

”上午”在“······”


04第四部分:
“她山之石”、“上午”  和 “正艺会”工作方向的关系

A:“露台计划”每次都有两个标准问题:一是作品和“露台计划”的展示场地 —— 官邸露台之间的关系。这个我们在上文介绍“她山之石”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露台计划”是由“正向艺术研究会”推出的非盈利艺术项目。“正艺会”的工作方向是:研究、实践、和推广能够为人类和社会带来正向推进力的艺术。请问您此次的作品和“正艺会”工作方向的关系?

Y:万物相互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是跨物种的。我通过材料的属性和再造物件的属性建构了一些关系,并使用我的方式来揭示其中的关联性。这是我所理解的与“正艺会”工作方向的默契。

“上午”和“露台计划”的双重奏(门)

A:您认为“上午”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Y:我认为一个良性艺术环境,一定是需要独立机构、小型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机构存在的。“上午”这种艺术家自发的,以实践为方式的空间,运作的自由度比较大比较灵活。它可以提供特有的个体经验。

A:您说您是一位实践者,您所要做的就是尽兴地去实践。在您所做的工作里,无论从做个人创作和做空间,我都看到一种对艺术的热情,真诚,执着,和行动力。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也是非常正向的。谢谢您。

Y:谢谢正向艺术研究会。


“露台计划”发起人Alice陈对话“凤凰艺术”

自述自己的艺术心路


01 学画的原动机
更本质是为了自由

1975年,我出生在浙江小县城义乌,本名陈羚羊。父母管教很严,家族中没有一个人是画画的。如今反思当初学画的原动机,当然有对艺术世界的向往的成份,但更本质的是为了求自由。

1991年,我16岁时离开家乡去省会杭州上浙美附中,1995年又去了首都北京上央美。在学院里学到 一些绘画的技术,但最后发现学院并不是寄托自由之所。加之有一些无法抑制的表达和创作的需要,在1999年央美还未毕业,对实验艺术界也懵懂的状况下,我开始做装置,参加 “后感性 ”展览,入了实验艺术圈。

▲ Alice陈(本名陈羚羊),《十二花月》

央美毕业后没有找工作,漂留在北京做艺术。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做完“十二花月”之后,得到一些批评家的注意,国内国际都有了一些展览的机会,作品也有被收藏和被画廊代理。又过了一些时间,对当代艺术圈的运作机制,和艺术家在里头的角色和位置有了一些了解和体会之后,我发现其实这个运行体系也不是个寄托自由之所。那么,试试看把求自由这个需要纯粹地寄托在艺术上,排除所有其它元素呢? 想我应该进行实验,看看把艺术转化成完全私人的事情会怎样?于是,2005年3月7日我做了“填空题”这个作品,宣布退出艺坛,并在隔天的3月8日发表。这之后, 从外界看起来,好像就是我不再做艺术了。

对我自己而言,我选择舍去艺术家身份,离开艺术运作系统,可是我从来不曾离开过艺术。


02 人到中年
对艺术有了平常心

时光流逝,今年已是2020年,我已人到中年。我体会到寄托于外物来求自由,那本来就不是个对的方向。而且,自由究竟是什么呢?一个内里无常,时刻都在随情境、随心境而转换的方便名词?何况“求自由” 这个需要又是否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都给于最优先地位呢?如今的我对和艺术相关的一切有了平常心:艺术圈是个平台,大家都可根据所需自主选择出入。

15年当闲人的日子是轻松愉快的。有时候我也会想一想,这世上究竟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舍弃这种轻松,再次投入工作呢?慢慢成形的答案是:和对人类和社会有正向推进力的事情相关的工作。那么,如果真的要行动,又以何种途径?实验到最后,发现自己略有所知的领域还是在艺术这个行当:我可以使用艺术作为一个做事情和交朋友的平台。

▲ 张鼎,《无回响》展览现场,第一“露台计划”,2020

于是2018年初我先起好了“正向艺术研究会”这个名号。而真正下决心全力行动起来,则是拜2020年1月末爆发的疫情所赐。当我们不得不直面不确定的“余生”的时侯,行动,开始做 一点事,总比天天躺着追疫情消息好吧?何况,即便是做得没预期好,无论怎样,也不会比疫情这件事更严重啊。

我将使用“Alice 陈”这个名字以及“正艺会 ”这个平台来展开工作。首先会公布的将是2019年初概念形成的“最重要的事之和正艺会Alice陈有约“个人作品以及2019年末概念形成的“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1431号”非盈利项目

Alice陈,《最重要的事之和‘正艺会Alice 陈有约》草图


于“正向艺术研究会”

由Alice陈于2018年创立,其工作方向是:研究、实践和推广能够为人类和社会带来正向推进的艺术。“露台计划”即是由Alice陈通过“正艺会”这个平台推出的非盈利艺术项目。


关于“最重要的事之和‘正艺会Alice 陈有约”

这是Alice 陈的一件艺术作品。该作品采用了合约这种形式,但确实是开始和 “正艺会”一起工作的必要前提,即:以对方不反对为最低标准,来决定是否要真的开始工作关系。合约一式两份,签约双方各执一份。按照时间先后,合约会有一个总编号系统。此作品2019年初概念形成,将会随着“正艺会”的工作展开持续进行。


展览信息


“露台计划”第二期:于吉-上午

主办方:正向艺术研究会
展览地点:淮海中路1431号
展览日期:2020年08月29日– 2020年10月10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