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洗涤(Artwashing):社会资本与城市绅士化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211   最后更新:2020/07/20 10:19:59 by 猴面包树
[楼主] 蜡笔头 2020-07-20 10:19:59

来源:798艺术  王薇


对角线

魔金石空间 / 北京

2020年7月4日—8月15日

“对角线”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798艺术:此次在魔金石空间举办的影像群展以“对角线”命名,它似乎形象地提示了一个有关此次展览的核心思考,请首先谈谈你对展览的整体构思。

陈立(策展人):这个展览是从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身份政治”谈起的。但当我们把它所涉及到的方向、维度和民族、国家、性别、地缘、历史、个人身份处境等符号标签串联起来时,也就是当身份被这类确切的词汇笼罩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摆脱既定、单一的框架去建立主体性。这就涉及了展览标题“对角线”的隐喻:对角线意味着坐标的存在,它是在系统框架内的构建。当对象不存在时,我们如何明确距离?当二元不存在,我们的主体如何建立?当西方、亚洲不再是他者时,我们如何将地域、国家、民族具体化?所以海报上的对角线中间并没有串联起来,它处于一个游移的状态。展览是以一个非二元的、非对象化的视角去谈论身份政治的问题。

“对角线”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798艺术:参展作品的题材、视角十分多元,能否谈谈对作品的选择以及它们对展览主题的不同回应?

陈立:这次展览中的作品都不是委约创作的作品,而是选择了艺术家创作线索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和艺术家讨论及选择作品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因为他们有各自的创作序列、研究兴趣和持续的方法。在这次展览中,我除了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进来,也想要体现一种我们在讨论非二元对立的个体身份时是如何涉及到不同的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议题去呈现身份的复杂、脆弱、游移和暧昧。我们可以用笼统的词汇去概括他们作品的议题,但他们的表现方式、生命体验的来源以及转换的方法,恰恰是艺术家面对这些议题时所作出的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我期待这个展览能够带给观者更加敏感的体验与共情,而不是给出一个最终答案或理论化的叙述。这些影像的语言、叙事方法及视觉观感,差别非常大。有流行的音乐录影带形式、有网红直播的形式、有论文电影(Essay Film)的形式,还有个人诗意的创作形式,但它们殊途同归:在主题、概念、暧昧性上达成了一个以感知为导向的空间。

余政达《法咪咪》录像 7'52'' 2020


798艺术:在空间的安排上,你是如何将这些叙事有节奏地编织在展览的逻辑线索之中的?

陈立:这次群展延续了我近年的研究方向,对影像、地缘政治、表演性的研究。其实这些最终都聚焦在身份政治上,它不是政治正确的身份政治,而可能恰恰相反。展览“对角线”是主题先行,依据我一直以来的研究、观察,以及与艺术家的长期交流,选择了在气质上更为多元的作品组合,并在展览中以一种作品与作品之间自洽的叙事方式来呈现。另外,我相信感知、视觉语言本身的力量,以及艺术家在个人创作中的转化,在视觉艺术的范畴里这往往是超越文本的。这也是实体展览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在展览实践中,我们需要尊重如何恰当地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在这次展览中,余政达具有流行音乐录影带风格的作品(《法咪咪》),用电视的形式呈现会更加贴切;而何瑞安的《学子们》作品是针对东亚区域的历史研究,如“幽灵”一般的声音是作品概念的重要部分,我希望提供一个沉浸式地空间让观者能够进入。这是我作为策展人,从展览概念到实践上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层面。

余果《长焦摄像师》单声道数字录像 彩色 11'00'' 2017


798艺术:展览涉及了一个所谓“他者”的概念,而事实上,“他者”更多意味着一个被想象的、不真实的形象,你如何看待“他者”概念所形成的基础及其现今依旧在大众认知中固化存在的现象?

陈立:我认为“他者”是不存在的。他者与主体性相对,但同时也存在着自我他者化。我并不肯定这个词汇,就像身份政治更多是一种自我指认。展览中的一些作品呈现了我们是如何自我他者化,又是如何被他者化的。在文化研究或者哲学研究中,关于这条脉络已经非常透彻了。这个展览并非是对理论研究对演绎或验证,而是艺术家们所传递的更为个体化的表达。这涉及到自我主体性建立时的怀疑和矛盾。它是我们都还在寻找的,也是很难被概括的主体,因为主体性是非常个人的体验。它似乎很抽象,但却能引发我们最为真实的情绪与反应。这也是我期待通过这个展览所作出的回应。

刘卫《我所向无敌...在屏幕上/伪动态追踪》

双频录像 彩色 有声 3'13'' 2019-2020


798艺术:一些作品,比如《西瓜缘》、《法咪咪》、《我所向无敌…在屏幕上/伪动态追踪》、《去迪士尼太远,到石景山游乐园》,均涉及了对身份的表演。你在展览前言中也提到“表演是对身份的自我指认,但并不能解决自我认同的焦虑。”显然,这其中包含着批判的态度,能否谈谈你的相关思考?

陈立:表演是我这几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它不仅仅是指行为——一个被类别化的艺术形式。我所关注的是“表演性”,它关乎的是身份,而不是具体行动(形式)。主体的在场和缺席,并不直接对应着主体性的构建。我们如何通过理论、研究、视觉、空间、文化历史背景去讨论表演性,进而对身份政治和主体性思考,是我的实践方向。

刘张铂泷《去迪斯尼太远,到石景山游乐园》

单频道录像 高清 彩色25'00'' 2016-2019


798艺术:何锐安的《学子们》反映了一个被系统所塑造的类型化群体对系统的反噬。这部作品所涉及的议题包含了历史、政治,也是此次展览作品中风格最为凝重的一个,你认为这个作品和展览主题的契合点体现在哪里?

陈立:这件作品看以学子身体的意象串联起东亚和东南亚近代史中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激进文化的发展与起落。作品运用了理论著作、文献、图像素材,包含了实地考察的画面。但当何锐安面对东亚的历史、政治、经济、身份这些宏大议题时,他选择的是以学生的身体作为线索,而非一个抽象化的概念,由此作品与我们精神与体验发生关联。

何锐安《学子们》高清视频 有声 26'03'' 2019


798艺术:如果说“身份政治”是一个被构建的概念,那么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标签化、类型化,却又在现实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你是如何看待身份政治所隐含的危机或问题?

陈立:身份政治的问题随着西方60年代的社会运动产生。现今,身份政治的政治正确,出现了高涨的趋势和隐藏的危机。福山在《反对身份政治:新部落主义与民主的危机》中从战后该议题的起源,社会实践的进展,及政治正确所引发的一些无法被消解的问题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当我们谈到这个问题时,核心并不是反对身份政治,而是要在具体和关联的社会语境中明确其必要性。同时,在过度对抗或明确的时候,如何把这个议题具体化,并贴合到个体自身的处境中,也许是我们能够面对身份政治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王薇

图:艺术家、魔金石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