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隔离的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和空洞的英雄主义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067   最后更新:2020/06/28 11:23:07 by babyqueen
[楼主] 陆小果 2020-06-28 11:23:07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康靖


我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有点像进入森林内部和远观一片森林的差别。


康靖口述


康靖,“千万别千万次”现场作品制作过程,墨方,2020


“两千万”是前些日子朋友来看我名为“千万别千万次”展览时的戏言,我便笑纳了。不过他也说到我这次作品跟“物派”相似。这显然是一个误会!“物派”艺术家其实是反物质性的,他们意在藉由物体摆放产生关系性和“场”。直到现在,其中心人物李禹焕还在反复阐述“不做”和仪式感,因为他们吸收了佛道的讲求仪式感的理路。但物派这个理念很容易会走向玄学,类似的情况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域流行的风水学和道场也是此理念的产物。

李禹焕,《关系-冥想》,2006

关根伸夫,《位相-大地》,1968

我目前的作品是以树枝自然生长的结构为起点和结构参照进行造型。所以造型在我创作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要尊重自然更要突出人作为人的价值的部分,这是与物派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康靖,《树皮2#》,香樟木,40×30×30cm,2009,我在剥光了真树皮的木头上雕刻了一层树皮


康靖,广州“溪流域驻地开放展”现场作品,树枝、废旧木料,最大单件尺寸500x280x300cm,2018

康靖,“千万别千万次”展览第二空间现场,墨方,2020

康靖,《互联纪3#》,综合材料,125×70×45cm,2017


另外,李禹焕所受身体现象学理论影响下的身体绘画中的余白部分,却需要观者的意识脱离肉身才能完成——不可触摸感知,就如他们反物质性,却用物的形式来传达一样,存在着悖论。

禹焕,共鸣,2006

禹焕创作


不得不说“物派”的命名又是极其成功的,虽然这个名称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并且受到物派艺术家们“简直都感到愤怒”的强烈反对。但是“物派”这个概念是一种需求,包括人文的、心理层面的。特别是在我们的汉语语境中,诸如人物、动物、植物、宝物、废物……什么都可以往“物”上靠,“有物混成……曰道”“格物致知”等等。也就是说,这个“物派”的概念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生长,至于“物派”本意,鲜有细究,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只要跟自然物有关的创作统统被归类到物派里,比较粗糙。

菅木志雄作品

菅木志雄作品


今天,立体造型作品的创作所面临的问题,特别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面作品创作的处境,当时,照相机的出现和普及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平面作品的发展轨迹。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这是一个隐形的线索。那么今天3D数字技术的普及开始使复杂的立体造型变得容易实现,给我们做立体造型作品的人一个对造型语言重新思考的契机,也是不得不重新考量人的价值的契机。我在第一空间二楼做的那一组作品,就是用3D扫描仪扫描树枝,再根据树枝结构数据在电脑软件上造型建模,最后输出打印成型。整个过程手工不作任何参与。我意在探讨数字技术特有的造型语言应该怎样被呈现?如果用机器仅仅去模仿手做出造型的话,那就太委屈机器了。所以我做的这批作品只是1.0,以后还会有2.0、3.0、……

康靖,“千万别千万次”展览第一空间现场,墨方,2020

不同于创作的个人化,一般我们会认为展厅展览能促使自己在认知上打开自闭的状态,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检试。展厅的性质属于公共空间,但是要通过作品呈现与其内在属性上的关联则很有挑战性,我这次把一件作品进行现场制作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想探讨的是展览机制和作品制作,创作者、制作者、展览机构在这件作品中充当的角色各是怎样的,以及怎样来看待这件作品或这件事。另外,把现场制作的过程当作展览的一部分,然后每天将进度在线上进行更新,这是一条在变化的、动态的线索,因为有很多观众没法来到现场,即使来到现场的也只是浮光掠影。所以,应该结合线上发布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展览本身)的方式,使展览更加立体。另外,制作这件作品有很多选择,有很多材料能够实现,比如说木板、石膏板……但那将是一个不一样的东西,仅是一个效果。我希望用很厚重的,跟建筑相关的,实实在在的水泥砖混结构。最后,墙体被白色的腻子和乳胶漆所覆盖,这种敦实的实体被隐蔽在同样色调的展厅的建筑空间中,所以这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使其具有相应的复杂性。


我经常需要面对和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这关系到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求证,去伪存真的自我突破,还有对作品优劣的评判上。不然,作品之所以称其为作品,依据在哪?这次展览中题目“千万别千万次”也是对这种身处各种芜杂干扰中身体行动怎样与认知达到合一的诘问。对于创作,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有点像进入森林内部和远观一片森林的差别。开始接触创作时,我更多是着眼技术层面的认知,是手艺与身体的关系。对于不同材料要肌肤触碰,抚弄,捏挖,搬运,感受其质感,味道,性状,重量。做一个模拟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身体是作为感性的身体,甚至是工具性的身体。现在看身体,参照系会不同,比如作为社会中的人和创作的主体。角度不同所指也会不同。做行为时,我感觉社会属性的身体便显现强烈一些。或者说广义上来讲社会对一个人的身体会不停塑造。

康靖,《森林14#》,石膏,36×19×18cm,2017

康靖,“千万别千万次”展览第一空间现场,墨方,2020

康靖,“千万别千万次”展览第二空间现场,墨方,2020


图片资料来源于艺术家康靖和网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