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余友涵访谈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162   最后更新:2020/06/22 12:32:06 by 蜜蜂窝
[楼主] colin2010 2020-06-22 12:32:06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


展览:联合构筑

展期:2020年6月6日-8月16日

艺术家:陈天灼、丁乙、冯梦波、刘建华、刘韡、李可政、施勇、王功新、徐震®、颜磊、杨振中、杨君、原弓、周啸虎

策展人:杜曦云

地址: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工业园区观枫街1号)

指导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金鸡湖美术馆


时间:2020年5月26日


杜 曦 云你的作品一直是以观念来驱动,这导致作品彼此之间在美学上似乎差异很大。这对你打造自己的“艺术形象”会有困扰吗?


施 勇 我从未想过这个事,我对视觉形式上的“风格”一致性不大在意。我最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语法中发掘“缺陷”。它们总是可以在不经意间颠覆你设置的自以为是的语法。


钢板(表面化学氧化处理) 不锈钢板 190x308x160cm


杜 曦 云 你近年来的作品中,激烈的情绪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


施 勇 真的吗?也许是旁观者清?因为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情绪越来越“激烈”。不过,你这样一问,倒是让我要想一想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我常常喜欢以我们周遭的现实情景或者具体的现实事件,作为我作品的切入点,并且喜欢以“身体”作为现实的一种隐喻来转述信息的一个原因吧。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几年前做过的一个霓虹灯作品:《我的身体(不)归你管》。作为句子的完整语法,“我的身体 归你管”似乎主宰着全部。不过,当一个“不”字嵌入于“身体”与“归你管”间的缝隙中时,语义完全被改变了!对“我的身体 归你管”来说,“不”就是一种危险。因为它瓦解了句子原来的走向。为了呈现这种瓦解性,我先让“我的身体 归你管”亮着,然后突然全部熄灭,而与此同时,“不”字突然坚定地亮起。

规则之下  2017

综合装置  可变尺寸


杜 曦 云 在自以为是的语法中,你发掘的“缺陷”多吗?这些“缺陷”的成因是什么?


施 勇 “缺陷”其实在任何语法中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把“缺陷”当语病剔除了。“完美”就是一个证据,因为要把它认为的“不完美”去掉!但我开始意识到:也许这个“缺陷”才是最激进的、最有实质性改变局势的、一种具有颠覆“完美语法”的一个词语。我试着要去接近或利用它们。所以它不是具体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可以成为我做作品的一种方法。


杜 曦 云 “完美语法”成为定式,就是成见了。成见几乎无所不在,用各种资源固化它的权力。“缺陷”能被显现、被重视的可能性会不会越来越小?


施 勇 主观上,“缺陷”不可能被任何已有的社会结构所容纳,它被显现、被重视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因为它们是被视为社会语法结构中的“缺陷”的,所以只能被剔除。能让它们显现的,都是一个个的“意外”,或者叫“例外”。


它们本不在规训的社会系统之内。比如COVID-19就是一个意外的缺陷。但正是这个你无法了解的“缺陷”,它却绕开了世界各自设置的意识形态,以自身的需求嵌入至这个自以为是的全球一体化的语法结构中,轻而易举就瓦解了整个语法。

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音    1995

环境声音装置


杜 曦 云 这“意外”或“例外”可遇不可求,只能等待?


施 勇 作为一种方法,我们可以主动去寻找这个“意外”。就象你准备拆卸一个被透明薄膜密封的包装时,你得主动去找最易下手的一个点。一旦这个点被撕破,一切都会摧枯拉朽似的一蹴而就。


杜 曦 云 你主动寻找时,或你主动的找到时,是理性在驱动着你自己吗?


施 勇 当作为一种方法时,你总会比较理性的开始。没错,因为你可以沿着你要挖掘的东西去推进。但过程中,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也会时不时出来校正或做出改变。通常,感性的一面会更让我着迷,总想着要把握它们。



作品介绍



《将一只()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




出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巴比伦抽签游戏》。一家名为“彩票”的机构制定了抽签的规则,让整个巴比伦的人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的抽签要决定人的生死的重大事宜,有的抽签则没有明确目的,“将一只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就是文章当中一只没有明确目的的签。施勇援引该语句,并蓄意地在“一只鸟”之间嵌入了一个“()”,从而使得一场原本看似无足轻重的抽签,一件原本稀松平常的事件,因为这个“()” 而使鸟的身份与状态变得悬念重生。


艺术家重现一个“案件”的现场,而这个现场却是一个博弈之后的结果:一方面,它是试图掩盖真相的逻辑遗留的现场:一架三角钢琴被切割之后,七零八落的散落在空间之中,其中可以证明其来历的某一部分已经被拿走;含混的话语声音时断时续,让你无法确认它们本来负载的信息;另一方面,真相虽然被掩盖却并非完全不可辨认,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我们并不知晓具体位置的地点在视频中被由远及近地反复定位…… 博弈的结果再一次印证了我们对于权力逻辑的质疑,也终于在这一次有意无意间促成了真相的出逃。


《在另一个句子中忽隐忽现—消息不胫而走》


在主空间中艺术家将一架被切割成碎件的三角钢琴与一个现实的事件文本相叠加,以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在现场蓄意设置了一个虚构的案发现场。两种文本在相互的纠缠与暗示中构成了控制性的语法。它们构成了作品《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b》。同时他试着将一些从“案发现场”中出逃的词语(一些钢琴的碎件及被处理过的事件的不同来源信息),以流言蜚语般的晦涩形式蔓延至其它的空间,并迫使主空间的控制性语法处于各种“意外”与“缺陷”的词语干扰之中。它们构成了三件以《在另一个句子中忽隐忽现》命名的作品。

其中就有这件作品:《在另一个句子中忽隐忽现—消息不胫而走》。


《在另一个句子中忽隐忽现—-意外在意料中》







这是一个从某个母体中“意外”地落入到另一个世界中的暧昧之词,在虚幻迷宫中充满疑惑地勾勒出自身的疑问与情绪:为何在此?又为何如此?是个意外?还是一个意料中的“意外”?


对话者

ABOUT SPEAKERS

施勇 | 艺术家

1963年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媒介包括装置、行为、摄影和录像.早期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的暧昧性以及系统内部的张力,1990年代末开始集中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神话下的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 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2006年,从作品“2007没有卡塞尔文献展”开始,将质疑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其所处的艺术界本身,思考如何在创作中传递出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2015 年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既是之前创作的延续,又传达了其未来意图在表面“抽象”之下展开对于“控制”的反思与实践。


主要展览有:文字的文字的文字(群展),昊美术馆,温州(2019); 无处不在(个展),外交公寓 12号空间,北京(2019);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 缝合(群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 人间指南(下)(群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 红色童话(群展), 白兔美术馆收藏展,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NGV),墨尔本,澳大利亚(2019); 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个展),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佛山(2018); 施勇: 规则之下(个展),香格纳,上海(2017);乌拉尔双年展,叶卡特琳堡(2015);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个展)没顶画廊(2015); 不在现场项目,伯明翰IKON美术馆,(2014);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嘛去了?(个展)比翼艺术中心,(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5);难以言喻的快乐,塔马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墨西哥城(2005);跟我来!,森美术馆,东京(2005);天上人间(个展),香格纳画廊(2004);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金钱和价值-最后的禁忌,瑞士(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2002);被打开的欧洲,BOIJMANS VAN BEUNINGE美术馆,鹿特丹;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柏林(2001); 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布利斯班;超市:当代艺术展,上海(1999);移动中的城市(1-6),全球巡回展(1997-1999);象的两次态度93,华山美术画廊,上海(1993)等。

杜曦云 | 策展人

策展人,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他的艺术观点著述于各类杂志和出版物,并曾创办和主编《艺术时代》等刊物。他曾参与组织、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联合构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上海昊美术馆,2019;上海文件:匀速运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2019年;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