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现场影像|世界这么乱,而你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130   最后更新:2020/06/04 13:28:03 by 欧卖疙瘩
[楼主] 愣头青 2020-06-04 13:28:03

来源:798艺术  张宗希


葛宇路:Ge Yulu

北京公社 / 北京

2020年5月22日—7月04日


展览中,葛宇路将一辆自行车改造为人力发电机,从河北燕郊住所到北京798艺术区,通过不断的骑行将日常运动转化为展厅中电子设备所需的电能。

葛宇路,《备用电源》,8屏影像装置,铅酸蓄电池,行为,尺寸可变,2020  现场图,北京公社,北京,2020 摄影:杨威


798艺术:作品的最初想法是什么?
葛宇路:最初想通过展厅连接个人和公众。电力系统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因为我也可以自己发电,而展厅通常用的是公共系统的电,会有一个落差。比如累计6个小时的发电量,大概只够在展厅用一个小时。

吹往北京的风,2019年。因为生活的原因我需要给女朋友寄一封信,我希望让风帮我送信,穿越城市,吹到她的手中。信中只有抬头和落款,剩下的内容在信寄到的时候,会自然显现  文、图/葛宇路


798艺术:跟《吹往北京的风》相比,同样是“低科技”的方式,关注点还不大一样?
葛宇路:有一部分是在考虑我的生存状况,比如住的地方太偏了,非常不方便,它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或个别艺术家的情况,燕郊住了五十万人,大部分都是从北京被挤压出来的,用艺术去演绎现实的痛苦,可能这是一个选项。这次展览更聚焦于展厅或者说艺术场所的社会属性,以及我个人在中间纽带性的作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重新激活我和公众的关系。

2020年5月22日开幕当天,葛宇路微博直播他从燕郊骑行到798艺术区全程


798艺术:有点像网上谈论的“用爱发电”?
葛宇路:用爱发电是一个无害的说法。但在某些时刻艺术确实就是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启动或者凝聚大家,虽然客观上好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为我们都明白“艺术是无用的”,这几乎是一句常识了。但我觉得这时反而要重提他在现实的姿态。毕竟就如你说的“用爱发电”吧,它至少能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能量支持,让大家明白还可以有一种最低限度的抵抗可能。

展览现场


798艺术:你的不少作品都是采用了亲身体验这样的方式?
葛宇路:我觉得作品不只是做给其他人看,也是为我自己,是通过作品改造我的生活。比如我最近的生活重心就是每天都有蹬车,最后我借由这个作品度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时光。在以后它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生活的养料,它不只是作为作品呈现在展厅,也是作为我给自己的生存状况的一个回应和独特的体验。

展览现场

798艺术:回过头来看你之前的作品,共同的线索或联系是?
葛宇路:就是玩呗。
798艺术:跟公园散步还不一样吧?
葛宇路:那肯定不一样,但对于我主观来讲,它就是我个人兴趣的使然,是一种放松,一种平衡生活的方式,一种我和世界的和解。


在东湖捞东湖,2018年。3年前的一件作品,因为不明原因而丢失,于是我戴上装备潜入东湖水底打捞。2018年,我幸运地把这块东湖站牌从东湖里捞了出来  文、图/葛宇路  


798艺术:《东湖》跟当时武汉的“东湖艺术计划”有关系吗?
葛宇路:计划的发起人李巨川也是我本科时湖北美术学院的老师,“东湖艺术计划”里面的养分我觉得至今我都还没有完全消化,他组织了大量的讨论,包括个体和公共权力、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所以可能我从中受的影响会比较大。
798艺术:会比较注重作品的事件性质吗?

葛宇路:我并没有刻意去注重作品的事件性质,也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提炼或者总结出事件性的规律。我承认我确实是比较喜欢搞事情,但很难说我是奔着一个所谓的事件去做的。我也做了很多没成为事件的作品。
798艺术:简历中有个“环京地带”,可否具体谈下?
葛宇路:因为河北不能准确描述我的状态。从户口所在地上来说我是武汉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我住在北京以外,只是我的生活重心好像依赖于北京。
所以我用环京这样奇怪的地理词语来描述我这种依赖北京却又不得不住在北京以外的状态,可能是一种挤压吧,一方面是在市区里面作为“边缘群体”的艺术家权益很难得到绝对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客观的经济原因,高昂的房租,让我们这种自我雇佣但又散漫的人非常焦虑。当然我也有收入,但如果在市区很大一部分收入就得交给房地产。为了更大的自由度,把自己排挤到边缘,住在环京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图/葛宇路


798艺术:作为九零后,怎样理解“后浪”?
葛宇路:我觉得是用一个简单标签化的方式去理解一群人。对于被标签对象来说可能只是会觉得有点奇怪,但是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接受标签思维的受众,这种简化的思维去理解复杂的现实会损失很多真相和细节。
798艺术:愿意定义你的作品吗?行为还是?
葛宇路:就是做了一件我觉得比较有趣比较好玩的事情。


葛宇路,2013-2017年。利用我名字中“路”字的巧合,将一条北京的无名路标记为葛宇路。路名被各大网络地图收录,并被官方政府承认长达三年之久   文、图/葛宇路


798艺术:跟上一代的行为艺术家的视角或方式还是不太一样?

葛宇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在核心对艺术的理解上可能差异不会特别大,因为我觉得我能懂他们。区别可能在于他们的时代、机遇在身上的烙印,经历和体验不一样,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所以具体的输出方式或强调的地方也不一样。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为有些同代人可能比上一代更保守,这种时候代际描述寻找差异可能会非常尴尬。


采访、撰文:张宗希

图片提供:北京公社、葛宇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