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美国驻地艺术家:驻留成“滞留”,“仙境”还是困境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054   最后更新:2020/05/22 09:47:54 by 蜜蜂窝
[楼主] 服务员 2020-05-22 09:47:54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py


北京798艺术中心外景。图片提供:画廊周北京。


现在的心情,该用“翘首以盼”形容不为过吧。好久没有见到真实线下展览,在同一时间段对外开放。各种人,不同形式的捋臂将拳都在蓄势待发。

在一片向好的气氛里,Ocula挑选了第四届画廊周北京(展期:2020年5月22日至31日)期间的亮点展览,但我们也别忘了令人扼腕的消息——位于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成立于2017年的非营利机构掩体空间(The Bunker)于2020年5月8日对外宣布关闭;以及需要持续注意的情况——草场地到现在都还在封村,房租减免不太可能,那么那些在草场地的画廊机构如何存续?

布展现场:“白色”,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年5月20日至6月30日)。图片提供:赵赵。


赵赵:白色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20年5月20日至6月30日

不同于赵赵西部三部曲系列展览,2019年艺术家开始一系列关于“颜色”的个展项目,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即时性。延续目前仍在松美术馆展出的个展“绿色”(展期:2019年12月21日至5月31日),此次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个展“白色”(展期:2020年5月20日至6月30日),只有一件作品《中国花园》(2020),而方案早在2019年完成。

和“绿色”讨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同,“白色”以《中国花园》(2020)讨论“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以及“花园”,一个俯瞰为佛教的卍字文的迷宫。使用“棉花”,这个材料来切题“白色”之余,也是基于艺术家过往摘棉花摘了6年的经验以及“棉花”所暗喻的劳动剥削问题。

布展现场:“葛宇路”,北京公社,北京(2020年5月20日至7月4日)。图片提供:北京公社。


葛宇路

北京公社

2020年5月22日至2020年7月4日

在杨心广的个展“土壤之上”后,北京公社带来的是代理艺术家葛宇路的同名个展,整个展览只会有一件作品《备用电源》(2020)。艺术家在展览期间通过身体运动转化为电能,为展览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供电。当其体能所能负荷的最大能量被展厅的电子设备耗尽,所有的视觉图像都将消失于黑暗之中,观众观展的惯性也随之失效。这时,作品的观念性则将更加清晰:图像仅仅是次要的,即使它能为作品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趣味性。

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葛宇路,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系,201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7年在其毕业展上,他展出了2013年开始,无心插柳的艺术介入社会作品《葛宇路》(2013-2017)——利用名字的巧合标注地图上的无名道路(现为百子湾南一路),使其成为事实并被使用——并因此得到超出艺术圈的关注与社会讨论。

戴陈连,《如何成为一个艺术界装逼犯》,2012。录像、彩色、有声,10分7秒。图片提供:艺术家。


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2020年5月22日至8月30日

作为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第二期影像研究展——“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委任杨北辰策划,展出24位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此前的第一期影像研究展“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展期:2019年8月23日至10月25日)也是由其策划。

展名“具身之镜”,反映的现实是录像并没有为表演带来新的“舞台”,而是一个通往世界的“镜面”或“出口”。没有使用新作或者委任制作作品的策展方式,策展人在挑选作品上,是以旧作、代表作为主。整个展览被划分为五个主题:“自传”、“事件”、“舞者”、“演讲者”与“剧场”,每一个主题都涉及一条独立的线索,爬梳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录像艺术与表演之间的密集交流,也让人重温许许多多艺术家早期创作阶段的录像作品。

李然,《客旅生活》,2017。高清有声单通道录像,黑白&彩色,33分。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


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

北京798艺术中心

2020年5月22日至6月20日

世界知名宗教史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或者现象学家。在其煌煌大著《宗教思想史》中,他以广博的知识将世界主要神话与宗教思想做系统性的比较与解释,表明他重视“宗教史”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每一卷尾都有“研究现状:问题与进展”)。

策展人张涵露引述了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一书中的语句“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作为展名,呈现19位艺术家与小组重新想象历史的、民间的乃至日常的神话,并以转译、隐喻、虚构演绎等方法来对话不同语境的精神世界,因为宇宙充满神圣,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显示神圣的表象。其中,艺术家李然的录像作品《客旅生活》(2017)在此则与其他艺术家的“想象”不同,他从自身的信仰经验出发,以第三者和当事人的多重角度来看待基督徒与周遭世界在语境上的裂痕,从而赋予展览本身想象之上的真实“神圣”。

吉尔·凡·艾尔克,《无题》,1970。16毫米黑白影片转高清数码影像、声音,3分12秒。摄影:格里·舒马。LIMA基金会收藏。图片提供:山中天艺术中心。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

山中天艺术中心

2020年5月20日至7月19日

位于798艺术中心南门,创建于2019年11月,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中心建筑面积900平米,展厅面积500平米的山中天艺术中心开幕首展,邀请了乔纳斯·斯坦普&肖戈策划这个着重展示屏幕艺术早期历史的展览。

身处于屏幕时代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家中只有一个屏幕——电视的时代,策展人有意识地带领观者回溯屏幕时代的原点,试图让我们再次重思艺术的定义。这个特别的时代里,电视画廊主、电视电影制作人格里·舒马(Gerry Schum,1938-1973)的实践最具有代表性。他从1969年开始将电视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来使用,从而使艺术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强化艺术的非物质、反商业的特质。

据悉此展览的30位参展艺术家,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到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均是当时最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也是最早使用屏幕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唐永祥,《四个盘子和一只蜥蜴》,2020。帆布油画,130×150cm。图片提供:魔金石空间。


唐永祥:形状

魔金石空间

2020年5月15日至6月27日

这是唐永祥在魔金石空间的第四次个展,总共展出11幅油画近作。本展以唐永祥长期的实践经历作为切入点,观察绘画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在其本身的物质性与描绘对象之间进行转换。“一个作品就像一次事故现场,完成时已经整理干净了。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之前发生过什么”,艺术家自言。

1977年出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北京的唐永祥,惯常将生活中随手抓拍的照片作为原始素材,先在画布上如实描绘这些图像,再在其上不断叠加和覆盖,同时反复审视和提炼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绘画成为艺术家的一个触角,帮助其长时间观察、消化和吸收客观世界并将其纳为己用。

刘港顺,《怎样》,2018。布面油画,40.6×50.8cm。图片提供:站台中国。


刘港顺:自选集

站台中国

2020年5月22日至7月5日

2017年12月23日至2018年4月1日,刘港顺大型个展“所有”,在站台中国分为三个部分——“观念三要素”、“历史的笔记”、“午夜出版社”举行。当时展览以DADA(达达)作为基调,讲述艺术家20多年的创作历程,共挑选了文献、档案、绘画,大约100多件作品。

此次个展“自选集”,以近期作品为主,并在以往的创作中匹配线索与依据。“自选集”字面含义即自我选择、自我编辑,更重要的是呈现刘港顺的关于自我生成与话语输出的内在逻辑,其作品构成了主体和信息关系的集合,在该层面上可以看到艺术家所独有的方法论。

朱昱,《2015-2020 20》,2019。布面油画,50×35cm。图片提供:长征空间。


朱昱:静音

长征空间

2020年5月21日至7月12日

这是朱昱第三次在长征空间的个展,也是长征空间改造开放后的第一个展览。此展展出艺术家全新作品20件,包括一张近期自画像、一组静物,如单颗或几颗心脏、香烟燃烧后的灰烬和几个人物姿态的局部。

从“什么玩意儿?”(展期:2010年4月3日至5月16日)当中,茶渍、石子儿所呈现的痕迹感,到“隔离”(展期:2015年3月7日至5月24日)回顾自身过去十年来的布面绘画创作,把十年的工作压缩成一个“历程”,再到现在的“静音”,呈现绘画是一种拒绝系统支撑和观念佐证的实践。

没有提供艺术家自述、评论人文章、展览标签、或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展览指示,可谓彻底“静音”,但,也不是没有线索。在同期对外开放的艺术家研究室中,仍可以见到一条连续拉页的印刷品,展示朱昱以往的绘画创作。

张淼,《捉蝴蝶》,2020。黄铜、金属底漆、丙烯、铝板丙烯、不锈钢支架,110×120×50cm。图片提供:CLC Gallery Venture。


张淼:HALO

CLC Gallery Venture

2020年5月16日至6月30日

张淼是一个极其有自己想法的艺术家。他认为绘画、雕塑、建筑的交融是问题和答案的坍塌,在意作品与观众所产生的思维上的空间,因为当观众失焦去寻求链接时所产生的空间才是自由和有生命力的。出生于北京的张淼,于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年于西五艺术中心举办个人首展“至自己”(展期:2010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本展为他自2010年以来的第六个个展。

高索都,《106摄影项目 3》,2020。尺寸可变,艺术微喷。图片提供:拾萬空间。


高索都:河东 | 河西

拾萬空间

2020年5月15日至6月30日

本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高索都北漂8年后,回到自己出身地在包头生活期间的所见、所想和所画。

对日益增高的生活和创作成本,以及不断加剧的“我到底应该站在什么位置”的追问和思考,艺术家最终选择回到包头生活和创作。展名是对应包头的一条河,河东为白领聚集去,河西为工人聚集区。回去后的四年,高索都迎来自己创作的密集期,在这个关于“追问”的展览中,艺术家诚实地将这些年如“梦游”般反复寻找自己的记录呈现出来。

英玮,《学粤语歌》,2020。单通道彩色录像,有声,2分50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蒲英玮:时间,历史,我们(为何而战?)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2020年5月22日至7月8日

从第一个个展“游牧小说”(展期:2017年3月4日至4月7日)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合作,到现在第三个个展”时间,历史,我们(为何而战?)“,可以看到蒲英玮走出个人史的脉络,走向如今”正面”回应身处的现在与明天将要面临的现实处境。

越来越对自己的艺术实践方向感到笃定、确切的蒲英玮,这次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B、C展厅分别以不同的视觉空间逻辑来展示“时间,历史,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绘画,以及两件艺术家本人出镜的录像作品。不管是红色的录像展厅,以红色作为一种标记,被视为一个存放着记忆与泪水,鲜血与火焰的情感与时间之屋,或者置放这大小不一的绘画作品,被以壁画感的壁纸包覆,用以制造一种崇高感的绘画厅,都进一步唤起”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给人的感受之余,也让人在这样的图像世界里寻思”我们为何而战“。

张慧,《犹在镜中1 》,2018。布面油画,145.8×112cm。图片提供: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紧急中的沉思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0年5月21日至8月30日

这是一个应运而生的展览,共分5个章节,提出对日常、生命有限性、动物性、叙事、全球化和信息的质疑,呈现2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如韩冰、何恩怀、何采柔、胡芮、蒋竹韵、佩恩恩、邱岸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许家维、徐世琪、童义欣、王兵等艺术家在过去15年间创作的作品。

本展览名称是来自于美国著名纽约派诗人、MoMA油雕部策展人弗兰克·奥哈拉(1926-1966)的同名诗集《紧急中的沉思》(Meditations in an Emergency,1957)。这部脍炙人口的诗集,曾因为出现在知名美剧《广告狂人》中而在2008年荣登全美畅销书前50名之中。

展览现场:“未完待续:常青画廊中国十五周年”,常青画廊,北京(2020年5月22日至8月30日)。图片提供:常青画廊。


未完待续:常青画廊中国十五周年

常青画廊

2020年5月22日至8月30日

从2019年10月,常青画廊为庆祝在中国成立分画廊15年,启动了每月增添新变化的展览项目,集合展出曾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举办过首次中国大型个展的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以此回顾在此的十五年历程。

在画廊周北京期间,常青画廊还以丹尼尔·布伦标志性的8.7厘米宽的条纹,来加强画廊内外的整体性,除了画廊内部会是是布伦《周界》(1969-2020)——通过每月改变画廊空间界限的条纹颜色(黑-红-黄-蓝),持续介入空间,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的录像作品《罗伯斯皮尔塔》(2018)和汉斯·欧普·德·贝克录像作品《线》(2015)之外,还在画廊入口新增布伦作品《幽禁:三个彩色的透明格间,在地创作》(2020)改变798艺术区的公共空间、建筑和日常环境。

叶剑青,《清谷》,2019。布面油彩,100×50cm。图片提供:東京画廊+BTAP。


还会与你相见

東京画廊+BTAP

2020年5月18日至8月8日

成立于1950年的東京画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举办了700个展览,在创始人田畑幸人的经营下,将画廊定位为“一个有着无限可能和想象力的实验性空间”,并推动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

2020年東京画廊+BTAP将在东京和北京的两个空间举行纪念画廊70周年系列展览,北京空间邀请画廊成立至今合作过的39位中国艺术家,如徐冰、蔡国强、隋建国、丁乙、方力钧、刘小东、王玉平、王舒野、叶剑青、曾健勇等人参展,展出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媒材八十余件作品。

李玉双,《清漓江边(漓江)》,2019。丙烯、水墨、宣纸,98×198cm。图片提供:亚洲艺术中心。


李玉双同名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

2020年5月16日至7月5日

作为李可染的长子,李玉双(1935-)并没有如同他的父亲,走上以水墨画作为其创作主要风格,继承“李家山水”。毕业自北京机械制造专科学校,其画画的能力算是来自家学背景与自学,他以光影呈现色彩的立体感,最大限度地解读了自然的密码,1971年,透过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方式,即他独门的“编码”画法。

此次展览全面梳理李玉双从艺迄今六十余年的艺术探索成果,展出涵盖油画、水墨、素描、手稿等形式在内数十余件作品,呈现艺术家一直以来“写生”的风景,不似描绘瞬间的印象派,而是把“信息量画足”,把大自然视为一个整体,日复一日地创作。

朱日新,《有墙的风景 No.2》,2020。纸本丙烯、针管笔,40×50cm。图片提供:HdM画廊。


时间的秩序

HdM画廊

2020年5月16日至7月4日

这是HdM画廊2020年的首展,集合了使用不同媒介做创作的15位艺术家,展现了在一个特殊“时间”下彼此对于“时间”概念最个人化的内在观感。

大部分的参展艺术家并不局限于将“时间”这个抽象概念作为表现对象,有的艺术家是将“时间”作为表达的方式和语言,有的艺术家则是通过枯燥的千百次重复运动来记录“时间”的痕迹,但更多艺术家则聚焦于时间与私人记忆、时间与公共历史、时间与死亡、时间与空间、潜意识及想象中,如游走于艺术与科学的边界的朱日新,一直尝试着将现代景观学与其它学科进行跨界碰撞,比如结合地缘政治学,利用“景观”的视角,重新俯视这个世界。

余友涵,《2018-10-1》,2018。布上丙烯,230×290cm。图片提供:香格纳画廊。


循·游:余友涵一〇年代抽象作品

香格纳画廊

2020年5月16日至6月30日


这是成立于上海的香格纳画廊第一次在其北京分画廊展出上海艺术家余友涵创作于2010年代中具有代表性的11件作品。

作为中国抽象艺术绘画脉络当中头号人物之一的余友涵,已经实践抽象艺术逾40年。他持续以点、线条、块面组成的抽象作品,其中的逻辑不似西方抽象主义艺术家那般。画面上带有方向性的点,好似群聚的鱼,在圆形的画面里,往复“循游”。

虚拟展览现场:“王拓:正在歧路上”,空白空间,北京(2020年4月30日至2090年4月30日)。图片提供:空白空间。


王拓:正在歧路上

空白空间VR展间

2020年4月30日上线

这是一个看完文字介绍,可以立马登录网址(https://ws202004vr.liasica.com)在线游览的长期VR展览。

受到疫情波及,到现在还在封村,不对外开放的草场地,让在此地的艺术机构就这么被现实“屏蔽”了。以虚拟现实展厅突围的空白空间,2020年的第一个展览项目就是一个依凭着现实展览空间所打造的虚拟展间。在此展示的是第二次在空白空间举办个展的王拓近两年间创作的5件单频、多频及装置化影像作品。

尽管这个虚拟展览作品与空间形象与现实空间几乎一致,但是,游走在展间的经验转化为近距离观看艺术家各个录像作品,并且可以随着己意控制影片的播放节奏,都进一步地将录像装置、多频录像去魅,从而使人关注于录像作品的内容中,如同作品《烟火》(2018)暗示出一种社会性身份与内在身份之间的撕裂以及个体病症与庞然现实之间的潜在矛盾一样,这场虚拟展览本身所暗示的矛盾,不言自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