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肯定不是一只老母鸡,那至少是一头牛或者一匹羊吧。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133   最后更新:2020/04/18 22:31:12 by 无厘头
[楼主] 蜜蜂窝 2020-04-18 22:31:1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四月上旬,大卫·霍克尼(D**id Hockney)通过BBC发布了10幅描绘春天繁花的iPad画作,其中包含在三月中旬通过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Instagram账号上发布的新作。在远处灰暗背景的映照下,金黄色的水仙花茕茕孑立,却依旧无比热烈地盛放在田野之上。

大卫·霍克尼通过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发布的黄水仙化作,图片来源:TAN


借此图景,霍克尼也从处于封锁中的诺曼底将这番信念传递给公众:二百余年前,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下了英语文学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水仙》。如云一般孤独漫步的诗人在一片“迎着微风起舞翩翩”及“如繁星灿烂”的水仙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并从中获得慰藉。“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诗人在结尾处如是写道。

大卫·霍克尼在隔离期间描绘的春天繁花,图片来源:BBC

如今新冠疫情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慌,更是席卷全球的孤独。正当我们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的时代之际,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和外界习以为常的联系却不得不戛然中断,或是发生彻底的转变。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一次电视讲话中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表达感情和友谊的途径:视频聊天、通电话、发电子邮件或是写一封信”。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水仙花,得以陪伴我们并带给我们希望?艺术又能否成为这场集体孤独中的福祉?

危机时刻
艺术有多重要,又有多不重要?

闭馆中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图片来源:TAN

艺术家是受此次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的群体之一。各大艺博会和拍卖的取消或转为线上让艺术品销售额显著下降。博物馆和画廊也无法继续正常运营。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警告全美博物馆每天的亏损可达3300万美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预估其今年因新冠造成的损失会高达1亿美元,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刚刚进行了裁员。

新冠疫情期间的柏林,图片来源:Markus Schreiber


少数国家已经**对艺术家的救济政策,比如在柏林,艺术家可以申请5000欧元的补助。不过在疫情日趋严重僧多粥少的局势下,艺术产业无疑不会是政府的当务之急。且不说近年来英美等各国政府都在持续消减对艺术的支出。此刻,艺术究竟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抑或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艺术?

位于疫情重灾区纽约的两位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和安妮·范哈林(Anne Verhallen)发起的线上展览“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思考艺术”(How Can We Think of Art at a Time Like This?)探索的正是这个问题,意图成为“这个危机时刻交流思想的平台”。网站首页现以黑底白字呈现着3月24日因新冠去世的美国知名艺术评论家莫里斯·伯格(Maurice Berger)生前撰写的一段话:“谁拥有历史?历史服务于谁并为谁而书写?谁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谁的声音又该被听见?”


上图:Accra Shepp,《10月1日占领华尔街》(Occupying Wall Street October 1),2011年,图片来源: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思考艺术;下图:Stefan Brüggemann,《电影的第一和最后一句台词》(Headlines and Last Lines in the Movies), 2014年图片来源: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思考艺术

最初二人仅用了48小时就得到了包括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赵赵、苗颖,以及林恩·赫舍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朱迪思·伯恩斯坦(Judith Bernstein)等多位艺术家的支持并让平台上线。

朱迪思·伯恩斯坦(Judith Bernstein),《金钱注射》(Money Shot - Yellow), 2016年,图片来源: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思考艺术

艺术组合Aziz + Cucher 2017年的作品《路上》(The Road)似乎就冷静地预见了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到来。作品中的民众们纷纷拿起手机拍摄戴着口罩身着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也搬运着刚抢购来的存货。Aziz + Cucher尤其对科技在此扮演的角色持批判态度: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还有虚假信息对舆论的操纵。作品中人与绵羊共处,也象征了危机到来之时公众的盲目。

Aziz + Cucher,《路上》(The Road),2017年,图片来源:Aziz + Cucher

苗颖的《硬核数据排毒》也玩味着在本应开放的互联网中被“隔离”的体验与其中可诞生的创造力。朱迪思·伯恩斯坦的绘画《金钱注射》(Money Shot)则充斥着愤慨的情绪,仿佛是在嘶吼医疗资源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不公的分配。这个展览的体量也会不断扩大,加入新的艺术家和作品。波洛克表示:“艺术有多重要,同时又有多不重要一直是一个有趣的矛盾。”“一方面世界上总有什么会比艺术更令人关注,但另一方面将艺术创作继续进行下去是如此关键。”她还说此刻“人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发泄,去哭泣,去表达自我。”


苗颖,《硬核数据排毒》,2018年,图片来源:M+


在“社交距离”中以艺术维持亲密
跨越性别、种族、国籍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已然成为这场疫情中被谈及最多的词汇。然而大多数人仍然在探索如何把握社交中的安全距离,如何又在维持距离时建立社交?远近的分寸在哪里,这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实验。艺术家们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个概念。虽然至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封锁,但在春光艳阳之下,不少人仍毫无顾忌地四处走动。

Juan Delcan & Valentina Izaguirre,《安全火柴》(Safety Match),2020年,视频来源:Juan Delcan

加利福尼亚艺术家Juan Delcan和Valentina Izaguirre的作品《安全火柴》(Safety Match)在社交网络上被广为分享,它凸显了社交距离的重要性。艺术家使用火柴来代表人群。当一根火柴燃烧时,火苗会跳到它附近的另一根火柴上,导致这根火柴也开始燃烧。只有当下一根火柴与燃烧的火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以阻止星星之火燎原的趋势。

而纽约艺术家阿丽娜·沃罗诺娃(Arin***oronova)的摄影作品《爱的行为》(The Act of Love)则揭示即便距离不可逾越,人与人之间依旧得以维持亲密的关系,可以分享爱与关怀。她在纽约的不同地点张贴了约一千张海报,都是她拍摄的人们戴着口罩亲吻的照片。


阿丽娜·沃罗诺娃(Arin***oronova),《爱的行为》(The Act of Love),2020年,图片来源:Arin***oronova


有不同性别、肤色情侣的拥吻,也有父母亲吻自己的孩子。这些照片摄于纽约的各处,比如高线公园和华盛顿广场公园。沃罗诺娃说:“当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可以治愈病毒的方法时,我们能做的只有传播爱并相互支持。”她还格外关注亚裔因新冠疫情遭受的歧视,也因此在纽约的中国城附近张贴了许多张海报。她表示许多纽约人现在甚至都不愿踏足中国城,然而她强调病毒没有性别、种族或是国籍。

与作品的近距离接触是观众造访博物馆的核心体验。但在艺术机构纷纷停止开放之际,博物馆如何重建观众与艺术品和展馆空间的亲密关系?鲁宾艺术博物馆(Rubin Museum of Art)近日将一件特殊的藏品搬到了线上:一间藏传佛教的庙堂。线上进入这个房间时,还会听见佛教音乐和吟诵经文的声音。这间展馆在博物馆内向来是访客在纽约车水马龙的嘈杂中获取心灵平静的绿洲。博物馆的执行馆长乔里特·布里奇吉(Jorrit Britschgi)表示希望可以把“沉思的艺术”送到人们的家中,让人们得以“放慢脚步,获取安宁”并重新发现自我。


疫情期间,意大利人民在阳台上唱歌、举办“阳台音乐会”的行为在社交媒体引起广泛传播,受此启发,马德里的雷纳索非亚艺术博物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荷兰范艾伯博物馆(Van Abbemuseum)、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in Warsaw)、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Antwerp)、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等七家国际博物馆联合发起鼓励艺术家在隔离期间创作“阳台艺术”的项目,支持艺术家在窗户或阳台上进行创作,荷兰范艾伯博物馆馆长查尔斯·埃舍(Charles Esche)告诉《艺术新闻》:“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帮助艺术家,阳台作为一种公共空间,这个项目似乎是请艺术家表达他们眼中的生活。”


“一切都会过去
Art Can Help!


西丽·娜沙特(Shirin Neshat),《等待春天》(Waiting for Spring),2020年,图片来源:西丽·娜沙特

大卫·霍克尼的水仙花激发了许多艺术家以图像传递乐观正面的讯息。居于美国的伊朗裔女艺术家西丽·娜沙特(Shirin Neshat)也分享了一张她摄于纽约州自家花园的一张照片。在苍茫的雪景中,唯有一簇绿芽茁壮成长。3月20日她种下这株植物时正是波斯新年,却同时迎来一场暴风雪。她见证了自然的矛盾,但也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虽然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Palazzo Strozzi)现已闭馆,但外出前往超市或药房的市民依旧可以穿过博物馆的中庭,造访展示于其中的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的悬浮雕塑《热力学星座》(Thermodynamic Constellation)。这件雕塑由三个反光的球体组成,它们在相互拉紧的状态下连接,能够漂浮在大气中而无需使用化石燃料。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的悬浮雕塑《热力学星座》(Thermodynamic Constellation),2020年,图片来源: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


在馆长阿图罗·加兰西诺(Arturo Galansino)看来,这件作品集道德感和美感于一体,是一件“对未来的宣言”。它使用的高科技材料指向了未来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就算从远处望去,它镜面的反射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自身和周围,成为一个概念性的集体参与的空间。它让人们知道,“博物馆依旧开放,我们依旧在战斗”,加兰西诺表示,“这个装置象征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希望。”

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柏林街头出现的涂鸦,图片来源:Markus Schreiber


德国文化部长莫妮卡·格吕特斯(Monika Grütters)近日宣布了对德国文化艺术产业500亿欧元的补助,并在声明中表示:“富有创造力的人创造性的勇气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危机”,另外“艺术家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现在。”相比之下,美国博物馆联合向政府苦苦申请的40亿美金的救济能否到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亲历1348年黑死病的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的名作《十日谈》中,十位男女逃离了瘟疫肆虐的佛罗伦萨,于乡间避难。而他们在疫情期间聊以度日的方式便是讲故事。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周遭社会的关联,也把原本无助的个体紧紧团结在了一起,共同度过这份苦难。许多艺术机构和个人都在社交网络上参与了“艺术可以助力”的运动(#ArtCanHelp)。

洛杉矶街头艺术家Hijack Art 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图片来源:Hijack Art

艺术在这场危机的漩涡中究竟有何为?也许它的价值就是实现了它最本质的目的:讲出每个人的故事,讲出这个时代的故事。不是所有艺术都是乐观的。但艺术可以宣泄,可以告诫,也可以抚慰。它将被人忽视的声音推到台前,也通过共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以无尽的形式它让我们知道,我们被理解,我们不孤独。(撰文/赵文睿)
返回页首